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很喜欢看考古节目,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之下,埋藏着太多的未解之谜。有人说考古是重新书写历史最直接有力的证据,那三尺黄土之下隐藏着多少帝王将相的叱咤风云,又埋葬着多少无名英雄的悲壮惨烈!
2010年在湖北宜昌的一段高速公路建设现场,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不期而至。大雨过后施工人员在清理现场的过程中,竟然意外发现了多具人骨残骸。随着大家清理速度的加快,发现的遗骨越来越多,几乎堆满了整个施工现场,惊慌不已的工人们急忙报了警。

警察的到来并没有解开这堆积如山的白骨谜团,而是迅速地通知了当地的考古专家。随着专家们的到来,一个七十年前惨烈的现场被还原了,现场所有人对眼前多达三千多具的遗骨顿时肃然起敬,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这三千具遗骨如果不是因为要修建高速公路,而又在施工现场突降暴雨,恐怕就要永远埋藏在深深地下了。2010年在湖北宜昌市,一段全新的高速公路正在紧张的施工中,突然一声惊雷响起,随后暴雨便倾盆而至。虽然工程施工时间很紧,但是出于安全考虑,大家还是暂停了施工。
第二天,雨停了,工人们吃罢早饭,早早地来到了工地现场清理被暴雨冲刷后的淤泥。忽然一个工人大声惊呼道:“你们快来看啊,这是什么呀!”惊呼声很快引来了大家的围观,离得稍远的工友也被惊呼声所吸引,纷纷放下手中工具跑了过来,人越聚越多。
“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这就是几块人骨头,这个在咱们施工现场我见得多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友显然并不觉得这是什么特别的事情,在施工现场挖出古墓甚至集中的墓葬群早已司空见惯。当所有人都认为这不过是一个普通墓葬群的时候,接下来的一幕则让大家瞠目结舌。
由于地势低洼,大雨过后高处积攒的雨水不停地向着发现人骨的地方汇聚而来。随着雨水的不断冲刷,裸露出地面的白骨越来越多,几乎遍地都是。看到四处堆满的白骨,工人们感到事情可能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简单,连忙拨通了当地警方的电话。
当地警方接到报案后,迅速派出了侦查人员来到现场。经过技术人员的鉴定,发现这些尸骨的年代比较久远,基本排除了刑事案件的可能。不过由于尸骨数目太多,警方还是找到了当地的文物保护部门,很快一批考古专家也来到了现场。
专家到来后,立即组织大家展开对遗骨数量的统计工作,经过统计,现场一共找到遗骨3000多具,这些遗骨主人的死亡时间超过了60年,极有可能是解放前死于战争或者瘟疫的集体墓葬群。
随后考古专家连夜赶到当地文献室,查阅相关资料。最终专家们的意见达到了统一,那就是工地现场暴露的3000多具遗骨的主人全部都是抗日烈士,民族的英雄,他们牺牲于同一场惨烈的战争。
那么,这些抗日烈士究竟是牺牲在哪场战役之中呢?为何会被集体掩埋?建国后为什么没有人知道这里还埋葬着许多烈士呢?在揭晓这些谜底之前咱们先要认识一位抗日名将,因为这场战役正是由这位将军亲自指挥的。那么这位名将是谁呢?他就是在当年抗日战场上立下过赫赫战功的傅正模将军。
1904年,傅正模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钟爱乡班冲村。在他青少年时期他深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影响,立下救国救民挽救中华民族的志愿,态度坚决地投入到了大革命的浪潮之中。
傅正模
1923年,19岁的傅正模高中毕业,父母希望他回到家乡当一名普通的教员。然而,当他得知时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军政部长的程潜创办了大本营陆军讲武学堂正在招收学员的消息时,年轻的傅正模再也坐不住了。他说服了自己的父母,和他几位同乡的学友一起前往广州,立志投笔从戎,报效国家。
这里我们要多说一句,在和傅正模一起南下投军的同学中,就有一位日后成为人民解放军著名将领的年轻人。这个人就是后来我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将领“左权”将军,当然这是后话,咱们在这就不过多赘述了。
黄埔军校旧址
他们来到广州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24年的6月,黄埔军校正式建立。经过程潜同意,傅正模等12位年轻军人,作为讲武堂代表晋见了黄埔军校的校长蒋介石,请求转入黄埔军校学习。不久后蒋介石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傅正模正式成为黄埔一期第六队的军校学生。
和很多黄埔生一样,傅正模的成长之路那可是在历经一场场硬仗中打磨而成的。北伐战争爆发时,22岁的傅正模已经是一位营级军官了。1932年傅正模担任八十七师独立旅第二团团长,“一二八事变”后,在抗日名将张治中将军的领导下,多次在战场上重创日军。
1937年,东三省的广袤土地已经无法满足日本侵略者贪婪的野心了,日军在欲望的驱使下,于1937年的7月7日发动了震惊世界的“七七事变”,妄图快速占领全部中国。
板垣征四郎
在国家危难关头,国共两党终于捐弃前嫌,开始了再次合作,很快全民统一抗日战线形成,向日本侵略者正式宣战。此时的傅正模已经升任国民党八十三师副师长,并被授予少将军衔。在与日寇的正面交锋中,傅正模奉命参加忻口会战,他们的对手是日寇最精锐的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双方血战十余日,战况异常惨烈。在此次战役中国民党第九军军长郝梦龄和第五十四师师长刘佳琪均壮烈殉国,而傅正模带伤上阵,终因旧伤复发,被命令住院治疗。
此后傅正模将军伤愈后,再次重返前线,先后参加了武汉会战、枣宜会战等著名战役。可以说以作战勇猛著称的傅正模在抗日战场上立下过赫赫战功,是一名让敌寇闻风丧胆的勇将。
1940年,日寇为实现迅速灭亡中国的野心,向湖北宜昌发动了猛烈的总攻。此时驻守宜昌黄华乡的正是傅正模。前面我们说过,每次战争都会遗留下大量的伤员,而黄华乡为了收治伤员,就地建造了一座战地医院。
在战场上负伤的官兵被陆陆续续送往黄华医院,然而这所医院很快便被日寇探知,并被列为重点打击对象。日军并没有实施常规的火力袭击,而是采取了围剿切断物资供应的卑鄙手段。这使得本就物资缺乏的黄华医院供给变得更加雪上加霜。
一些重伤员由于得不到药品的救治,陆续死去。在刚开始的时候,牺牲的将士还能每人一穴单独掩埋,可是随着死亡人数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战士遗体无法及时得到掩埋,傅正模迫于无奈只能命令在附近挖了一个大坑,把牺牲的将士集中安葬。
这个集中埋葬抗日烈士的墓坑,前前后后共埋葬烈士遗体多达3000多具。后来据当地老人回忆,建国初期此地也曾有过墓碑,后来由于年久失修逐渐被人所遗忘,若不是此次因为修建高速公路,这埋在地下的三千烈士恐怕还要等待更久的时间才能重见天日。
回顾我们13年的抗日之路,中华民族付出的代价已经无法用冰冷的数字来描述了。那些长眠地下的无名英雄们恐怕远远不止3000名这个数字。这些为了民族和国家解放而献出生命的先辈烈士,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英雄,他们不该被遗忘,也永远不会被遗忘。
2014年12月,夷陵区南边抗日将士陵园主体工程全面竣工,这意味着3000多位无名烈士遗骸,将被全部移送陵区安葬。这份迟来的荣誉终于可以安慰这三千壮士的在天之灵了,他们的英雄壮举将被后人永远铭记和敬仰。
宜昌市夷陵区南边抗日将士陵园
三千遗骨的故事虽然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了,但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傅正模的将军的传奇还远未结束。抗日战争胜利后,仇共已久的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刚刚看到和平曙光的中国人民再次陷入战争的漩涡,苦不堪言。
但是蒋介石太低估民心的力量了,由于国民党在国内民心尽失加之党内帮派林立。不到三年时间,便被解放军打的节节败退,颜面尽失。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后,国民党在长江以北地区已无任何控制权,解放军势如破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渡过长江,解放全中国已经指日可待。
面对国内逐渐明朗的形势,傅正模没有像其他国民党内黄埔系将领一样,对蒋家王朝表示愚忠。此时驻守在湖南衡阳的傅正模在深思熟虑后决定发动起义,从而彻底结束内战,还全国人民一个全新的清平世界。
陈明仁
傅正模起义后,被我党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副司令员。和他一起起义的陈明仁则被任命为司令员。后来傅正模被送往中南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调任汉口,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
1954年后全国裁撤了大行政区,傅正模出任武汉人民政府参事,后来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
1955年全军第一次授衔时,由于傅正模已经离开了军队系统,所以并没有被授予军衔,和他一起起义的陈明仁将军则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有人说傅正模如果没有离开军队系统,至少也会被授予中将军衔。
近年来随着全面改革的深化,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也变得越来越客观和公正,我们不再回避国民党爱国将士在抗日战场上的牺牲和付出,历史证明只有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才能够真正实现我们的大国复兴梦想。而那些为民族为国家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英雄,将会被永远铭刻在每个中华儿女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