同僚略顯焦慮的對我說:“今天我發現亮亮好自私哦!”
亮亮是同僚的三歲孩子。
“怎麼啦?說來聽聽。”
“昨天亮亮爸爸腰受傷了,亮亮讓爸爸抱,爸爸說腰痛不能抱,就沒有抱他。
今天早上,亮亮問爸爸腰還痛嗎?
我們都覺得亮亮懂得關心人了,正感到欣慰,結果亮亮下一句話,讓我們大失所望。
亮亮說:’爸爸,那你抱抱我呗!’
原來并不是關心爸爸,而是為了讓爸爸抱自己,純粹是為自己着想。”
聽到這裡,我笑了:“三歲的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完全正常,這種行為表現跟他的認知心理發展是契合的。”
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兒童在2到7歲這個階段,他的認知特點就是具有自我中心主義和不可逆性,他隻懂得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問題,為自己着想,而不會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這是由他的生理發展特點所決定的。他不可能想成人那麼成熟,看問題那麼全面。
作為成年人,我們不能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兒童的問題,更不能從道德的角度去評判他,甚至去批評他。
根據艾裡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3到6歲的兒童,如果人格發展順利的話,那麼它對周圍世界更加主動和好奇,更具有自信和責任感,可是如果家長批評打壓否定過多過度,他可能會形成退縮、壓抑和被動的人格,産生内疚感。是以,家長和老師應該多給兒童提供自己做決定的機會。
媽媽這個時候該怎麼做呢?
千萬不能責備孩子。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媽媽應該發揮示範作用。
首先肯定和表揚孩子懂得關心爸爸,知道問爸爸腰還痛不痛。這樣的目的是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讓他知道詢問對方的病情也是關心人的表現方式。
然後媽媽進一步對爸爸說:“你的腰傷才好,今天好好休息,家務活你都不需要做了,再鞏固一下,徹底好了以後再幹體力活兒。”
媽媽再對亮亮說:“我們讓爸爸多休息一下,完全的恢複再抱你,好不好?今天讓媽媽抱你好不好?”
亮亮得到了表揚,也得到了尊重,從媽媽的言行裡也學會了怎樣真正的去關心一個人,那麼,他一定會愉快的接受媽媽的建議。在今後生活中碰到類似的事情,他也會主動去關心别人,更加自信和有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