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鱼儿,点击上方“关注”,每天为你分享我在云南的新鲜故事~
距离下班还有半个小时,同事就在部门群里迫不及待的约起吃米线了。

如果你问一个云南人「米线对于云南人来说是怎样的存在?」
他可能会回答你「吃米线有什么好处我说不准,不吃会死。」
在云南,吃米线被称作甩米线,既生动又洒脱。这潇洒的一甩,700万人口的省会城市昆明,每天要甩掉600吨、200万碗米线。
外地人走进了云南的早点铺子,米线、饵丝、饵块、面条排排放在眼前,不知道如何下手,得仰头琢磨店里张贴着的大幅菜单很久,或许都搞不定那些繁复的米线种类。本地人进了店,则眼皮都不抬,就能直接点出一种米线的名字。
在随处可见的早点小店里,穿过门口高汤大锅、蒸锅漫出来的雾气,店里满是吸米线的声音。手脚麻利的收银员将客人点的菜向着后厨喊一声,后厨再应一声,不一会儿你的米线就端上桌来了。
提到米线,外地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是开遍大街小巷的「过桥米线」,其实除了过桥米线,小锅米线、豆花米线、罐罐米线......云南的米线可以让你吃一个月不重样。
小锅米线
曾经在昆明生活过的汪曾祺先生说过,过桥米线是食品中的尤物,很名贵。不过他也说,在昆明,当地人最讲究吃的还是小锅米线。
小锅米线是典型的功夫小吃,放在火上的锅比碗大不了多少,且必须是红铜做的,导热很快,这便是所谓的小锅。
小锅舀上了高汤,煮沸以后加上剁肉帽子,豌豆尖儿,腌酸菜,油辣椒和酱油,最后放入米线,大火煮沸,一碗小锅米线才算做成。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每一步都有特殊的要求。
比如汤一定要用猪大骨、带皮腿肉,大火烧开,彻夜文火熬制,不乱配料,中间绝不添水。再说配料,剁肉帽子一定要选七瘦三肥的“清猪肉”,而且一定要是刀剁而成,不能用绞肉机。
配菜里需有豌豆尖儿和韭菜,尤其是韭菜,因为云南海拔高,所以韭菜香味很足。冬菜,甜酱,咸酱油也必须是昆明周边产的……这些在外地是做不到的。
豆花米线
为了丰富米线的口感,老昆明人发明了一种独特的吃法——在米线边舀一勺豆花。烫过的米线放在土碗里,加入煮过的水豆腐脑,再依次放上杂酱、韭菜、花生碎、冬菜粒等调料。
把那一碰就碎的嫩豆花、和调料、米线拌匀,入口即是淡淡的甜味,脆脆的冬菜粒饱满弹牙,花生碎爽脆添香,豆花的素净柔和了辣酱的鲜辣,米线的软滑沾满了韭菜的清香。早上吃一碗豆花米线,便是美好一天的开始。
罐罐米线
罐罐米线,是源自云南昆明的民间米线,用无盖小土罐盛装。一罐秘制高汤,一份新鲜拼盘菜品荤素搭配,一份米线,用专用餐具盛放的高汤不加热后依然在滚烫沸腾,先将拼盘菜品依次倒入,最后倒入米线,沸腾的高汤正好将菜品烫熟而又保持了新鲜脆感,且营养不流。
罐罐米线之精华尽在汤中,口感清鲜,是融了肉香,菜香,米香的,只一点点的调料入味,不腻不燥。米线挑起来看,干净、透明,入口爽滑,据说用来制作米线的米必须是当年的新米,品种也是有很讲究。
过桥米线
和外省遍地开花的速食过桥米线店不同,在云南,过桥米线有着很讲究的吃法。
汤要用大骨和老母鸡一起炖足 8 小时,配菜更是精巧复杂:一碟鲜绿的韭菜,一碟撕成细丝的白煮鸡胸肉,几段泡发的竹荪,几片红亮透光的宣威火腿,把薄可透光的生里脊肉夹到鹌鹑蛋液里滚一层外衣,用滚水烫几张豆腐皮,还有脆嫩的豆芽和玉兰片,几丝鲜蘑,几瓣可食菊花。
按照先肉后菜的顺序倒入汤中烫熟,最后往这一碗鲜汤里放入一份顺滑劲道的酸浆米线,扑鼻的香味便四溢开来。
你能肉眼看到,鼻尖闻到,舌尖尝到,山里的鲜味都聚在这碗米线里了:爽脆的竹荪、裹着蛋液烫熟的嫩滑里脊、柔韧的鸡丝和浓香的豆腐皮。喝一口汤是一个“鲜”,吃一口米线也是一个“鲜”,这一碗层次复杂的“鲜”下肚,你会觉得看着湛蓝的天,烤着暖烘烘的太阳,从每个毛孔溢出的都是满足。
过手米线
陈晓卿导演的《风味人间》第一季拍的是德宏的“过手米线”,阿昌族以手抓食的一种小吃。这种进食方式,即便在云南众多少数民族中也属鲜见。
过手米线的制作相当耗时,米线要选用德宏特有的红米做成,又香又糯,又滑又软,不结团、不粘手。作料的品种很多,且都需要事先加工,烤肉绝对少不得,带皮猪肉放到石板上火烤,不停地翻面至七成熟,剁碎后放入“豆粉”和“酸水”搅拌,制成肉馅。花生,辣椒、大蒜、芫荽等作料舂碎和猪肝一起拌入肉馅,制成最终的拌料——“帽子”。
吃过手米线常伴两道配菜,一个是煮干萝卜片,干萝卜片煮熟带汤上桌,柔软醇香。另一个是白豆腐,略微发酵,带着酸味。先抓一小团米线置于手心,然后将拌料放在米线上,直接入口,这就是过手米线了,在别的地方真的吃不到啊。
过手米线是阿昌族待客的第一道菜,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等都必不可少。拍摄中的一家,女主人寸祖华负责制作米线和拌料,丈夫和侄子打下手。餐桌前,男主人老杨五指并拢,在手心放一团凉凉的米粉,然后熟练地盖上“帽子”。
陈晓卿说:当他的手捂上嘴巴的刹那,我看到画面里的他幸福地闭上了眼睛……我想,这可能就是我认为的最好的食物了,它,是有根的。
杂酱米线
杂酱米线在云南米线里看起来是最不起眼的,既比不上过桥米线的用料精细,又比不上红米线的原料特别,它没有豆花米线的柔腻,也没有罐罐米线的刺激感。
但对云南人来说,简简单单的一勺杂酱,配上韭菜、葱花和简单煮熟的酸浆米线,大概才是最朴实日常的云南味道。
杂酱米线的要义就在于那一勺杂酱。杂酱可以说是家家户户都有的,带肥的猪肉剁馅,入锅煸炒出油,往里放入喜欢的酱料,有的人家连酱料也是自家做的。当肉馅和酱料充分裹匀的时候,便可以把这一锅肉酱舀进搪瓷的口缸里,浸着红红的油,常温状态就能保存。
每次煮米线的时候,舀一勺肉酱放到汤底,和着葱花、韭菜被滚热的汤浇出香气来,便是最简单方便的一碗杂酱米线。
焖肉米线
焖肉米线是云南最最常见的小吃,之所以说是小吃,就是因为在当地随处可见,而且这样的一碗米线,既能作为早点和正餐又能当作解馋的吃食,当地人能顿顿吃、天天吃,好像怎么吃都不会腻。
煮熟的肉捞起切丁,放入锅中配面酱炸至金黄,再加入蒜和水,待水蒸干,焖肉酱卤「帽子」就做好了。米线浇上骨汤,撒上韭菜、豆芽和豆皮,再淋上焖肉卤「帽子」,美好的一天从一碗可口顶饱的焖肉米线开始。
包烧米线
因为锡纸包烧花甲的流行,而诞生了一种米线新吃法,将米线、作料、辣椒、酱料等包在锡纸里,放在火上烧,等米线烧熟,将锡纸作为器皿同时上桌,滚烫的米线,十分鲜美、刺激,如果是冬天的话,有很好的保温效果。
米线包裹在锡纸中散发出阵阵香味,包烧米线内容丰富、滋味丰富,酸酸辣辣的汤一入嘴,便是满口幸福。
老仓醋米线
老仓醋米线是云南特有的传统小吃,只要在门店点上一碗米线,免费畅饮店内老仓醋,这里的醋是指果醋。
鲜肉末做肉臊,小铜锅煮制,加清香的高汤、加翠绿的韭菜,煮出来的小锅米线有着白色略微浓稠的汤汁,或许口味特别淡的人会觉得腻。所以,必须要有秘制果醋的加入才显得完美。
果醋,酸度刚刚好还有一点点回甘,可以直接喝也可以加进米线里。长期饮用,还可以消除疲劳、调节血液酸碱平衡、软化血管、防止心血管疾病,更有促进消化、美容养颜之效。饭前一口开胃,饭后一口养生,还刚好解了米线里的油腻,绝对刷新我们对醋的认知。
凉米线
到了夏季,一碗热腾腾的汤米线一定会吃到满脸大汗,虽说过瘾,却失去了几分舒爽。这个时候凉米线的食客就多了起来。
米线本身筋道透滑,凉了之后就比面条更清爽。沥干水分,加上鸡丝、韭菜、豆芽,浇上醋、甜酱油,辣椒油是不可缺少的精髓。总之,一碗呈上,酸、辣、香都占全了。
过一会儿吃得满嘴沾上亮红的辣椒油,开始觉得辣味上头,一边吸气一边吸米线。民歌里唱吃凉米线的画面,“米线摊上最热闹,辣子酸醋加花椒。一堆阿妹吃米线,嘴巴辣得吹哨哨”,可谓是有声有色了。
凉米线的普及程度,使得它成为云南人举办宴席必不可少的一道凉菜。婚宴上绝不会少这么一个大盘子,米线打底,像花开一样铺展着午餐肉、黄瓜、胡萝卜、香菜,一碗酱油、醋和辣椒油调制好的调料当头淋下,净白的米线立刻变得鲜亮起来,几筷子就被人分抢而空。
炒米线
米线用鲜肉、鸡蛋、番茄、韭菜、辣椒、白菜等炒熟,虽然看上去乱七八糟的,但是吃起来却是十分的过瘾,烧烤摊上经常能看到这种传统的米线吃法。
炒米线与炒饭的做法类似,先炒配料,然后加入米线继续翻炒。晚上吃宵夜的时候,点盘炒米线,再来些烤串,可以说非常惬意了。
其实云南的米线还有很多种吃法,就不一一列举了,究竟有多美味,还需要你们亲自来品尝。
米线是云南的一张名片。云南人长期在外,回家第一件事必是先过米线瘾。无论走到哪里,相隔多少年,惦记的永远是家乡的味道。
你吃过的哪种云南米线最好吃?
文中没有提到的米线也欢迎在留言区补充
-END-
往期文章推荐
云南是造物主偏爱的土地
这些在云南拍的经典电影,你看过几部?
云南旅行只知道大理丽江?这些小众景点98%的人都不知道
最全云南美食地图,快来看看有没有你的心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