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两大文字体系,一以汉字为主的形声结合体系,二以西方为主的字母拼写体系。 形声文字为形声表意,可承载文化积淀与文化历史,为定居农耕文化开创,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其意。字母拼写方式易仿效,可任意根据自身语言发音特点进行拼写,为游牧文化首用!不同区域文化因音不同而意不同。

 2021年9月23日,一块距今3600年刻有《吉尔伽美什史诗》残篇的泥板,由美国正式交还给伊拉克。据说这部史诗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文本。
象形符文一 亚兰字母又称阿拉米字母,源自北方闪米特字母,亚兰文主是按巴比伦地区亚兰语拼写。与迦南字母通行于叙利亚以东的西亚地区。现存的亚兰字母碑文都在公元前9世纪到前7世纪。在亚述统治时期已经开始的阿拉米语言文字的传播,前5世纪在波斯人治下获长足发展。公元前331年波斯帝国瓦解后,开始分化成西亚地区的各种文字,包括希伯来字母都是源于亚兰字母,阿拉米语言与阿拉米字母同时向东传播。
向东传播
1、埃兰文前16-前15世纪产生,是伊朗最早的象形符文。前6-前4世纪,为楔形文。
 2、突厥字母源于阿拉米字母。突厥文是按突厥、黠戛斯、回鹘等方言拼写。突厥语 喀拉汗语 回鹘语互通 。突厥人 突厥语 古如尼文符号源于阿拉米字母,与埃兰文相似。突厥文又称鄂尔浑-叶尼塞文、突厥卢尼克文。
3、斯拉夫字母源于突厥字母与西里尔字母,斯拉夫文按斯拉夫语拼写。
4、佉卢字母源于阿拉米字母,公元前3-公元4世纪在印度、中亚、西域等地区使用。
5、吐火罗字母是源于阿拉米字母,吐火罗语属中亚东伊朗语支,有焉耆语和龟兹语东西两种方言,6-8世纪在阿富汗北部至塔里木盆互通。
6、婆罗米字母源于阿拉米字母,公元7-10世纪时,在印度河流域使用。
7、回鹘借鉴突厥文创回鹘文。
8、蒙古文借鉴突厥文和回鹘文创蒙文。
9、满文借鉴回鹘式蒙古文,后借鉴汉篆文创满篆
10、锡伯文参考满文。
向西传播
1、古迦南字母又称古希伯来字母,源于亚兰字母,迦南文是按古希伯来语拼写,又称古希伯来文 。公元前8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群体最早使用,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字母。迦南字母向西传播,腓尼基人所使用的腓尼基字母就是迦南字母演化而来的。波斯统治时期古迦南语(古希伯来语)逐被阿拉米语取代。
2、腓尼基字母源于亚兰字母,腓尼基文是按叙利亚腓尼基语拼写,是古叙利亚和西奈半岛出现的早期字母。
3、希伯来字母源于腓尼基字母,希伯来文是按西奈半岛希伯来语拼写。
4、科普特字母源于希伯来字母,科普特文是按埃及地区科普特语拼写。
5、古拉丁希腊字母源于腓尼基字母,古希腊文是按古希腊地区方言拼写
6、古罗马拉丁字母源于古拉丁希腊字母,古罗马拉丁文是按亚平宁半岛方言拼写。
7、君士坦丁希腊字母源于古拉丁希腊字母,君士坦丁希腊文按古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地区语言拼写。
8、新拉丁字母是源于古拉丁希腊字母,新拉丁文是按罗马教皇国地区语言拼写。
9、阿拉伯字母源于希伯来字母,阿拉伯文是按西奈半岛阿拉伯语拼写。
象形符文二 1、努比亚象形符文是东非尼罗河上游最早的象形符文 2、埃及形符文是借鉴努比亚象形符文, 增加符号,创新的不同符文。
 早期文字泥板 ·公元前3100-前3000年·伊拉克南部
大英博物馆一共收藏了超过13万块这样的泥板。泥板上的楔形符文,被认为是苏美尔人所创,世界已知最早的文字。使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软泥板经过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
 印度河文明石印 ·公元前2600-前1900年·巴基斯坦旁遮普哈拉巴这些石印的出土直接引发了古印度河流域的考古发掘和古印度河文明的重新定义。 文字尚未破译 ,估约在公元前1900年消亡,直至被遗忘。 19世纪至20世纪,石印在大英博物馆得到重视,促使印度河流域地区的发掘,古文明得以重见天日。最后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文明的遗址上没发现啥遗存,解释为这可能不是阶级化而是相对和平的文明。
大英博物馆馆藏
1、中国相关展品五花八门 ,种类丰富,数量繁多 ,信息输出量大且涉及面广。有书法、 绘画 、青铜 、石像 、木雕 、柒雕、瓷器 、陶罐等,礼制 、生活、 宗教 、文化、 艺术等各类物件,古朴真实。日本和韩国的一些文化文物同样出彩。
2、欧洲部分15世纪后的展品多为真品,主要为石雕、 金币、 雕像等物。关于15世纪前与罗马 、希腊 、马其顿 、英 、意等相关物件多为伪造, 明显可以印证古罗马、古希腊、 亚历山大等伪史,纯粹为虚构和杜撰。
3、埃及 、苏丹 、贝宁等非洲地区展品, 多为石像 、石雕 、石棺之类, 部分虚构了历史时间。
4、西亚地区展品,有金币 、金属用具 、雕像 泥板 、石碑等,涉及生活用品 、宗教 、政权、 贸易等各种题材 ,多为真品 ,但虚构了历史产生的时间。如果楔形文泥板真如传言所说,成百上千甚至几十万之巨出土,那么美国返还伊拉克的那块泥板就不算回事儿了。已知巨量的埃及象形图文和巴比伦楔形文出土,如果真被破译了,都可以出版与埃及和西亚相关,涉及历史 、天文、 文学、 诗歌、 律法、 科技 、艺术等方面文明史若干的著作了。
5、巴基斯坦的文物以佛像、 器具等为主, 真实可信。印度也以雕像为主,泥章则不真实。英国占领统治印度若干年 , 在印度所获之物,相较于中国文物, 实在是太少了,而且不是时间晚, 就是东西假。
6、美洲文物以石像、 塑像 、金属物件为主, 与历史时间切合一致, 真实可信。
那些伪造的泥板、泥章、雕像、金币等物件与杜撰的伪史就如同尼斯湖水怪、麦田怪圈 、 不明飞行物 、飞碟坠毁 、野人毛发 、 纳斯卡图案、 灵异事件 、 神秘力量、 巨人脚印 、水晶头骨、 森林怪力 、 耶稣显影、 解剖外星人、巨石阵、死海古卷等一样荒诞可笑,埃及人的金字塔是经过不同时期多次翻修,扩建 才呈现出如今的模样,并没什么奇特之处。而被欧美人混淆视听,故意将部分真实文物的产生历史夸大和讹传。这些捏造的虚假历史信息在不断渲染和修饰下,愈发夸大和离奇。最古老的楔形文泥板明明只有三千多年历史却被夸张成公元前三千多年的产物,甚至吹成是距今八千年。这让真才实干 默默奉献的炎黄子孙情何以堪,当苏美尔人在泥板上记述历史,制定律法,编写诗歌时,埃及人在修金字塔,而中华大地上的先祖们还处在茹毛饮血的智人时期。据考证,亚兰字母才是字母文之祖,希腊字母和耶教一样顶多算个三手经传人,却被西方无节操地包装成字母文的开创者。简直是无耻透顶!下面以著名的阿玛尔纳书简泥板发掘与破译为例,看看西方人破译出的所谓历史有多不靠谱!
阿卡德语楔形文泥板-阿玛尔纳书简
阿玛尔纳书简,又称阿玛尔纳信件,是指在埃及的阿玛尔纳发现的大量以阿卡德语写成的泥板文献,这些泥板文献是公元前1385--前1355年间(即阿玛尔纳时期)埃及法老与当时西亚各国国王之间的往来书信。柏林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开罗博物馆、普希金博博物馆、芝加哥近东研究中心均有收藏。为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外交文献。数量382块,性质为泥板文献。而当前并没有直接确凿,且足够的证据科学有效的论证其3400年的历史,这些泥板文无法准确测定其产生年代,以释译断代只是某些人主观臆断的判定而已。(那个年代西亚和北非居然已经完成文化融合,通用阿卡德语和楔形文。)
阿玛尔纳遗址 
阿玛尔纳遗址距离埃及开罗 312 公里,整个城址位于尼罗河东岸,阿玛尔纳(埃赫那吞)城址占地约4.4平方公里,长约16公里,宽13公里,整体沿尼罗河延伸,整体没有围墙,由14根界碑围绕所标定。 1714年法国耶教徒发现并记录了阿玛尔纳城的边界柱。 1798年,法国人入侵埃及时,阿玛尔纳遗址再被探访。
埃及学
埃及学是研究古埃及文明的语言、文字、历史及文化艺术的学科。西方世界自古以来便对埃及文明抱有浓厚兴趣,文艺复兴后学术探讨、考察和资料搜集日渐增多,终发展成一门学科。以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宣称释读古埃及象形文字成功为标志。大批欧洲人涌入埃及,千方百计地去挖掘和搜集埃及文物,尼罗河畔文物遗产因此遭到欧洲人野蛮、粗暴的掠夺,肆意攫取贩卖和无情地破坏。 1824年经再次探查阿玛尔纳遗址,德国人绘制了废墟图。
阿玛尔纳书简
1887年,一埃及农妇无意中在埃及尼罗河东岸,开罗南部287公里左右,孟菲斯和底比斯之间的中间地带,发现了350多块泥板文书。 1890年英国人皮特里继续对这一地区进行了系统地发掘、共整理出382块泥板,经研究认为是阿卡德语楔形文字书写的,记载西亚各国与埃及之间的外交书信,称“阿玛尔纳书简”,后来成为了研究古埃及与近东关系的重要资料。 1912 年德国人在中心城区的南部一处被称作图特摩斯工房遗址上,发现了娜芙蒂蒂半身像,现收藏在柏林博物馆。 20世纪初至60年代,德国探险队和英国埃及探查协会,埃及古物局先后在此继续都相关工作。自此两百多年,阿玛尔纳遗址的发现与挖掘断断续续持续到 1936 年。 1977年,埃及探查协会再次对阿玛尔纳城遗址勘察和发掘,根据考古发掘,发现遗址上很多建筑与尼罗河平行而建,建筑材质呈现出从泥质到石质的过渡特征。 整个城市的布局大致上可以分为北城、城市中心以及南城三大部分,北城靠近悬崖的滨河平地上,仍存在风化较为严重的围墙和数十个石柱底座,有铭文残片表明这是宫邸。中心区域有298 所建筑轮廓,被称为神殿(庙),屠场,大宫殿等,除了残破的石材,彩绘的铺面至今仍无褪色。东部的村落遗址是由薄墙所围村庄,里面大约有 70 间房屋,村庄内部的道路严格按照南北走向平行排成 5 列。东北部为沙漠祭坛和悬崖处的墓地。 这座“失落之城”位于底比斯(卢克索)西岸,美迪奈特·哈布神庙和“门农巨像”之间,底比斯作为帝王谷法老陵,神殿、祭庙等宗教建筑的聚集区,很难想像同时也会作为日常生活的居民区乃至王室宫阙地。这座新发现的城市遗址规模远超过去,是当时卢克索西岸面积最大的城区遗址。而城址的地理位置的反常,更是激发了人们了解其时代背景的兴趣。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其所带来的新证据为理解古埃及人的城市生活提供诸多创见。
遗址出土文物一览:
1、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包括戒指、圣甲虫、彩陶器皿等。
2、一块刻有文字的泥印和刻有法老“阿蒙霍泰普三世”的泥砖残片,这也成为遗址断代的重要证据。
3、底比斯西岸遗址区还发现了渠道。
4、已出土的材料中,包括一艘船只和约十公斤风干或煮熟的肉。
5、现存的阿玛尔纳雕塑和壁画,人物形象怪异,身体畸形,埃赫那吞雕塑为雌雄同体。
6、风化较为严重的围墙和数十个石柱底座和表明宫邸主人的铭文残片。
7、“大宫殿”残破的石材和无褪色的彩绘铺面。
8、14根阿玛尔纳城的边界柱(界碑)。
9、382 块载有“埃及、赫梯、亚述、巴比伦等国王外交信件”阿卡德语楔形文字泥版。
10、“王宫、城区、神殿、村落、屠场、作坊、祭坛、墓地”等泥砖地基。
遗址发掘研究成果
这是一处能够反应普通人群日常生活的遗迹,为与之相关的考古工作与历史文化等诸研究带来了无限的可能。这座城址的再发现,为埃及阿玛尔纳时代前后的诸多历史疑难提供重要的解释性证据。阿玛尔纳城、金字塔城和工匠村等考古遗址的发现极大地改变了既往对于埃及城市之认识。
2021年,埃及考古队发表声明,宣布在卢克索西岸发现距今三千余年前的大规模城市遗址。阿玛尔纳遗址是被考古学家多次认真发掘的一座城市,并且已被精确地掌握了原有的城市规划和某些建筑物的结构。始建于十八王朝阿蒙霍泰普三世时期,后继为埃赫那吞、图坦卡蒙和阿伊所用。虽然埋没数千年,但古城泥砖地基依旧保存完好并遍布于其中。除了墓地之外,这里没有留下任何地上建筑物。
阿玛尔纳书简共382块泥板中,虽包括许多无法释读的碎片。但已经破译部分显示这些是巴比伦、亚述、赫梯、米坦尼以及埃及在迦南地区属国国王寄给埃及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第九位法老(约前1391—前1353年)阿蒙霍特普三世和其子埃赫那吞(前1353—前1335年)的信件,内容包括相互致意问候,缔结婚约,请求法老提供军事援助,赠与黄金及礼品等。其中32件的内容是神话和史诗、字音表、词汇文件、神名录等等。阿玛尔纳书简约202块现存于柏林博物馆,99个在大英博物馆,50个在开罗博物馆,7个在巴黎卢浮宫,3个在普希金博博物馆,1个在芝加哥近东研究中心。
若大的古城遗址及墓地,除了极少的彩陶物件,就是残垣断壁和大量的泥板,而所谓的学者们却通过泥板上的阿卡德语楔形文释读出了一个王国,一个时代以及整个西亚世界,并且成为了公认的人类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