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史家胡同博物馆一日馆员志愿者活动 体验有感

初秋的某日,我怀着好奇、探索的心情来到史家胡同博物馆。一是想体验一下博物馆的日常工作是个啥样子;再有就是,也很想了解这个位于胡同深处的博物馆到底是向大家展示什么的?

迎着清晨耀眼的朝阳;感受着渐凉的秋风,我来到了史家胡同。儿时记忆中的胡同是到处堆积着各种生活所需的杂物,感觉是拥挤的,凌乱的,市井生活味道极浓。不过现在的胡同与我儿时记忆中的胡同已是大相径庭了!变化最大的就是一辆辆各型各款的机动车代替了原来各类的生活杂物吧!真是不同的年代,胡同也焕发出不同的风貌!

史家胡同博物馆一日馆员志愿者活动 体验有感
史家胡同博物馆一日馆员志愿者活动 体验有感

我边追忆,边欣赏,走过了长长的胡同,来到了史家胡同24号博物馆门前。如果没有门头上方的牌匾提示,我怎么也想不到这里就是史家胡同博物馆了。古朴的原木色大门,配以怀旧的铜制门扣不禁让人好奇里面会是怎样一番景致!

史家胡同博物馆一日馆员志愿者活动 体验有感

敲门进入了博物馆,迎面看到的一排深棕色古旧建筑风格的正房,肃穆而气派。左边一条简约而朴素的耳廊,格外清新雅致。院内一棵参天、挺拔、茂盛的梧桐树赫然眼前,最是吸人的眼球。衬托出整个院落厚重的历史古迹氛围。自己恍然置身于一间民国时期的豪门深宅,各种的展板又提示着我,这里已经是一个小型的博物馆了。

史家胡同博物馆一日馆员志愿者活动 体验有感
史家胡同博物馆一日馆员志愿者活动 体验有感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先带领着我和另外一位志愿者小伙伴参观了一遍这间博物馆。向我们娓娓道来这间博物馆的由来以及史家胡同各个不同院落的辉煌历史。

1、博物馆的由来与发展

这个博物馆,这是一间二进的四合院,院落的原主人是凌叔华女士。她是清末直隶政使凌福彭最宠爱的女儿。她与冰心、林徽因、张爱玲等并列为民国十大才女;与邓颖超、许广平同为校友。同时她还是一位享誉中外的画家。后凌叔华的女儿陈小滢女士将这所宅院的产权转让给街道,用于公益,建立了这座京城首家胡同博物馆。

一边听着博物馆工作人员认真的讲解,一边跟随着她的步伐,我们转到了博物馆的后院。与前院截然不同的意境让人顿觉陶醉、怡然,这里静谧、舒适而又充满生机。工作人员继续介绍道:“ 凌叔华女士在这个小院内曾举办过很多画家名流的聚会。昔日这里可谓群英荟萃,像胡适、巴金、徐志摩、沈从文还有印度诗人泰戈尔,名动京城的著名画家齐白石都是这小院的座上宾, 而被称为 '小姐家的大书房'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冰心的短篇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中所描绘的,在那个动荡混乱的年代,上流社会中的作家、诗人、画家、大学教授等各社会名流,经常聚在一起举办的各类文艺沙龙,想来也是在像这样幽静、雅致的小院居所内吧?

史家胡同博物馆一日馆员志愿者活动 体验有感
史家胡同博物馆一日馆员志愿者活动 体验有感
史家胡同博物馆一日馆员志愿者活动 体验有感

凌叔华女士是文化怪杰辜鸿铭和文学巨匠周作人(鲁迅之弟)的得意门生。曾著有《花之寺》、《爱山庐梦影》和《古韵》等佳作。特别是《古韵》,是她与丈夫在英国定居时,创作的英文版自传体小说。由于她本人精于绘画,书中插图均出自亲笔。隽永优美的文字,栩栩如生的插图,使得该书迅速享誉欧洲及中国。

2015年3月2日,英国威廉王子还曾专门造访史家胡同博物馆。1990年,在她重病缠身,弥留之际,心中最后的愿望就是回到史家胡同甲54号(现今的24号院),自己的故居---那个父亲当年送给她的二十八间房子的嫁妆。最后她的遗愿终得以满足,躺在单架上,回到了魂牵梦绕、滋养她心灵的故居;又看到了北海熟悉的白塔。

在英国王储慈善(中国)基金会和各界热心人士的资助下,史家胡同博物馆于2013年建成,约有1000多平方米,分为八个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厅。清晰地展示了史家胡同的前世今生,记录了老北京人在胡同里的平凡市井生活。这里除了是一个小型的博物馆,还肩负着社区议事厅和居民会客厅的功能,兼具挖掘展示社区文化、开展各类普及教育活动的重任。自2017年起博物馆由街道与北京市规划院共同运营,已经成为老城保护与社区营造的实践基地。相信它还会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发挥更大的功效!

2、史家胡同所承载的人文历史

“史家胡同”名字的由来,相传于明代居住在这条胡同的“史家大户”。也有说是得名于明代大臣史可法。因无史料记载,也就变得无从查证,只能成为“据说”了。但你可千万别小看这条仅700米长的胡同,这里可是风云汇聚了不知多少达官显贵、名流绅士。在北京数不胜数、多如牛毛的胡同中,史家胡同可是被誉为“一条胡同,半个中国”。

史家胡同博物馆一日馆员志愿者活动 体验有感
史家胡同博物馆一日馆员志愿者活动 体验有感

史家胡同51号,章士钊故居。现在已不对外开放。1960年,章士钊入住此院;辞世后,其女章含之、乔冠华夫妇在此院居住。这里说到章含之,她的身世也可谓是传奇,被称为我国最后一代名媛。另外,被很多人戏称为“名门痞女”的媒体人洪晃,正是章含之之女。也是一位特立独行、争议颇多的现代女性。如果感兴趣想更多地了解她们的故事,也可从网上搜搜,我这里就不多做介绍了。2011年,此院被列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史家胡同博物馆一日馆员志愿者活动 体验有感

史家胡同51号 章士钊故居

史家胡同博物馆一日馆员志愿者活动 体验有感

章士钊故居复原模型

史家胡同53号,廖梦醒、华国锋曾在此居住;门匾上“好园”二字是由邓颖超所题。据说,晚清时这里还曾是李莲英的外宅,后成为“元史之祖”洪钧(清末外交家,在元史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的住所。

史家胡同博物馆一日馆员志愿者活动 体验有感

史家胡同53号 好园

史家胡同55号,是和亲王弘昼的宅邸。大家可能不了解这位王爷,那他的八世子孙——鼎鼎大名的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一定有所耳闻吧!也曾在此居住。

史家胡同20号院,正是北京人艺的宿舍大院。这栋被爬山虎密密缠绕,极具浓浓年代感的楼房,曾几何时,我们耳熟能详的老一辈人艺的艺术家像曹禺、老舍、焦菊隐、欧阳山尊在这里高朋满座、畅谈文学艺术,而被称为“人艺的摇篮”。

史家胡同博物馆一日馆员志愿者活动 体验有感

史家胡同20号院 人艺宿舍楼

史家胡同59号,赫赫有名的史家小学,生长在北京的人,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多少父母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起点。让我们来回溯一下它的历史,这里原是清朝八旗贵族子弟的学校。1909年清政府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在史家胡同设立了“留美预备学堂”,正是清华学堂的前身。自这一年起,中国每年向美国派遣100名留学生,这就是庚款留美学生的由来。连续三年在这里进行甄选考试,直至清华学堂成立。

史家胡同博物馆一日馆员志愿者活动 体验有感

史家胡同59号 史家小学

史家胡同47号/旧23号,傅作义、刘文辉、荣毅仁曾在此居住。

史家胡同8号/旧61号,黄敬、于光远、王子野曾在此居住。

史家胡同8号,彭明治曾在此居住。

史家胡同33号,王炳南曾在此居住。

…………

3、再现老物件、重温旧情怀

在史家胡同博物馆内还有一个特别的展厅,进入这里,瞬间把人带入了“五六十年代的记忆”。特别是对50至60岁以上的人们,这里承载了他们太多永远的回忆。三合板木质衣柜、人力缝纫机、半导体收音机、老唱片、搪瓷杯、绿军大衣、竹编套的暖壶…………

你来一一看看,哪一样能勾起你更多久远的记忆。

史家胡同博物馆一日馆员志愿者活动 体验有感
史家胡同博物馆一日馆员志愿者活动 体验有感
史家胡同博物馆一日馆员志愿者活动 体验有感
史家胡同博物馆一日馆员志愿者活动 体验有感
史家胡同博物馆一日馆员志愿者活动 体验有感
史家胡同博物馆一日馆员志愿者活动 体验有感

我记忆最深刻的,当属这辆红色脚蹬车了,像极了儿时与我一起疯跑的那个——最钟爱的老朋友!竟然连颜色都一样!

这一天志愿者的工作于我来说,更像是沉浸在博物馆里的游客。工作人员要求我们做的工作并不多,只是在馆内进行巡视,如有不戴口罩;破坏馆内设施物品;在馆内乱扔食品或废弃物等有损博物馆环境的行为举动,上前进行劝阻提醒。不过来博物馆的游客,素质大都很好,这一天并没有费太多口舌,倒是让自己增长了不少知识,也是不虚此行的。

如果您闲来无事,不妨也到这小小的博物馆逛一逛,感受这里的宁静、古朴以及它厚重的历史。

回家的路上还撞见了令人炫晕的夕阳落日,为这一天又平添了一丝喜悦!

史家胡同博物馆一日馆员志愿者活动 体验有感

—— End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