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书第
陈昌齐,字宾臣,号观楼,他一生卑以自牧,谦谦君子,虚怀若谷温其如玉,人们都熟知观楼公“有千年禄切,无百年观楼”睦邻处世的佳话。陈昌齐一生刚正不阿,廉政恤民两袖清风,最恶势利之交,从政数十年未尝一趋权贵之门,亦留下一生傲骨斗和珅的美谈。

陈昌齐,字宾臣,号观楼
陈昌齐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高中进士入翰林散馆,充三通、四库馆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典试湖北,次年充会试同考官。旋转河南道监察御史巡视西城。嘉庆元年升兵科给事中,嘉庆六年补刑科给事中,巡视东城。嘉庆九年出任浙江温处道。嘉庆十四年因事降调,遂解组归。三十余载官场场浮沉,兢兢业业尽忠职守,但最为人称道的无疑是陈昌齐的学识,他潜心学问,“于书,无所不读,其学,无所不精”,实在不是一般学者所能达到,毫不夸张地说,在湛江历史上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论涵养学识,湛江学者名人中首推陈昌齐,在雷州半岛上千年的文化史上,集百家众长的陈昌齐俨然一座高峰。
1
少年陈昌齐“赋资颖绝,至性过人”,十七岁时,陈昌齐“学问淹博,自十七岁后贯通群籍,《十三经注》皆颂如流”。陈昌齐的一生爱书如命,可谓“读书破万卷”。
陈昌齐出类拔萃,乃学界翘楚。我们不妨借用梁启超《近代学风之地理分布》中的一段评价:“吾粤自明之中叶,陈白沙、湛甘泉以理学倡,时称新会学派,与姚江并名,厥后寖衰矣……粤中第一学者,推嘉庆间之海康陈观楼(昌齐),观楼学甚博,于《大戴记》《老子》《荀子》《吕览》《淮南》皆有校注,又善算学,今著述存者甚希。”也就是说,他将陈昌齐视为广东可以承接陈、湛二位大师学力和地位的人物。
四库馆是汉学家的大本营,可以说是“贤俊蔚兴,人文郁茂,鸿才颈学,肩摩踵接”,参加纂修《四库全书》的广东学者,仅有陈昌齐和冯敏昌两位,他们无疑是广东学术的翘楚。陈昌齐任《四库全书》编纂期间,与纪昀、戴震、周永年、姚鼎、翁方纲、王念孙等著名学者同事。陈昌齐能占一席之位,本身就是学术地位的崇高象征。
戴震,字东原,大名鼎鼎,被梁启超称之为“前清学者第一人”。他是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其治学广博,音韵、文字、历算、地理无不精通。戴震论学“少赞许而多批评”,但是他偏偏心服陈昌齐。吴雁山在《温处兵备道陈公传》中记载:“戴东原先生应诏至京,一见辄心折。所校《水经注》,先生指其讹舛,东原以限于官书,未能更正,常以为恨。
《水经注》(北魏郦道元著)
邵二云编修《尔雅正义》成,质之先生,为驳正三十余条。”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得知,戴震所校的《水经注》,曾请陈昌齐审阅。《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陈昌齐凭借深厚的地理知识给戴震指出多处不妥,并为其改正。因限于官书未能改版,这件事曾使戴震耿耿于怀,引为终生憾事。戴震作为一个学术前辈能这样看重陈昌齐,足见陈昌齐学术地位。淸代经史学家邵晋涵所著《尔雅正义》,至今仍是世人公认的一部训诂学经典著作。可是却少有人知道,这部书同样浸满陈昌齐辛勤汗水。当年,陈昌齐曾应邵晋涵之请审阅全稿,并为邵晋涵纠正三十多条错漏之处。
《尔雅正义》(淸代经史学家邵晋涵著)
陈昌齐识广学深,深孚众望,为人所敬重,绝非偶然。乾嘉学派代表性人物王念孙,曾这样评价陈昌齐:“先生为余词馆先辈,后又同值谏垣,公事之暇,屡以古义相告。余宦游数十年,所见缀学之士,既精且博如先生者,不数人也”。
王念孙,江苏高邮人,字怀祖,生而清羸,故自号石臞。
王念孙本身就是声韵训诂学之大家,这种高度评价出于旷世大儒王念孙之口,对于肯定陈昌齐来说无疑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乾嘉之世,汉学中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以戴震为代表的皖派与高邮二王鼎足而立,同为汉学旗帜。王念孙和其长子王引之都以文字训诂最为专精,并称“高邮二王”。王引之少年积学颇为自负,不肯居人之下,当年为京都学者所熟知。王念孙担忧儿子骄傲自满贻误前途,特命其拜见陈昌齐专论《大戴礼》,前后往返十几次,陈昌齐逢疑必答,王引之受益良多,深为陈昌齐的学问所折服。
王引之,江苏高邮人,字伯申,号曼卿,是王念孙长子,清代著名学者。
清代著名学者桂文灿云:“若夫博通群书,以汉儒训诂说经者,以文灿所闻,盖自海康陈观楼始”,认为陈昌齐为广东“训诂说经”第一人。事实上,陈昌齐对朴学研究贡献很大,素有“广东治汉学、朴学第一人”之称。
2
陈昌齐学富五车,固然在一般学者必修的经史子集之类著作上下过一番硬功夫,此外在其他如文学、音韵、政法、赋税、医药、地理、数学、天文以至百家众技书籍,亦都广泛涉猎研究,造诣颇深。陈昌齐博广业精,著作等身,可惜的是除《陈子遗书》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刊行外,不少书稿没有出版过,流传不广,很多著作至今不知所踪,据说因邻家失火殃及被烧毁。这批散失的书稿计有《历代音韵流变考》《〈大戴礼记〉正误》《〈老子〉正误》《二十子正误》《〈荀子〉考证》《天学脞说》《天学纂要》《地理书钞》等,这是学术界的重大损失。
陈昌齐潜心治学的精神是令人敬佩的。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他担任三通馆的勘校官时,独自担当地理一门的校核任务。据陈昌齐传略所载:当年直省地志繁杂,不易校勘,而陈昌齐百倍认真,稽核审详,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因此博得‘生平最精地理之学’的名誉。事实上,陈昌齐在京都为官时左图右史手披口诵,常常挑灯苦读,这些知识他又能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其任浙江温处兵备道时,能策划测绘沿海地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十六世纪,西方传教士将数学、物理、天文、地理等学科知识传人我国,国内不少学者开始关注中国传统算术、历学的研究,出现一批科学论著,如戴震的《勾股割圆记》、吴兰的《方程考》等,因此我国涌现一批象陈昌齐一样的学者,既是经学家也是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据《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陈昌齐“长于天算,著有《天学脞说》、《测天约术》二书”,《海康县续志》记载其还著有《天学纂要》。陈昌齐在《测天约术》序言中提到:“正弧三角形改为六法,取利玛之省除法;取莫尼阁之不分线法,凡求简易也。”王念孙序陈昌齐《赐书堂集钞》,综合评价陈昌齐:“先生于书无所不读,自经史子集以及乾象坤舆之奥,六书四声九赋五刑之属,星算医卜百家众技之流,靡不贯穿胸中。”可见陈昌齐学问渊博蜚声文坛,乃一代通才。
此外,陈昌齐做学问之余,对艺术亦怀有浓厚兴趣。陈昌齐书法造诣极深,即使用残毫秃笔,于陋纸上也能结成丰腴之体。“少年时专习欧阳询,后兼采虞世南之长,直追钟王,自成一家”。他对欧楷、虞楷研究得特别透彻,其《临池琐语》语曰:“试取《醴泉铭》《化度寺塔》与《孔子庙堂》《昭仁寺》等碑合观之,而后知学欧务方,学虞务圆”。陈昌齐现有一楹联刻于天宁寺,“似无奇观苏学士也经评许,尽有幽趣石头陀于次栖迟”,可谓诗书双绝,让人叹为观止。陈昌齐也是一位美术鉴赏家,从其门类甚广的题画诗中似乎可以感受到陈昌齐对绘画艺术研究颇有心得。陈昌齐《题李济阳何母寒灯课儿图》诗:“作画人如顾恺之,图中往事一灯知。奉姑抚媳成全节,女史司箴告庶姬。”诗中提到的顾恺之是东晋时期大画家,时人誉为画圣。陈昌齐借顾恺之对李济阳画作给予充分肯定,可见其知识渊博,鉴赏能力深厚,一般学者难以望其项背。
3
陈昌齐一生致力于兴学,对广东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陈昌齐丁忧或辞官归乡期间曾讲学于粤秀书院和雷阳书院。嘉庆三年(1798年)九月,陈昌齐因父病逝南归奔丧。至苏州,浙江巡抚欲聘陈昌齐为钟山书院讲席,陈昌齐婉辞。嘉庆四年(1799年)五月达雷州。冬,两广总督吉庆,广东巡抚陆有仁仰慕陈昌齐学问人品,力聘其主讲粤秀书院并任山长。
粤秀书院
陈昌齐受聘粤秀书院,一直到丁忧结束。清前期粤秀书院为省城诸书院中藏书最富之书院。容府遞视,院长博学,选录高才,学规严格,故此粤秀书院历康、雍、乾、嘉、道五朝,一百四十年间,执省内书院科考之牛耳,诚为省城最高学府,有“海滨邹鲁”之称。陈昌齐不负众望,“选拔萃,举贤书,登甲榜,中隽之彦,指不胜屈,大魁鼎甲,卓出其中,明验大效,彰彰如是”。其时,粤秀书院人才辈出,日新月盛。嘉庆十四年(1809年),陈昌齐辞官回乡,再次主讲粤秀书院。当然,陈昌齐对家乡的雷阳书院同样呵护有加,论文课士谆谆诲人。陈昌齐获得赞扬和尊重,侍郎温适高度评价陈昌齐是广东的“凤凰芝草 ”。此外,陈昌齐做过两次考官,第一次是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主持湖北省的乡试。第二次是乾隆四十年(1775年),参与礼部主办的会试,陈昌齐选拔人才不留余力扶掖后进。
还有一件事让人值得称道的,是陈昌齐晚年发挥余热,呕心沥血领衔修纂《海康县志》、《雷州府志》、《广东通志》。陈昌齐在翰林院工作多年,曾担任“三通馆”纂修官、“文渊阁”校理、“四库馆”校勘等工作,有着丰富的纂修经验,陈昌齐无疑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史志高手。林子雄在《陈昌齐研究》中记载:“清代嘉庆年间,阮元来粤任两广总督,重修《广东通志》,首选广东海康籍人士陈昌齐担任总纂。”其实,在此之前历任许多官员都认为陈昌齐是编修省志的最佳人选,认为“昌齐不出,无所秉程”。《广东通志》费时三年,成书三百三十四卷,“卷帙浩繁而载录详明,体例雅饰”。许多史志学者都认为这部《广东通志》比之前或之后的所有《广东通志》都较为完备。
陈昌齐这位南粤先贤,在梁启超眼中他是一代硕儒,其故居“观察第”琉璃瓦细数岁月风情沧桑事,至今依旧激励一代代湛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