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吕昭华,浙江省金华市公安局婺城分局城中派出所民警,四级高级警长。从警27年来,他始终坚守在基层一线,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
吕昭华走访辖区群众。郑敏摄
“我是一名普通的社区民警,能将我在社区的日常工作搬上银幕,这是连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10月25日下午,浙江省金华市公安局举办《云下的日子》群众观影会暨“警察的样子”——金华公安“三能”故事大型征集报道活动启动仪式,作为电影人物原型、金华市公安局婺城分局城中派出所民警吕昭华来到了现场。
吕昭华1983年从军,成为一名飞行员,1995年脱下了军装,穿上了警服。26年来,他走街串巷倾听家长里短,从西郊村社区到八一路社区、横街口社区,再到现在的明月楼社区,他的身影遍布辖区的各个角落。每到一个地方,他总是受到群众欢迎,是辖区里不可或缺的平安元素。
对于这样一位优秀前辈,不少新入职的警察总会一边赞叹,一边发出疑问——“您是怎么做到几乎跟每一位居民的关系都这么好的?”吕昭华回答道:“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群众才会信赖你、赞誉你,才能有事同你讲,有困难同你说,把你当亲人。”
吕昭华的从警之路是从城西派出所任西郊村社区民警开始的。当时的西郊村下辖4个自然村,社会治安较乱,因各种利益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打架斗殴。如何进行有效管理,保障平安成了当时吕昭华的心头难。
“我后来在村里建了一支护村队,队员兼职流动人口协管员。”吕昭华回忆说,当时整个村都没有门牌号,要找个人办个案很不方便。他就带着协管员,不分白天黑夜地一家家上门登记情况,并将村里的每一条小巷按房主及居住人员、房子大小手工绘制成平面地图。
这一工作持续了半年之久,直至后来他基本摸清了辖区的情况。“当时我还将外来人员中有想法有能力的人吸纳为我们民警的联络员,协同处理本地事件。”吕昭华对治安差这一问题反复调研,并思考问题解决的对策。联络员机制实施后,外来人员对当地有了更多的归属感,当地治安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
从部队转业到公安队伍,吕昭华对公安业务不熟悉。“为尽量适应公安工作,我白天跟老民警值班,观察学习他们的处事经验,晚上自学公安业务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后来就每天晚上到所里帮忙值班,目的就是想多学些知识,有什么不懂主动向老民警提问。”
“做一名好警察”是吕昭华的人生信条,他也一直在这条路上孜孜耕耘。
“他的事迹,我们居民都看在眼里。”明月楼社区76岁的居民朱景明说,每天都能在社区看到吕警官的身影,男女老少都和他很熟悉,有老人甚至只要听到脚步声就知道是“小吕”来了。
明月楼社区地处金华市江北的核心区,也是老旧小区,是吕昭华现在负责的辖区。现任社区党委书记蓝金玉说:“我同吕警官认识于2003年,当时我刚到社区工作,他在城中派出所任警长。他很有亲和力,是我们居民眼中的‘邻家大叔’,他能及时为居民协调解决各种邻里纠纷和家庭矛盾。就像电影里一样,有了‘老吕’,我们社区治安大大好转。我们真的很感谢他!”
2002年,刚来到明月楼社区时,吕昭华发现这里的盗窃案件多发。“居民来报案,说家里被盗了,好多是老年人,听了我感觉很难过。”吕昭华说,为打消居民们的不安,他与社区干部一起,到社区共建单位协商谋划,并建立了全市第一支在职党员义务巡逻队。通过分班巡逻,挤压犯罪空间,辖区的案件量大幅度下降。
其实影片只是老吕部分工作的缩影,他为社区居民的付出远不止于此。金华市同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陆海靖说:“影片中那位怀疑别人偷东西的奶奶,就是我们帮助过的服务对象。那时,老吕带我们去探访,我们一次次扣响的,不仅仅是老人的家门,更是老人的心门。他就这样走进社区,保护社区里的每一位居民。看完影片,再结合我日常接触到的老吕,我认为他的‘战斗机’从来没有降落过。”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面对社区的各种琐事、杂事,吕昭华乐在其中,他说:“我要一直扎根基层热土,为民服务一辈子,希望每当群众需要时,我能正好就在他们身边。”
记者:谢佳
通讯员:胡筱俊 徐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