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度被偷六易稿,灯下勤勉成百卷——谈迁编撰《国榷》的经过

作者:风趣书生

明朝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夹在蒙古元朝和满族清朝之间,是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王朝。从1368年朱元璋驱逐胡元,建立明朝,到1644年李自成起义入京,崇祯自杀,明朝灭亡,这之间一共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如果再加上南明一共存在18年,最后一个皇帝永历皇帝在云南被清军所杀,明朝其实总共存在二百九十四年。因此记载明朝一代的史书也非常重要,现存记载明朝的重要史书主要有《明实录》、《明史》、《明史纪事本末》和《国榷》、《罪惟录》等。

其中《国榷》一书,因为对于史实直书不讳,有反清倾向,长期被清朝严禁。所以《国榷》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印本,流传极少,知道的人很少。但它却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史书,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鸿篇历史巨著,保存了一代国史。《国榷》的成书经过历经曲折,令人感叹。

一、作者谈迁,发誓著史

《国榷》的作者谈迁(1594-1658),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浙江海宁马桥人。谈迁自幼刻苦好学,特别喜欢历史,谈迁“少读国史,辄仰名阀”。由于家境贫苦,靠替人抄写、代笔或做记室来维持生活。

一度被偷六易稿,灯下勤勉成百卷——谈迁编撰《国榷》的经过

天启元年(1621),谈迁二十八岁,因为母亲故世,丁忧在家。这段期间,谈迁鉴于明朝历代实录多有避讳失真之处,错误比比,“见其表,其在里者已不可见。况革除之事,杨文贞(士奇)未免失实,泰陵之盛,焦泌阳(芳)又多丑正,神(万历)熹(天启)之载笔者皆宦逆阉之舍人。至于思陵十七年之优勤惕厉,而太史遁荒,皇成烈焰,国灭而史亦随灭,普天心痛。于是汰十五朝之实录,正其是非,访崇祯十五年之邸报,补其阙文”。有感于此,谈迁立下宏愿,自己要编一部真实可信的明史。于是,谈迁以明朝实录为主,又参考了明代史书一百多种以及当时的政府公报(邸报),开始编纂明史。明亡后,崇祯、弘光两朝实录,已无人顾及,谈迁不忍“国灭而史亦随灭”,他访求邸报、询及遗老,补齐两朝史事,寄亡国之情于先朝史书的编修。谈迁为了修著明史,到处访书借抄,充实资料。有时听说数百里外有位富户家中藏有大量古书,他立时就兴奋起来,立马上路。

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元年,1644),谈迁为内阁大学士高弘图幕僚,为高弘图和张慎言所器重,荐为中书舍人、礼部司务,参与修史。但谈迁不愿“以国之不幸博一官”,力辞未就,专心于著史工作,终于写成了初稿。

二、书稿被偷,不惮改作

顺治四年(1647)八月,,正当谈迁张罗着要出版《国榷》时,小偷悄悄溜进了谈迁的家里,本想偷一些值钱的东西,可什么也找不到,只看到一个锁着的篾竹箱。小偷以为装的是值钱东西,于是就偷了去。哪知里面是《国榷》手稿!此时的谈迁真是欲哭无泪,这部珍贵的书稿从此也就下落不明。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谈迁痛哭不止,极为伤心,但并不气馁,而是振作起来,从零开始,重新撰写。他以《明实录》为基础,还找来不同的版本作参考。经4年努力,清顺治四年(1647),谈迁六十岁那年,“六易其稿,汇至百卷”,终于完成了四百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比旧稿更加焕发。《国榷》记叙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诞生,到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兵入南京、福王政权灭亡为止的三百一十七年间的历史。《国榷》完成后,谈迁百感交集,赋诗一首以言其志:“往业倾颓尽,艰难涕泪余。残编催白发,犹事数行书。”

一度被偷六易稿,灯下勤勉成百卷——谈迁编撰《国榷》的经过

三、北上游历,故国悲感

谈迁把名字改为迁,是因为仰慕太史公司马迁。司马迁写《史记》,不仅仅参考皇家图书,而且到处出游,寻访古迹,访问故老,亲见亲闻,以获得第一手的历史资料。谈迁身上的性格跟司马迁也有很多共通点,都能够发愤图强,秉笔直书,保存一代历史。谈迁仰慕司马迁的为人,也有北上游览,寻访古迹,访问故老的打算。

刚好义乌有个进士朱之锡受满清招引,要进京担任皇家弘文院编修。朱之锡聘请谈迁担任他的记室(秘书),谈迁一口答应下来。在到京期间的这段行程,谈迁将其写成《北游录》。

一度被偷六易稿,灯下勤勉成百卷——谈迁编撰《国榷》的经过

到了北京,谈迁除了替朱之锡做好文字工作外,其余时间就是为《国榷》收集材料。他寻书访人、探寻遗迹,并采访了在京的明朝降臣、皇亲、宦官和公侯等,就连崇祯邸报也借到手,取得了核对书稿的第一手资料。

谈迁还和几位居住在北京的进士霍达、曹溶、吴伟业等结交,他们也对谈迁编写明史颇感兴趣,并将自己丰富的藏书借给谈迁查阅,对谈迁完成《国榷》帮助很大。

谈迁身处明清变革之际,深怀亡国之痛,他对《国榷》一书是有寄托之意的,并把《国榷》署名为“江左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