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触不可及》:对他人最大的温柔,不是同情,而是共处残障群体的内心独白逃跑可耻,但很有用让爱治愈自我

作者:业心影评
《触不可及》:对他人最大的温柔,不是同情,而是共处残障群体的内心独白逃跑可耻,但很有用让爱治愈自我

作者:小太爷

《触不可及》:对他人最大的温柔,不是同情,而是共处残障群体的内心独白逃跑可耻,但很有用让爱治愈自我

一个是背景高贵、锦衣玉食的富翁,一个是家境贫寒、入不敷出的贫民。

《触不可及》:对他人最大的温柔,不是同情,而是共处残障群体的内心独白逃跑可耻,但很有用让爱治愈自我

很难想象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会以怎样的形式产生交集,但这部根据真实事例改编的电影为观众提供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可能性。

“这就是我想要的,没有同情心的他。”

菲利普是一位高位截瘫的病患,尽管他的财富足以支撑其度过一生的时光,但每一天几乎都是煎熬。

《触不可及》:对他人最大的温柔,不是同情,而是共处残障群体的内心独白逃跑可耻,但很有用让爱治愈自我

在推掉了众多前来应聘的陪护专家后,他毅然选择了刚刚出狱且只是为了拿失业补助金的德希斯

因为在他身上,菲利普看不到那种使他挫败与颓靡的同情。

面对他人的苦难,我们似乎都热衷于泛滥自己的同情心,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又何尝不是对当事人的二次伤害?

而电影《触不可及》则提供了一个真挚且温暖的答案:对他人最大的温柔,不是同情,而是共处。

《触不可及》:对他人最大的温柔,不是同情,而是共处残障群体的内心独白逃跑可耻,但很有用让爱治愈自我

<h1>残障群体的内心独白</h1>

当我们以正常人的姿态去窥探残障群体的生活时,我们可以一眼望穿他们生活的窘迫与无奈。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在怜悯与同情的驱使下,我们总会以一个提供帮助的“志愿者”身份去涉足于他们的世界。

这是一种充满正义感的越界,我们在付出,可能是无偿的,也可能是有偿的,但不管怎么说,从事这样的工作的确可以给人带来一种人道主义的满足。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残障群体从外界得到的帮助越多,他们所失去的也会越多。

“你这样生活方便吗?”

“你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

“还是我来吧,你这样比较吃力”

在他人善意的提醒与刻意的躲避中,残障群体看到了他们的小心翼翼,也看到了他们的良苦用心,但这些也无时不刻地都在强化正常人与残障群体之间的界限。

《触不可及》:对他人最大的温柔,不是同情,而是共处残障群体的内心独白逃跑可耻,但很有用让爱治愈自我

在电影中,菲利普便是这样一个在温室中被呵护的残疾人,他活在众人的同情与怜悯之中。

但也正因如此,他失去了往日的自信与尊严。

大家都试图让他远离外界的危险因素,就连出行工具,他也无法选择。

所有人都默认了,体验危险是正常人才能拥有的权力,但没人能意识到,菲利普想要做的,就是成为一个正常人。

有时候,菲利普以及像菲利普这样的残障群体,他们需要的不是细致入微的呵护,而是淡然处之的平视。

《触不可及》:对他人最大的温柔,不是同情,而是共处残障群体的内心独白逃跑可耻,但很有用让爱治愈自我

<h1>逃跑可耻,但很有用</h1>

恐惧、不安以及挫败,对于那些在苦难中挣扎的残障群体来说,这个世界是锋利的。

而为了抵御伤害,他们也会由表及里地为自己构造一个盾牌。

“如果痛苦,那就别努力了。”

对于正常人来说,这是一个极具消极意味的价值观,但对于菲利普这样的残障群体来说,这可以被当做是一种用于自保的规避机制。

在很多时候,我们都太过固执,以至于时刻准备着与这个世界针锋相对,但却没有勇气以及决心完成一次战略性的撤退。

菲利普在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权后,他也学会了逃避。

“他们来参加聚会,主要是来看我是否还活着。”

《触不可及》:对他人最大的温柔,不是同情,而是共处残障群体的内心独白逃跑可耻,但很有用让爱治愈自我

对于自己的生日聚会,菲利普尽管猜到了许多人是并非真心对他进行祝福,但他每次都会装作很惊喜,以掩盖他的真实情感,以避免不必要的尴尬与麻烦。

不仅如此,他同样也逃避着他的爱情。

由于对自身的怀疑和自卑,他只能接受柏拉图式的恋爱,而恐于让对方了解到他现在的处境。

《触不可及》:对他人最大的温柔,不是同情,而是共处残障群体的内心独白逃跑可耻,但很有用让爱治愈自我

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一群体的内心写照,即他们对于痛苦的体验已经“习以为常”,但谁又原意为自己不断划上新的伤疤呢?

战胜现实的不幸,本身就是一场战线极长的拉锯战,而残障群体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毫无优势可言。

逃避是一条不甚光彩的小路,但他们也由此获得一种不可多得的安全感。

逃跑可耻,但很有用。

《触不可及》:对他人最大的温柔,不是同情,而是共处残障群体的内心独白逃跑可耻,但很有用让爱治愈自我

<h1>让爱治愈自我</h1>

如果说残障群体与正常人之间在哪一点上不存在功能性差异的话,我想答案应该包括由个体内在构建的自我。

但无论是受他人同情,还是主动逃避,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伤害到当事人的自我意识以及自我价值。

那么到底是什么能治愈受到伤害的自我呢?

《触不可及》:对他人最大的温柔,不是同情,而是共处残障群体的内心独白逃跑可耻,但很有用让爱治愈自我

我想《触不可及》便提供了答案,即爱,它可以来自友情,也可以来自亲情,当然也可以来自爱情。

但同情与怜悯就不是爱的表现形式吗?

我想没人会否认人们是出于对他人的爱才表现出同情与怜悯,但这种爱若不因地制宜,其结果便是伤害。

而比起直白地流露出同情与怜悯,“不问过往,不问将来”的共处可能更能让残障群体感受到一种真挚且舒适的爱。

德希斯虽然无陪护的职业经历,更没有过硬的专业背景,但他懂得如何与菲利普共处。

《触不可及》:对他人最大的温柔,不是同情,而是共处残障群体的内心独白逃跑可耻,但很有用让爱治愈自我

在生活上,他给予了菲利普以正常人的待遇,因为他知道,对于菲利普来说,没有比拥有一个正常人的待遇更让他高兴的事了。

而当菲利普难过或者逃避时,他可能并不理解,但仍会主动留出一段心理上的距离,而这便是爱的默契。

面对他人的痛苦和难过,你或许无能为力,但你所需要做往往只是出现在那里。

至于对方是沉默还是倾诉,请给予对方充分的选择权。

有时候,爱是克制,而是迫不及待的表达。

《触不可及》:对他人最大的温柔,不是同情,而是共处残障群体的内心独白逃跑可耻,但很有用让爱治愈自我

《触不可及》以无比幽默且轻松的笔调讲述了跨越阶级的两个人是如何相互治愈的故事。

并以独特的视角关注到了残障人士这样一个弱势群体,并提醒着我们,除了对他们提供生活上帮助,如何呵护他们的内心世界,或者说如何使他们重建一个拥有足够自尊与自信的自我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课题。

《触不可及》:对他人最大的温柔,不是同情,而是共处残障群体的内心独白逃跑可耻,但很有用让爱治愈自我

当然,电影也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方案,即与其同情与怜悯,不如以行动(共处)归还他们所失去的做一个正常人的权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