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史家胡同博物館一日館員志願者活動 體驗有感

初秋的某日,我懷着好奇、探索的心情來到史家胡同博物館。一是想體驗一下博物館的日常工作是個啥樣子;再有就是,也很想了解這個位于胡同深處的博物館到底是向大家展示什麼的?

迎着清晨耀眼的朝陽;感受着漸涼的秋風,我來到了史家胡同。兒時記憶中的胡同是到處堆積着各種生活所需的雜物,感覺是擁擠的,淩亂的,市井生活味道極濃。不過現在的胡同與我兒時記憶中的胡同已是大相徑庭了!變化最大的就是一輛輛各型各款的機動車代替了原來各類的生活雜物吧!真是不同的年代,胡同也煥發出不同的風貌!

史家胡同博物館一日館員志願者活動 體驗有感
史家胡同博物館一日館員志願者活動 體驗有感

我邊追憶,邊欣賞,走過了長長的胡同,來到了史家胡同24号博物館門前。如果沒有門頭上方的牌匾提示,我怎麼也想不到這裡就是史家胡同博物館了。古樸的原木色大門,配以懷舊的銅制門扣不禁讓人好奇裡面會是怎樣一番景緻!

史家胡同博物館一日館員志願者活動 體驗有感

敲門進入了博物館,迎面看到的一排深棕色古舊建築風格的正房,肅穆而氣派。左邊一條簡約而樸素的耳廊,格外清新雅緻。院内一棵參天、挺拔、茂盛的梧桐樹赫然眼前,最是吸人的眼球。襯托出整個院落厚重的曆史古迹氛圍。自己恍然置身于一間民國時期的豪門深宅,各種的展闆又提示着我,這裡已經是一個小型的博物館了。

史家胡同博物館一日館員志願者活動 體驗有感
史家胡同博物館一日館員志願者活動 體驗有感

博物館的從業人員先帶領着我和另外一位志願者小夥伴參觀了一遍這間博物館。向我們娓娓道來這間博物館的由來以及史家胡同各個不同院落的輝煌曆史。

1、博物館的由來與發展

這個博物館,這是一間二進的四合院,院落的原主人是淩叔華女士。她是清末直隸政使淩福彭最寵愛的女兒。她與冰心、林徽因、張愛玲等并列為民國十大才女;與鄧穎超、許廣平同為校友。同時她還是一位享譽中外的畫家。後淩叔華的女兒陳小滢女士将這所宅院的産權轉讓給街道,用于公益,建立了這座京城首家胡同博物館。

一邊聽着博物館從業人員認真的講解,一邊跟随着她的步伐,我們轉到了博物館的後院。與前院截然不同的意境讓人頓覺陶醉、怡然,這裡靜谧、舒适而又充滿生機。從業人員繼續介紹道:“ 淩叔華女士在這個小院内曾舉辦過很多畫家名流的聚會。昔日這裡可謂群英荟萃,像胡适、巴金、徐志摩、沈從文還有印度詩人泰戈爾,名動京城的著名畫家齊白石都是這小院的座上賓, 而被稱為 '小姐家的大書房' 。”這不禁讓我聯想到冰心的短篇小說《我們太太的客廳》中所描繪的,在那個動蕩混亂的年代,上流社會中的作家、詩人、畫家、大學教授等各社會名流,經常聚在一起舉辦的各類文藝沙龍,想來也是在像這樣幽靜、雅緻的小院居所内吧?

史家胡同博物館一日館員志願者活動 體驗有感
史家胡同博物館一日館員志願者活動 體驗有感
史家胡同博物館一日館員志願者活動 體驗有感

淩叔華女士是文化怪傑辜鴻銘和文學巨匠周作人(魯迅之弟)的得意門生。曾著有《花之寺》、《愛山廬夢影》和《古韻》等佳作。特别是《古韻》,是她與丈夫在英國定居時,創作的英文版自傳體小說。由于她本人精于繪畫,書中插圖均出自親筆。隽永優美的文字,栩栩如生的插圖,使得該書迅速享譽歐洲及中國。

2015年3月2日,英國威廉王子還曾專門造訪史家胡同博物館。1990年,在她重病纏身,彌留之際,心中最後的願望就是回到史家胡同甲54号(現今的24号院),自己的故居---那個父親當年送給她的二十八間房子的嫁妝。最後她的遺願終得以滿足,躺在單架上,回到了魂牽夢繞、滋養她心靈的故居;又看到了北海熟悉的白塔。

在英國王儲慈善(中國)基金會和各界熱心人士的資助下,史家胡同博物館于2013年建成,約有1000多平方米,分為八個展廳和一個多功能廳。清晰地展示了史家胡同的前世今生,記錄了老北京人在胡同裡的平凡市井生活。這裡除了是一個小型的博物館,還肩負着社群議事廳和居民會客廳的功能,兼具挖掘展示社群文化、開展各類普及教育活動的重任。自2017年起博物館由街道與北京市規劃院共同營運,已經成為老城保護與社群營造的實踐基地。相信它還會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發揮更大的功效!

2、史家胡同所承載的人文曆史

“史家胡同”名字的由來,相傳于明代居住在這條胡同的“史家大戶”。也有說是得名于明代大臣史可法。因無史料記載,也就變得無從查證,隻能成為“據說”了。但你可千萬别小看這條僅700米長的胡同,這裡可是風雲彙聚了不知多少達官顯貴、名流紳士。在北京數不勝數、多如牛毛的胡同中,史家胡同可是被譽為“一條胡同,半個中國”。

史家胡同博物館一日館員志願者活動 體驗有感
史家胡同博物館一日館員志願者活動 體驗有感

史家胡同51号,章士钊故居。現在已不對外開放。1960年,章士钊入住此院;辭世後,其女章含之、喬冠華夫婦在此院居住。這裡說到章含之,她的身世也可謂是傳奇,被稱為我國最後一代名媛。另外,被很多人戲稱為“名門痞女”的媒體人洪晃,正是章含之之女。也是一位特立獨行、争議頗多的現代女性。如果感興趣想更多地了解她們的故事,也可從網上搜搜,我這裡就不多做介紹了。2011年,此院被列為北京市級文物保護機關。

史家胡同博物館一日館員志願者活動 體驗有感

史家胡同51号 章士钊故居

史家胡同博物館一日館員志願者活動 體驗有感

章士钊故居複原模型

史家胡同53号,廖夢醒、華國鋒曾在此居住;門匾上“好園”二字是由鄧穎超所題。據說,晚清時這裡還曾是李蓮英的外宅,後成為“元史之祖”洪鈞(清末外交家,在元史研究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就)的住所。

史家胡同博物館一日館員志願者活動 體驗有感

史家胡同53号 好園

史家胡同55号,是和親王弘晝的宅邸。大家可能不了解這位王爺,那他的八世子孫——鼎鼎大名的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一定有所耳聞吧!也曾在此居住。

史家胡同20号院,正是北京人藝的宿舍大院。這棟被爬山虎密密纏繞,極具濃濃年代感的樓房,曾幾何時,我們耳熟能詳的老一輩人藝的藝術家像曹禺、老舍、焦菊隐、歐陽山尊在這裡高朋滿座、暢談文學藝術,而被稱為“人藝的搖籃”。

史家胡同博物館一日館員志願者活動 體驗有感

史家胡同20号院 人藝宿舍樓

史家胡同59号,赫赫有名的史家國小,生長在北京的人,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是多少父母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線上的起點。讓我們來回溯一下它的曆史,這裡原是清朝八旗貴族子弟的學校。1909年清政府用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在史家胡同設立了“留美預備學堂”,正是清華學堂的前身。自這一年起,中國每年向美國派遣100名留學生,這就是庚款留美學生的由來。連續三年在這裡進行甄選考試,直至清華學堂成立。

史家胡同博物館一日館員志願者活動 體驗有感

史家胡同59号 史家國小

史家胡同47号/舊23号,傅作義、劉文輝、榮毅仁曾在此居住。

史家胡同8号/舊61号,黃敬、于光遠、王子野曾在此居住。

史家胡同8号,彭明治曾在此居住。

史家胡同33号,王炳南曾在此居住。

…………

3、再現老物件、重溫舊情懷

在史家胡同博物館内還有一個特别的展廳,進入這裡,瞬間把人帶入了“五六十年代的記憶”。特别是對50至60歲以上的人們,這裡承載了他們太多永遠的回憶。三合闆木質衣櫃、人力縫紉機、半導體收音機、老唱片、搪瓷杯、綠軍大衣、竹編套的暖壺…………

你來一一看看,哪一樣能勾起你更多久遠的記憶。

史家胡同博物館一日館員志願者活動 體驗有感
史家胡同博物館一日館員志願者活動 體驗有感
史家胡同博物館一日館員志願者活動 體驗有感
史家胡同博物館一日館員志願者活動 體驗有感
史家胡同博物館一日館員志願者活動 體驗有感
史家胡同博物館一日館員志願者活動 體驗有感

我記憶最深刻的,當屬這輛紅色腳蹬車了,像極了兒時與我一起瘋跑的那個——最鐘愛的老朋友!竟然連顔色都一樣!

這一天志願者的工作于我來說,更像是沉浸在博物館裡的遊客。從業人員要求我們做的工作并不多,隻是在館内進行巡視,如有不戴口罩;破壞館内設施物品;在館内亂扔食品或廢棄物等有損博物館環境的行為舉動,上前進行勸阻提醒。不過來博物館的遊客,素質大都很好,這一天并沒有費太多口舌,倒是讓自己增長了不少知識,也是不虛此行的。

如果您閑來無事,不妨也到這小小的博物館逛一逛,感受這裡的甯靜、古樸以及它厚重的曆史。

回家的路上還撞見了令人炫暈的夕陽落日,為這一天又平添了一絲喜悅!

史家胡同博物館一日館員志願者活動 體驗有感

—— End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