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的我们都会接触到美食,可能懂说出它的名字人有很多,但了解它的历史来源又有多少人呢?况且品尝美食不但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艺术,我们不但要知道它的名字,还要去了解它的历史,这才是对一种美食的一种尊重。下面小编就带大家去了解下玉林的一种传统小吃。
玉林传统的美食多的数不胜数,但最出名最受欢迎的就属玉林牛巴了,而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两大品牌为牛大叔牛巴,吴常昌牛巴。同时牛大叔玉林牛巴(食品)在2017年玉林市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得了金奖。

玉林牛巴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可以从牛开始说起。
牛,主要用于耕田耕地、拉车,作劳役之用,又称“耕牛”。公元前214年也就是秦始皇三十三年 ,秦朝统一岭南后,中原文化、耕作技术以及耕畜和农具也随中原移民带入广西
汉代,中原也有不少耕牛运入到广西。从西江、南流江流域等地汉墓出土的冥器中有许多陶牛、陶牛车模型,反映了当时玉林的牛已较多,这个时期主要以黄牛为多。
唐代以后, 广西水稻面积扩大,水牛饲养发展较快。反映广西玉林的桂东南水牛较多。
到宋代,中原众人口大量迁入玉林,当时已有大量中原移民迁至玉林。同时也带入了先进饲养技术,广西玉林由于河泽谷地较多,水草丰茂, 养牛也有更大了发展。
清代时期广西已有牛输出到中原。
在那时牛不仅作为主要的生产工具资源,也是古代财富和实力标志,当时的牛主要用于耕田耕地、拉车驮货等劳役之用,自然免不了生老病死,所以在那物资缺乏的时代,被宰杀的牛不轻易食用而是充分利用,玉林人把牛皮剥下制革蒙鼓,牛肉做为牛的精华部分,多为风干保存以备急难之需,但也只有有钱人家才能食得起。
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牛肉也逐渐进入平民生活中,而且当时的玉林人大多是中原人迁徙而来,他们把带来的中原及西北游牧民族肉干巴制作技术结合本土特产香料及口味还有根据玉林气候特点来进行熬制牛肉,于是就发展生产了玉林特有风味的玉林牛巴。在这其中玉林牛巴有一段小故事呢
有文献记载,北宋陶谷撰《清异录》:牛巴“赤明香,世传邝士良家脯也。轻薄甘香,殷红浮脆,后世莫及”。
相传在南宋开庆年间,有玉林商人邝士良早年组成牛车队运载食盐、香料进城买卖为业,在运载过程中,其中一盐车坠坡至牛失足摔成重伤,邝士良不舍地将牛宰后并把部分牛臀肉取下,用随车盐料、香料腌制晾干带回。经过下锅,添加十几味佐料煸烩。乡邻闻香而访,尝后交口赞绝,建议应将此活推及入市。
从此以后,带着浓浓的地域特点的玉林牛巴开始面市普及,逐渐成为是玉林人喜欢的美食,也成为玉林传统风味名吃。
正宗的玉林牛巴,色泽暗亮,色似咖啡,油亮,香味浓郁,咸甜适口,鲜美爽口,韧而不坚。反正是肉质细而有嚼劲,吃后满口生香,堪称地方一绝啊。
玉林人举办筵席以及逢年过节,多喜以牛巴与油炸花生米拼作冷盘。
夏秋季节,各摊档的凉拌分粉,常以牛巴搭配。特别是牛巴加牛腩粉。
由于常拿来配菜,“玉林牛巴酱”也应运而生
它的详细工序如下:
1.制作牛巴必须选用上好的黄牛臀部肉(俗称棒打肉),这个部位的肉质细而有嚼劲;
2.切牛巴的刀工很讲究,必须要够薄够长,这样便于风干入味,好的刀工可以将一块五厘米厚的牛肉来片成约1米五长,3毫米厚的牛肉片;
3.放在盆内,加白酒,精盐,酱油,白糖,味精,姜汁,蒜白、葱白,小苏打,硝水,混合拌匀后腌渍1--2小时。
4.风干过程主要是将切好的牛肉片铺摊在竹蔑上,晾晒在阳光下四五个小时,大约晒至七成干
5.将锅洗净,放少清油少许烧至八成熟,(清油是未使用过的植物油,烹制牛巴使用茶油或花生油最好),加进八角、草果、沙姜,桂皮,丁香,桂花,桔皮,茅根,姜块(拍裂),蒜白(拍裂),浸发冬菇爆香,然后投入晒好的肉干用中火炒
6.待肉干回软,锅中无汁时,加入清油翻炒,盖上锅盖,改用文火慢慢煨制1--2小时。中间需按时揭盖翻炒,以免焦底。
7.牛巴煨好后,拣去姜、蒜及香料,控去油汁晾凉,即可改刀切件上桌。也可另配原料烹制成其它菜肴哦
“众人吃了众人香!”这是牛巴的魅力,相信,牛巴不只是给亲朋馈赠,还要被制成带包装的商品,走出玉林,走出广西。在我们身边超市的货架上,处处都有它的身影出现,甚至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让更多的人可以品尝到它,感受玉林人给大家带来的美味与温情。“民以食为天”,希望玉林牛巴在未来依然保持着那最原始的味道。当然啦,如果你来玉林旅游,可不能错过这一经典的地方美食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