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貌不惊人的导游阿松

文 / 林艾

貌不惊人的导游阿松

2017年10月17日,我随乌兰察布市的三十多名摄影爱好者前往风景如画,民风淳朴的贵州进行了九日游。一路游山玩水,感慨万分,回来以后夜不能寐,梦中还在异地。只有一吐为快,才能平息躁动的身心,回到从前平静的生活状态之中。下面分几个章节回忆出行的所见所闻,让我首先从导游阿松谈起:

貌不惊人的导游阿松

我们是从呼和浩特机场乘坐飞机到达贵阳的,机场出口处一位个头矮小的后生举着贵州民间度假团的牌子迎接我们。大家上了车以后,导游自我介绍他叫彭松,因为他是土家族,大家就叫他阿松好了。阿松清点过人数以后,让大家猜猜他多大了。我们说不到二十四吧,他回答二十八岁啦。他的实际年龄要比岁数小一些,矮小的个头,圆圆的脸庞,睿智的眼睛,举手投足一派青春活泼的样子。

貌不惊人的导游阿松

汽车行驶在通往市区的路上,贵阳机场离市区大约十多公里,除了机场附近比较宽敞平坦外,周围都是植被茂盛的高山。市区也是高低起伏,楼宇之间相距很近,想必这里寸土寸金,与山城重庆有些大同小异的感觉。沿途我只顾看风景,阿松又讲了些什么没有记在心中。

貌不惊人的导游阿松

下榻宾馆第第二天用过早餐,我们一行三十九人乘坐一辆中巴车,两个多小时就到达了黄果树景区。一路阿松不停地讲述着当地的少数民族风情以及注意的事宜。我们这次报的是贵州纯玩九日游,没有购物和自费景点。不过有些事情事在人为,这些年被导游忽悠怕了,别看这个貌不惊人的阿松,别像从前跟团旅游那样挂着羊头卖狗肉,一有空就兜圈子让游客瞎花钱。

实际情况与我想象的大相径庭,在贵州旅游的日子里,阿松忙在别人前头,吃在别人后头。尽心尽力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就拿车上清点人数来说,就是一个繁琐复杂的过程,让我这数字概念不太好的“二百五”,就是数上三遍心里也没底。再说三十九个人性格迥异,要以平静的心情回答每一个人提出的问题,需要一定的涵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貌不惊人的导游阿松

一天,因为沿途修路的原因,到达镇远古镇已是黄昏,阿松让大家步行前往酒店,并且说夜间十点钟以后酒店要停水。人们拎着小包背着大包累得够呛。部分摄影爱好者更是怨声载道,古镇的好景点夜间如何拍照,第二天还有该走的行程,有些人要求换酒店。阿松耐心地解释,但人多口杂,他的答复并不能让人人都满意。我心想,你一下子说出了步行去酒店和停水两个不利因素,为啥不把酒店停水晚通知一会儿,等大家住下再说也不迟,真是自找苦吃。看着孤单力薄的阿松,我由当初的怀疑变成了同情。不要难为这个比我们儿女都小孩子啦。不过我没有说出口,怕人说我胳膊肘向外扭。好在我们团队的大部分人涵养和素质挺高,只是说说罢了,并没有过分的指责阿松。

貌不惊人的导游阿松

舞阳景区有著名作家叶辛的题词,在等候游船的空当,阿松问谁知道叶辛是干啥的?我说他是上海知青,曾经在贵州下过乡,在贵阳工作了十几年,后来又回到了上海,是我国当代的著名作家。他的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被改编成电视剧,其中那首《青春的岁月向条河》久唱不衰。我没有音乐细胞又五音不全,要不非哼上几句不可。

貌不惊人的导游阿松

我问阿松哪个大学毕业?阿松回答贵州大学。我还想问他学的什么专业?这时他的手机又响了起来,一路上阿松不停地接打电话,想必他的业务很忙,不像我们这些退休者偶尔手机响起,听见声音也是十分兴奋。

貌不惊人的导游阿松

我们这次游玩的主要景点是黔东南和黔西南的两个地区,每天行程都在二三百公里以上,一路上阿松不停地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有时候大家睡着了他还在讲,嗓子沙哑了也顾不上。想必他一定是贵阳民间旅行团出类拔萃的导游,公司派这样的优秀人才接待摄影爱好者,希望能够拍出经典的作品,增强贵州在全国的知名度,使这里的旅游业更加红火。

貌不惊人的导游阿松

黔东南西江苗寨返回贵州的路上,阿松终于说出了这次购物的第一项内容,这里有一个制作传统银器的地方,当地的政府为了发展经济,要求路过的旅游车必须进去参观。大家如果购买是对阿松工作的支持,如果不买也不怪怨大家。团队的部分人买了银碗、银手镯、银项链等银器,花费了大约三万多块钱。阿松兴奋地像个孩子,毫不隐瞒说他有八个点的提成。大家心里比较平衡,这样说出来总比遮遮掩掩强得多。人生在世,谁不想日子过的好些,应该有合情合理的收入。这比有些导游强制购物,辱骂游客的行为好多了。不过,出门千万别报低价团,连往返机票的费用都不够,贪图便宜只能自找麻烦。

貌不惊人的导游阿松

阿松在车上还讲了贵州山区人民生活困难的情况,他说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学每天要走十几里的路程,午饭就是几只红薯和土豆。政府规定我们每个导游每月捐献一百元人民币,用于支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希望大家把过时的服装邮寄过来,人人献一份爱心。

貌不惊人的导游阿松

我还注意到阿松每天都在换衣服,包括鞋子,随爬山或者平坦地形随地替换。导游是一项抛头露面的工作,把自己收拾的利落些,除了能给五湖四海的游客留下深刻的影响,还能在公众面前展示当地人的形象。

阿松每天不辞厌烦地讲解着贵州的风土人情,贵州的八大怪:一大怪厕所随身带;二大怪老太太爬山比车快;三大怪草根可以炒盘菜;四大怪黄金液体随身带;五大怪石头可当瓦片盖;六大怪家家会做药膳菜;七大怪三只老鼠一麻袋;八大怪树皮当做药来卖……

貌不惊人的导游阿松

阿松还谈了些他家里的情况,父亲是土家族、母亲是苗族,在他没有成年便先后去世了。哥哥贵州大学毕业,弟弟很小外出打工。阿松的妻子是彝族,他说本想先立业再成家,但妻子一家人都看上了他,所以就早早成婚了。老丈人对他特别好,把他当做亲生儿子对待,全家人在一块儿聊天、打麻将,日子过的挺开心。

大家认真听着,有的人瞪大了眼睛,仅他们一家就由土家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组成。有一首歌中唱到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中国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啊!

貌不惊人的导游阿松

离开贵阳的那天晚上,阿松几乎一夜没睡觉,团队六十岁以上的和有残疾证的能够享受优惠门票的待遇,他连夜把每个人的退款计算清楚,尽快退给大家。早晨五点钟通知大家立即起床,并把一份份早点发放到每个人的手中。他在车上再次清点人数,到达机场又是取机票又要帮助游客办理行李托运手续,直到每一位游客通过了安检才放心离去。我们这些五六十岁的人就像小孩,他反而成了家长。有些事情当时印象不深,过后十分思念。一路上阿松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亲爱的叔叔阿姨们,他把每一位游客当做自己的亲人对待,受到了大家的信任和尊敬。我们返回家乡虽然远隔千山万水,还在微信里说着感激不尽的话语,我们热情地欢迎这位土家族小伙子,有机会一定前来内蒙古做客。(待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