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目前情况而言,私有化或是金嗓子的最好归宿。退市后,金嗓子和江佩珍何去何从,时间终将给出答案。
文/竹里
“保护嗓子,请用金嗓子喉片,广西金嗓子。” 这句广告语曾红极一时,让金嗓子喉宝这款产品红遍大江南北,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金嗓子早已从辉煌走入没落。
10月29日早间,金嗓子发布的私有化方案显示:将通过协议方式私有化,以2.80港元/股注销相关股份,相较于28日报收的2.70港元/股溢价3.57%;预期将于2021年12月15日上午九时正撤销股份在联交所的上市地位。

受此消息影响,10月30日金嗓子成交极其低迷,股价报收2.69港元,市值不到20亿港元。上市6年以来,金嗓子股价曾从最高6块多下挫至1块多,市值最多缩水达90%。
时至今日,距离金嗓子2015年7月15日挂牌上市,仅仅过去6年多。那天,实控人江佩珍展开双手,迈开双腿,表情兴奋的敲钟姿势,迅速走红网络。
73岁女富豪一度成为“老赖”
金嗓子的前身为广西柳州糖果二厂。1993年,时任厂长的江佩珍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耀发合作,在工厂已有润喉糖产品的基础上,推出了“金嗓子喉宝”。
金嗓子还推出适用于缓解急性咽炎致使喉痛喉干的非处方药,即金嗓子喉片。这款产品一经面世便迅速大卖。为表示感谢,江佩珍起初一直将王耀发的头像印制在产品包装上。
此后,江佩珍带着当时的领导班子自筹资金780万元成立广西金嗓子制药厂。1998年,广西金嗓子制药厂和糖果二厂完成改制,合并为广西金嗓子股份有限公司,江佩珍及其儿子曾勇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为进一步打开市场,江佩珍背水一战,大胆拿出500万元在央视投放广告。随着那句搭配着足球巨星罗纳尔多的魔性广告词,成功的营销推动金嗓子营收迅速增长。1996年,金嗓子营收破亿元,畅销全国。
上世纪90年代末,金嗓子产值2亿元,跻身全国百强制药企业。
2015年7月,金嗓子登陆香港联交所。也是在这一年,江佩珍将王耀发的头像从金嗓子喉宝的外包装上取下,更换为自己的头像。金嗓子的股价,在2016年5月登顶7.20港元/股,江佩珍也顺势迈入了亿万富豪的行列。
然而好景不长,折价配售等利空传闻,使得金嗓子的股价大幅暴跌。最低曾触及0.85港元/股,相较于高点的跌幅高达90%。除了股价过山车的起落沉浮,金嗓子还曾陷入一场失信风波。
媒体报道显示,2016年,为了传播金嗓子草本植物饮料的上市,金嗓子和上海灿星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盖世音雄》和《蒙面歌王第2季》达成广告合作。双方约定,两档节目广告赞助总价8000万元,同时还分别约定了收视率保障。
事后,金嗓子一方认为,两档节目的收视都没有达标,拒绝支付剩余费用。
几番争执和法庭较量下来,到了2019年9月19日,因未按要求履行支付5194.98万元,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把金嗓子食品列为了失信被执行人,实控人江佩珍也被列为限制消费人员,被限制乘坐飞机、在星级以上宾馆居住等高消费行为。
令人难以理解的是,面对这个结果,争议双方后来终于达成了和解,金嗓子一方也履行了付款义务,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也出具了关于终结该案的司法文书,但在一些媒体的报道中,金嗓子和江佩珍仍然被冠上了“老赖”“一直没有付清广告款”等标签。
退市后何去何从
2015年金嗓子上市即巅峰。
上市当年,上半年金嗓子营收近3.5亿元,净利润超9000万元。六年过去了,据公司2021年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3.7亿元,净利润8150万元,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而据其财报,金嗓子一直依仗金嗓子喉宝和金嗓子喉片两款产品,这两款产品甚至占据了总销售额的89%。
目前,这两款产品也面临着销售天花板,2020年,金嗓子喉片的销售收入约为5.8亿元,同比减少19.3%;喉宝系列产品的销售收入约5370万元,同比减少了19.6%。
为破解产品单一难题,金嗓子也曾发力多元化,但收效甚微。江佩珍在2015年就对外表态,金嗓子将以IPO为起点,力争在药品和快消领域实现双突破。
2016年,金嗓子试水饮料市场,推出草本植物饮料,分为有糖和无糖两个系列,主打清嗓润喉功能,重点布局电影院、KTV、便利店等渠道。进入市场两个月后,已达成840万元的销售,并乐观预估产品年销售额将达3.5亿元。
为配合饮料产品拓展市场,金嗓子先后赞助《盖世英雄》《蒙面唱将》等知名电视节目提高曝光率。大手笔投入虽让公司“其他产品”收入在2016年大幅提升143.2%至4450万元,但随后这项收入持续下滑,到2019年仅为910万元。
不过,这款饮料并没有给金嗓子带来收益,业绩反而进一步下滑。数据显示,草本植物饮料的推出,虽然让公司“其他产品”收入在2016年大幅提升143.2%为4450万元,但随后持续下滑,到2019年末仅有910万元。
如今,市场已难寻金嗓子草本植物饮料的身影。2019年7月推出金嗓子肠宝。但销售量寥寥,最终以失败告终。
知名战略营销专家史立臣表示,金嗓子的根本问题在于,产品长期没有更新换代,也没有形成相应的产品结构。重销售不重研发是医药制造企业乃至所有企业的大忌。如果在过去咽喉类拳头产品的基础上做系列开发,或者收购企业把产品结构搭建起来,或许能够走出现在的困境。
就目前情况而言,私有化或是金嗓子的最好归宿。退市后,金嗓子和江佩珍何去何从,时间终将给出答案。
资料来源:时代周刊、中国新闻周刊、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