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972年某日;地点:美国白宫小餐厅;赴宴人员: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夫妇及女儿、女婿等一家人。

尼克松一家人
事情经过:家宴开始时,正在为自己成功访问中国,开启了中美关系新纪元而踌躇满志的尼克松总统,拿出了一瓶中国的茅台酒。他略带神秘地对在座的家人说,我们今天来品尝一下来自古老中国的美酒“茅台酒”,这可是中国的周恩来总理亲自送给我的,品尝这种美酒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这酒的度数是很高的,现在,我就给大家验证一下这酒的度数有多高,说着他就拿过一个小口碟,满满地倒了一碟子茅台酒,由于倒得太满,有些酒已经溢出碟子,浸湿了桌布。可尼克松总统却没有注意到这些,仍然乐此不疲地做着他的实验,他用打火机向碟子里的茅台酒点去,奇迹发生了,当打火机的火与碟子里的酒刚刚接触上,一股蓝色的火苗便瞬间在碟子上燃起,哇!真漂亮!可是,正当人们为眼前发生的神奇一幕发出赞叹时,一个更让他们惊讶的却事情发生了,那神奇的蓝色火苗竟然越出碟子,沿着被酒浸湿的痕迹把桌子上的桌布也点燃了起来,火苗越来越大,整个桌子都燃烧起来。见此情景,在场的所有人都慌了,大家手忙脚乱地用各种办法试图扑灭这火苗,可是简单的工具根本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后是尼克松的女婿在慌乱中找到了一个消防灭火器,才算把这餐桌上的火苗扑灭。
有惊无险,人们从慌乱中安静了下来,可还是不免对刚刚发生的一切感到后怕。这要是控制不住,岂不是要把整个白宫付之一炬?随后,一条“白宫差点被茅台酒点燃”的新闻不胫而走,也成了当时美国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那么,尼克松总统为什么要用火去点燃这茅台酒呢?故事还要从他年初访华开始说起: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带着一个300多人的庞大代表团访问了中国,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两国第一次实现国家领导人到访,也被称为“破冰冰之旅”。
尼克松访华
关于尼克松访华,当时在国际国内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也确实给后来的世界带来了很大影响,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不过,有些关于代表团访华期间让人啼笑皆非的段子,在中国老百姓中却流传得非常广泛,甚至流传至今。
毛主席接见尼克松
比如说,我们摆在宴会餐桌上的“九龙杯”、“象牙筷子”不翼而飞,被美国代表团成员放进自己兜里留作纪念品了;什么尼克松总统要登长城,可是头天夜里突降大雪,许多美国代表团成员认为计划会取消,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周总理一声令下,北京十万武装民兵和群众连夜出动,一夜之间硬是清除了去往长城路线上的所有积雪,连美国人都为中国人的执行力赞不绝口了;还有什么尼克松为见毛主席而精心准备,见面之后谦虚得像个学生等等,而这个引起白宫火情的茅台酒,也是坊间流传的众多段子之一。
尼克松登长城
美国人几十年没来中国了,初来乍到,对什么都好奇,是可以理解的,加上中国是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能勾引起客人兴趣的事情多些也是无可非议的。
周总理和尼克松在国宴上
这一天,为欢迎尼克松总统访华,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欢迎国宴。既然是国宴,当然要把自己国家最好的东西都拿出来展示一下,“朋友来了有好酒”吗!于是,这次国宴上就给客人准备了在国际上获过奖的“茅台酒”。
这是一种窖藏了30多年的茅台酒,此酒刚一打开,宴会厅里马上就飘起了浓郁的酒香。把中国人的好客都化作酒香飘进了客人的心里。
虽然美国人没有苏联人那么擅长喝白酒,但是,受好奇心驱使,大家还是都想尝一尝这酒的味道的。不过,在来中国之前,美国代表团成员,特别是尼克松总统也是做了许多功课的,他们被提醒,中国的茅台酒属于烈酒,是不可多喝的。
周总理当然知道美国人的心思,看着跃跃欲试的尼克松,再看看想要上前阻拦,却又欲言又止的基辛格,周总理笑着说道,“今天招待大家的茅台酒可是在国际上受过大奖的名酒,不过就是度数高些”,说着,他把一些酒倒进了面前的一个口碟里,然后用火柴将其点燃,以此来证明这酒的质量,看着跳动燃烧的蓝色火苗,在场的人都感到了神奇,也为这酒的酒精度所震撼,就连尼克松都说,“这或许都可以当阿波罗飞船的染料了”,可周总理却笑着说“好酒不醉人,欢迎大家品尝”。
宴会在欢乐友好的气氛中结束。茅台酒的浓郁酒香和蓝色火苗给尼克松总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访问结束前,周恩来总理把一箱茅台酒作为见证中美友谊的礼物送给了尼克松,尼克松也十分珍惜地把这些酒带回了白宫。他把这次中国之行当做自己最大的政治资本,回国后总是津津乐道,时常拿出来与人分享。这次在白宫家宴上点燃茅台,只不过是他再次回味中国之行的一次分享而已,不过他只记住了茅台酒能够燃烧起蓝色精灵般的火苗,却没有注意到周总理倒进碟子里的茅台酒只不过只有几滴。
邓小平接见基辛格
多年以后,基辛格再次到访中国,在欢迎他的国宴上,邓小平又再次用茅台酒接待了他,望着眼前的茅台酒,基辛格不禁想起了尼克松差点火烧白宫的往事,并将此事说给邓公听,邓小平听后意味深长地说“看来茅台酒在中美之间起到的作用还是蛮大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