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当“非遗”不再小众

当“非遗”不再小众
当“非遗”不再小众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1年第19期

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成为未来十年中国整体的政策逻辑,有其提出的坚实社会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重要的位置上,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共同富裕的标准,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多”。第一是人数多,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第二是内容多,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第三是步骤多,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

而在共同富裕的实现方法方面,会议明确提出实现共同富裕要靠高质量发展,制度性安排,实现先富带动后富。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收入分配要更加均衡,基层保障要更加精准。要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强调要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并作出重要部署,将实现共同富裕宏伟目标与每一个人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联系起来,必将激励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为共建共享共富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会议指出,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

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之间存在怎样的逻辑关系?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与北欧国家福利制度之间有怎样的区别?未来十年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如何落地?青年向上流通的通道在哪里?三次分配制度会为青年带来哪些机遇和利好?如何引领青年的精神富裕?青年在高质量发展中应该承担怎样的角色?在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青年感受到了怎样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带着这些问题,《中国青年》采访了专家学者、青年致富榜样、公益事业践行者和受益人、青年艺术家、行业优秀青年、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青年群体等,集青春之力量,显青年之担当。让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前行,为实现共同富裕不懈奋进!

"共同富裕,青年读本"系列报道⑦

凃洁:当“非遗”不再小众

@文/本刊记者 于丹

当“非遗”不再小众

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钩编技艺传承人 凃洁

一根钩针,一团毛线,常见的材料在武汉“80后”青年凃洁的手中上下翻飞,织就活泼灵动的作品形象。几年前,她从外婆、妈妈手中接过这门民间艺术,成为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毛线钩编技艺(以下简称“非遗钩编”)第四代传承人。这些年,凃洁在传统钩编与年轻人的喜好中探索,将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吉祥物“兵兵”与钩编技艺相结合,把小众艺术推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目前,凃洁创立了武汉市灵犀社毛线研究所用于传播非遗文化,将毛线钩编技艺课程开到了高校,期待以更加多元的方式实现非遗艺术的传播。致力于非遗事业发展的凃洁,在艺术的实践中对于文化生活的共同富裕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解——

“就‘遗产’二字而言,意味着稀少和消逝,我希望非遗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它应该在传承与普及中焕发光彩,成为一种普及性艺术。”

在凃洁看来,当今非遗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发展让每一个非遗人都有自己的舞台。但从共同富裕标准“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这一条来看,目前很多年轻人的状况是“失衡”的。

凃洁告诉《中国青年》杂志记者,对“入坑”钩编技艺的年轻人来说,形容为“用爱发电”也不为过。从收入分配上而言,已经成为行家的大师们都有自己的保障性收入,但现在的年轻非遗人虽然从精神生活层面而言十分富足,但有一个短板就是收入并不稳定。

“在发展非遗的过程中,年轻人经常遭遇养家糊口的问题,但磨炼技艺的时间成本是不可压缩的,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稳定收入,很容易磨灭文化创作者的匠人精神。”凃洁说。

造成收入不稳定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样化的。在艺术传播方面,非遗文化产品不能量化生产,只能作为一种艺术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因为当下对于艺术品创作的知识产权等问题跟进并不及时,在新的创作产生时,山寨产品的批量复制让非遗人不胜其扰。如果要靠此生存,不仅仅是传承问题,还要保证传承者能够有相应的回报。

对此,凃洁表示,艺术变现并不是一个难以启齿的话题,“一面传承,一面流动,这样才能有一个长足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国家畅通向上流通的通道,对非遗传承中的知识产权、收入分配问题制定相关政策,让其有一定的保障。”

目前,凃洁将自己的非遗钩编技艺课程带入了部分职业院校,将其作为一门延伸性课程让年轻人进行了解,分为14个门类进行教学。谈到这一想法的初衷,凃洁表示,如果让非遗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是不利于其传承与发展的,当前自己所做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承上启下,“我现在想要做的工作就是‘播种’,至于能长出多少棵参天大树,目前还没有到达这一阶段。”

当“非遗”不再小众

目前,凃洁已将钩编技艺推广进入高校课堂

在凃洁看来,非遗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自己现在做的事情就是用之于民。凃洁告诉记者,在没有与教育相结合之前,非遗老师很难收到徒弟,其中一方面原因是非遗老师们的要求较高,往往是小众的家族传承,这也导致了技艺断层的出现。现在将其带入校园,让更多人了解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也算是一种文化财富的再分配。当我们靠着自己一段时间的坚持,营造出这样一种艺术精神生发的土壤,那么也为精神层面上的共同富裕埋下了一颗种子。

关于“实现共同富裕要靠高质量发展,制度性安排,实现先富带动后富。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收入分配要更加均衡,基层保障要更加精准”,这一点凃洁表示也有思考,但还没有想到细致的阶段。她希望先将其推广开,再去寻找合适的传播规律。不希望在传承过程中以传统之名,出现“偏执守旧”的固化思维。

凃洁认为,目前自己可以做的就是在传承非遗技术的同时,鼓励自己的学生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让艺术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教育普及让非遗文化成为一种社会风潮;让优秀的人走向高处成为大师,将其所从事的文化事业在国际上传播;让爱好者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其转化为精神和物质的双重财富,这就是我对文化领域共同富裕的理解和愿景。”

共同富裕,十年蓝图如何落地?

武崟:以一灯燃诸灯,终至万灯明

购买链接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陈敏 刘晓 刘博文

编辑: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