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刘备是否真心以帝业相托?——白帝城托孤的历史谜团

刘备是否真心以帝业相托?——白帝城托孤的历史谜团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汉中之战中斩杀曹操名将夏侯渊,击败曹操,占据战略要地汉中。在这样节节胜利的情况下,刘备部将关羽孤军北伐曹魏,虽然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围曹仁于襄阳,达到军事上的巅峰,但是荆州后方空虚,东吴背弃盟约,对盟友倒戈一击,吕蒙以白衣渡江乘机夺取荆州(主要是江陵和公安),最后关羽被吴军擒获后杀害,“失荆州”使得刘备元气大伤。刘备闻后尽起全国大兵去讨伐孙吴,被陆逊击败,刘备兵败退到白帝城。

刘备是否真心以帝业相托?——白帝城托孤的历史谜团

毫无疑问,白帝城托孤是蜀汉政治的一个转折点。刘备去世,诸葛亮主政,其间的衔接便是白帝城托孤。正史陈寿著《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记载: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三国志•蜀书》李严传中记载: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后世读史者大多从诸葛亮传的记载中揣摩刘备托孤内容。最让人费尽心思的莫过于这两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赞誉的人往往说君臣无猜如此,而贬低的人则说刘备至死都在算计诸葛亮。我们从当时的政治形势与刘备的用人特点两方面简单分析。

刘备是否真心以帝业相托?——白帝城托孤的历史谜团

历史上的托孤,多为君主临终前考虑到嗣主年少,不能独立处理政事,于是遗命大臣辅政。通常的做法是安排信赖的重臣形成一种稳固的权力格局,以维护嗣主的地位。从这点来看,刘备是充分信任诸葛亮的。如何理解刘备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中的“取”,取的是什么?我认为,刘备绝不仅仅是满足于蜀汉偏安一隅的,所以这个“君可自取”就应该是指“复兴汉室”,就是说,如果刘禅可以完成复兴汉室的大业,你诸葛亮可以辅佐之,如果刘禅没有这个才能,你诸葛亮可以自己举起复兴汉室的大旗。刘备对诸葛亮讲这段话的用意是,无论如何,复兴汉室的事业必须进行。他用以当众表达对诸葛亮才能和忠诚的充分信任,打消了任何可能的对北伐事业的疑虑。 同时,也避免了自己死后群龙无首的局面。

刘备是否真心以帝业相托?——白帝城托孤的历史谜团

刘备讲完“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后,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于是,留下了千百年忠臣的佳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后,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撇开政治形势不谈,单丛史书记载的君臣对话可以分析出,刘备知人善任,而且是拉拢人心的高手。我觉得刘备是充分信任诸葛亮的,不论是其才能还是忠心,可刘备临死在口里说出的“君可自取”,使得诸葛亮当众又表达了对刘氏的忠心,而后,又让刘禅事诸葛亮如父。可以说,又用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观将诸葛亮与刘氏捆绑在了一起。这个对付君子用的阳谋,刘备用的可谓炉火纯青。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