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字與文明

當今世界兩大文字型系,一以漢字為主的形聲結合體系,二以西方為主的字母拼寫體系。 形聲文字為形聲表意,可承載文化積澱與文化曆史,為定居農耕文化開創,不因語言差異而改變其意。字母拼寫方式易仿效,可任意根據自身語言發音特點進行拼寫,為遊牧文化首用!不同區域文化因音不同而意不同。

文字與文明

 2021年9月23日,一塊距今3600年刻有《吉爾伽美什史詩》殘篇的泥闆,由美國正式交還給伊拉克。據說這部史詩乃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文本。

象形符文一 亞蘭字母又稱阿拉米字母,源自北方閃米特字母,亞蘭文主是按巴比倫地區亞蘭語拼寫。與迦南字母通行于叙利亞以東的西亞地區。現存的亞蘭字母碑文都在公元前9世紀到前7世紀。在亞述統治時期已經開始的阿拉米語言文字的傳播,前5世紀在波斯人治下獲長足發展。公元前331年波斯帝國瓦解後,開始分化成西亞地區的各種文字,包括希伯來字母都是源于亞蘭字母,阿拉米語言與阿拉米字母同時向東傳播。

向東傳播

1、埃蘭文前16-前15世紀産生,是伊朗最早的象形符文。前6-前4世紀,為楔形文。

文字與文明

 2、突厥字母源于阿拉米字母。突厥文是按突厥、黠戛斯、回鹘等方言拼寫。突厥語 喀拉汗語 回鹘語互通 。突厥人 突厥語 古如尼文符号源于阿拉米字母,與埃蘭文相似。突厥文又稱鄂爾渾-葉尼塞文、突厥盧尼克文。

3、斯拉夫字母源于突厥字母與西裡爾字母,斯拉夫文按斯拉夫語拼寫。

4、佉盧字母源于阿拉米字母,公元前3-公元4世紀在印度、中亞、西域等地區使用。

5、吐火羅字母是源于阿拉米字母,吐火羅語屬中亞東伊朗語支,有焉耆語和龜茲語東西兩種方言,6-8世紀在阿富汗北部至塔裡木盆互通。

6、婆羅米字母源于阿拉米字母,公元7-10世紀時,在印度河流域使用。

7、回鹘借鑒突厥文創回鹘文。

8、蒙古文借鑒突厥文和回鹘文創蒙文。

9、滿文借鑒回鹘式蒙古文,後借鑒漢篆文創滿篆

10、錫伯文參考滿文。

向西傳播

1、古迦南字母又稱古希伯來字母,源于亞蘭字母,迦南文是按古希伯來語拼寫,又稱古希伯來文 。公元前8世紀,巴勒斯坦地區猶太群體最早使用,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字母。迦南字母向西傳播,腓尼基人所使用的腓尼基字母就是迦南字母演化而來的。波斯統治時期古迦南語(古希伯來語)逐被阿拉米語取代。

2、腓尼基字母源于亞蘭字母,腓尼基文是按叙利亞腓尼基語拼寫,是古叙利亞和西奈半島出現的早期字母。

3、希伯來字母源于腓尼基字母,希伯來文是按西奈半島希伯來語拼寫。

4、科普特字母源于希伯來字母,科普特文是按埃及地區科普特語拼寫。

5、古拉丁希臘字母源于腓尼基字母,古希臘文是按古希臘地區方言拼寫

6、古羅馬拉丁字母源于古拉丁希臘字母,古羅馬拉丁文是按亞平甯半島方言拼寫。

7、君士坦丁希臘字母源于古拉丁希臘字母,君士坦丁希臘文按古希臘和小亞細亞西部地區語言拼寫。

8、新拉丁字母是源于古拉丁希臘字母,新拉丁文是按羅馬教皇國地區語言拼寫。

9、阿拉伯字母源于希伯來字母,阿拉伯文是按西奈半島阿拉伯語拼寫。

象形符文二 1、努比亞象形符文是東非尼羅河上遊最早的象形符文 2、埃及形符文是借鑒努比亞象形符文, 增加符号,創新的不同符文。

文字與文明

 早期文字泥闆 ·公元前3100-前3000年·伊拉克南部

大英博物館一共收藏了超過13萬塊這樣的泥闆。泥闆上的楔形符文,被認為是蘇美爾人所創,世界已知最早的文字。使用削尖的蘆葦杆或木棒在軟泥闆上刻寫,軟泥闆經過曬或烤後變得堅硬,不易變形。

文字與文明

 印度河文明石印 ·公元前2600-前1900年·巴基斯坦旁遮普哈拉巴這些石印的出土直接引發了古印度河流域的考古發掘和古印度河文明的重新定義。 文字尚未破譯 ,估約在公元前1900年消亡,直至被遺忘。 19世紀至20世紀,石印在大英博物館得到重視,促使印度河流域地區的發掘,古文明得以重見天日。最後考古學家在印度河文明的遺址上沒發現啥遺存,解釋為這可能不是階級化而是相對和平的文明。

大英博物館館藏

1、中國相關展品五花八門 ,種類豐富,數量繁多 ,資訊輸出量大且涉及面廣。有書法、 繪畫 、青銅 、石像 、木雕 、柒雕、瓷器 、陶罐等,禮制 、生活、 宗教 、文化、 藝術等各類物件,古樸真實。日本和南韓的一些文化文物同樣出彩。

2、歐洲部分15世紀後的展品多為真品,主要為石雕、 金币、 雕像等物。關于15世紀前與羅馬 、希臘 、馬其頓 、英 、意等相關物件多為僞造, 明顯可以印證古羅馬、古希臘、 亞曆山大等僞史,純粹為虛構和杜撰。

3、埃及 、蘇丹 、貝甯等非洲地區展品, 多為石像 、石雕 、石棺之類, 部分虛構了曆史時間。

4、西亞地區展品,有金币 、金屬用具 、雕像 泥闆 、石碑等,涉及生活用品 、宗教 、政權、 貿易等各種題材 ,多為真品 ,但虛構了曆史産生的時間。如果楔形文泥闆真如傳言所說,成百上千甚至幾十萬之巨出土,那麼美國返還伊拉克的那塊泥闆就不算回事兒了。已知巨量的埃及象形圖文和巴比倫楔形文出土,如果真被破譯了,都可以出版與埃及和西亞相關,涉及曆史 、天文、 文學、 詩歌、 律法、 科技 、藝術等方面文明史若幹的著作了。

5、巴基斯坦的文物以佛像、 器具等為主, 真實可信。印度也以雕像為主,泥章則不真實。英國占領統治印度若幹年 , 在印度所獲之物,相較于中國文物, 實在是太少了,而且不是時間晚, 就是東西假。

6、美洲文物以石像、 塑像 、金屬物件為主, 與曆史時間切合一緻, 真實可信。

那些僞造的泥闆、泥章、雕像、金币等物件與杜撰的僞史就如同尼斯湖水怪、麥田怪圈 、 不明飛行物 、飛碟墜毀 、野人毛發 、 納斯卡圖案、 靈異事件 、 神秘力量、 巨人腳印 、水晶頭骨、 森林怪力 、 耶稣顯影、 解剖外星人、巨石陣、死海古卷等一樣荒誕可笑,埃及人的金字塔是經過不同時期多次翻修,擴建 才呈現出如今的模樣,并沒什麼奇特之處。而被歐美人混淆視聽,故意将部分真實文物的産生曆史誇大和訛傳。這些捏造的虛假曆史資訊在不斷渲染和修飾下,愈發誇大和離奇。最古老的楔形文泥闆明明隻有三千多年曆史卻被誇張成公元前三千多年的産物,甚至吹成是距今八千年。這讓真才實幹 默默奉獻的炎黃子孫情何以堪,當蘇美爾人在泥闆上記述曆史,制定律法,編寫詩歌時,埃及人在修金字塔,而中華大地上的先祖們還處在茹毛飲血的智人時期。據考證,亞蘭字母才是字母文之祖,希臘字母和耶教一樣頂多算個三手經傳人,卻被西方無節操地包裝成字母文的開創者。簡直是無恥透頂!下面以著名的阿瑪爾納書簡泥闆發掘與破譯為例,看看西方人破譯出的所謂曆史有多不靠譜!

阿卡德語楔形文泥闆-阿瑪爾納書簡

阿瑪爾納書簡,又稱阿瑪爾納信件,是指在埃及的阿瑪爾納發現的大量以阿卡德語寫成的泥闆文獻,這些泥闆文獻是公元前1385--前1355年間(即阿瑪爾納時期)埃及法老與當時西亞各國國王之間的往來書信。柏林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開羅博物館、普希金博博物館、芝加哥近東研究中心均有收藏。為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外交文獻。數量382塊,性質為泥闆文獻。而目前并沒有直接确鑿,且足夠的證據科學有效的論證其3400年的曆史,這些泥闆文無法準确測定其産生年代,以釋譯斷代隻是某些人主觀臆斷的判定而已。(那個年代西亞和北非居然已經完成文化融合,通用阿卡德語和楔形文。)

阿瑪爾納遺址 

文字與文明

阿瑪爾納遺址距離埃及開羅 312 公裡,整個城址位于尼羅河東岸,阿瑪爾納(埃赫那吞)城址占地約4.4平方公裡,長約16公裡,寬13公裡,整體沿尼羅河延伸,整體沒有圍牆,由14根界碑圍繞所标定。 1714年法國耶教徒發現并記錄了阿瑪爾納城的邊界柱。 1798年,法國人入侵埃及時,阿瑪爾納遺址再被探訪。

埃及學

埃及學是研究古埃及文明的語言、文字、曆史及文化藝術的學科。西方世界自古以來便對埃及文明抱有濃厚興趣,文藝複興後學術探讨、考察和資料搜集日漸增多,終發展成一門學科。以1822年法國學者商博良宣稱釋讀古埃及象形文字成功為标志。大批歐洲人湧入埃及,千方百計地去挖掘和搜集埃及文物,尼羅河畔文物遺産是以遭到歐洲人野蠻、粗暴的掠奪,肆意攫取販賣和無情地破壞。 1824年經再次探查阿瑪爾納遺址,德國人繪制了廢墟圖。

阿瑪爾納書簡

1887年,一埃及農婦無意中在埃及尼羅河東岸,開羅南部287公裡左右,孟菲斯和底比斯之間的中間地帶,發現了350多塊泥闆文書。 1890年英國人皮特裡繼續對這一地區進行了系統地發掘、共整理出382塊泥闆,經研究認為是阿卡德語楔形文字書寫的,記載西亞各國與埃及之間的外交書信,稱“阿瑪爾納書簡”,後來成為了研究古埃及與近東關系的重要資料。 1912 年德國人在中心城區的南部一處被稱作圖特摩斯工房遺址上,發現了娜芙蒂蒂半身像,現收藏在柏林博物館。 20世紀初至60年代,德國探險隊和英國埃及探查協會,埃及古物局先後在此繼續都相關工作。自此兩百多年,阿瑪爾納遺址的發現與挖掘斷斷續續持續到 1936 年。 1977年,埃及探查協會再次對阿瑪爾納城遺址勘察和發掘,根據考古發掘,發現遺址上很多建築與尼羅河平行而建,建築材質呈現出從泥質到石質的過渡特征。 整個城市的布局大緻上可以分為北城、城市中心以及南城三大部分,北城靠近懸崖的濱河平地上,仍存在風化較為嚴重的圍牆和數十個石柱底座,有銘文殘片表明這是宮邸。中心區域有298 所建築輪廓,被稱為神殿(廟),屠場,大宮殿等,除了殘破的石材,彩繪的鋪面至今仍無褪色。東部的村落遺址是由薄牆所圍村莊,裡面大約有 70 間房屋,村莊内部的道路嚴格按照南北走向平行排成 5 列。東北部為沙漠祭壇和懸崖處的墓地。 這座“失落之城”位于底比斯(盧克索)西岸,美迪奈特·哈布神廟和“門農巨像”之間,底比斯作為帝王谷法老陵,神殿、祭廟等宗教建築的聚集區,很難想像同時也會作為日常生活的居民區乃至王室宮阙地。這座新發現的城市遺址規模遠超過去,是當時盧克索西岸面積最大的城區遺址。而城址的地理位置的反常,更是激發了人們了解其時代背景的興趣。随着考古工作的進一步深入,其所帶來的新證據為了解古埃及人的城市生活提供諸多創見。

遺址出土文物一覽:

1、遺址中出土的文物包括戒指、聖甲蟲、彩陶器皿等。

2、一塊刻有文字的泥印和刻有法老“阿蒙霍泰普三世”的泥磚殘片,這也成為遺址斷代的重要證據。

3、底比斯西岸遺址區還發現了管道。

4、已出土的材料中,包括一艘船隻和約十公斤風幹或煮熟的肉。

5、現存的阿瑪爾納雕塑和壁畫,人物形象怪異,身體畸形,埃赫那吞雕塑為雌雄同體。

6、風化較為嚴重的圍牆和數十個石柱底座和表明宮邸主人的銘文殘片。

7、“大宮殿”殘破的石材和無褪色的彩繪鋪面。

8、14根阿瑪爾納城的邊界柱(界碑)。

9、382 塊載有“埃及、赫梯、亞述、巴比倫等國王外交信件”阿卡德語楔形文字泥版。

10、“王宮、城區、神殿、村落、屠場、作坊、祭壇、墓地”等泥磚地基。

遺址發掘研究成果

這是一處能夠反應普通人群日常生活的遺迹,為與之相關的考古工作與曆史文化等諸研究帶來了無限的可能。這座城址的再發現,為埃及阿瑪爾納時代前後的諸多曆史疑難提供重要的解釋性證據。阿瑪爾納城、金字塔城和工匠村等考古遺址的發現極大地改變了既往對于埃及城市之認識。

2021年,埃及考古隊發表聲明,宣布在盧克索西岸發現距今三千餘年前的大規模城市遺址。阿瑪爾納遺址是被考古學家多次認真發掘的一座城市,并且已被精确地掌握了原有的城市規劃和某些建築物的結構。始建于十八王朝阿蒙霍泰普三世時期,後繼為埃赫那吞、圖坦卡蒙和阿伊所用。雖然埋沒數千年,但古城泥磚地基依舊儲存完好并遍布于其中。除了墓地之外,這裡沒有留下任何地上建築物。

阿瑪爾納書簡共382塊泥闆中,雖包括許多無法釋讀的碎片。但已經破譯部分顯示這些是巴比倫、亞述、赫梯、米坦尼以及埃及在迦南地區屬國國王寄給埃及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第九位法老(約前1391—前1353年)阿蒙霍特普三世和其子埃赫那吞(前1353—前1335年)的信件,内容包括互相緻意問候,締結婚約,請求法老提供軍事援助,贈與黃金及禮品等。其中32件的内容是神話和史詩、字音表、詞彙檔案、神名錄等等。阿瑪爾納書簡約202塊現存于柏林博物館,99個在大英博物館,50個在開羅博物館,7個在巴黎盧浮宮,3個在普希金博博物館,1個在芝加哥近東研究中心。

若大的古城遺址及墓地,除了極少的彩陶物件,就是殘垣斷壁和大量的泥闆,而所謂的學者們卻通過泥闆上的阿卡德語楔形文釋讀出了一個王國,一個時代以及整個西亞世界,并且成為了公認的人類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