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今年丰收成定局,百姓吃饭不成问题,智慧食堂光盘可信

作者:酱工智慧膳食
今年丰收成定局,百姓吃饭不成问题,智慧食堂光盘可信

内容提要: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国秋粮收获完成九成,全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七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作为“压舱石”,丰收为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及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物质条件。毕竟前有新冠疫情,后有河南洪涝等灾害一系列的冲击之下,今年中国粮食生产仍旧能够再获丰收,是来之不易,也是积基树本的实力所在。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农业生产的主攻方向。

自1986年起,我国主要粮食产量就稳居世界第一,超30年位于断层式第一。

虽然国家的农业生产一直处于“稻花香里说丰年,水产肥美正当时”的状态,但即使在有力的硬件条件之下,国家对节约粮食资源,也正大范围地进行布局。在粮食问题上,这不仅是对道德层面的遏止,更是从制度体系中寻求出了一条完备的思路方案。

前段时间联合国发布了全球粮食危机警告,联合国报告称,目前人类正经历最近50年来最大的粮食危机,预计2020年全球将有6.9亿人口处于饥饿的状态,有25个国家将面临比较严重的粮食危机。特别是在疫情的袭击后,全球粮食市场迎来了剧烈震荡,粮食危机不是危言耸听,就算在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的背景下,大局观上纵向来看,资源缩减已是迫在眉睫。

因此面对全球粮食危机,我们必须提高警惕,任何时候都必须保证国内粮食的安全,而不能随便浪费。

在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有了一个总体的要求:

到2025年,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粮减损举措更加硬化实化细化,推动节粮减损取得更加明显成效,节粮减损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基本建立,常态长效治理机制基本健全,“光盘行动”深入开展,食品浪费问题得到有效遏制,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针对“舌尖上的浪费”做出批评,全国各地纷纷开展“光盘行动”整治浪费之风。而当下,针对粮食浪费行为的规制正被加码提至立法层面。2018年发布的《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曾测算,中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在1700万至1800万吨之间,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

从粮食需求端看,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洪涛在《财经》中说道:疫情过后,人们更加注重安全、健康、绿色、生态、智能的餐饮消费,许多好的消费方式被重新认识,分餐制、公筷、小份菜、称重套餐等新的消费方式开始流行起来,推动粮食节约意识再次兴起,大众餐饮消费也将从重视数量到重视质量方向升级发展。

《粮食节约行动方案》中提到:单位食堂要加强食品采购、储存、加工动态管理,推行荤素搭配、少油少盐等健康饮食方式,制定实施防止食品浪费措施。鼓励采取预约用餐、按量配餐、小份供餐、按需补餐等方式,科学采购和使用食材。抓好机关食堂用餐节约,实施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和通报制度。开展单位食堂检查,纠正浪费行为。

为杜绝“舌尖上的浪费”。酱工智慧食堂推出人工智能设备,帮助食堂经营者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服务平台,全面提升食堂的经营管理能力:人工智能设备、互联网、信息化和大数据。

今年丰收成定局,百姓吃饭不成问题,智慧食堂光盘可信

就餐时,用户扫码注册刷脸绑定后,通过智能称重结算系统点单消费,“自助称重”是酱工推出的一种就餐模式,保留了自助餐自主便利、菜式丰富的优点。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能传感等先进技术,实现自助称重打菜、精准计费,为食堂提供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按需用餐,不仅享受到了舒适的用餐体验,又响应了光盘行动。有效避免了因就餐者“吃回本”心态造成的食物浪费。

酱工在基于个人体质数据、健康档案以及膳食结构分析,提供了精准化、个性化的膳食指导,用户可在线查看酱工智慧食堂小程序上的每餐营养摄入情况,或是制定个性化就餐模式。不仅吃得多样,而且吃得营养。

在减少食物浪费这个问题上,酱工甚至不能只在消费者身上下功夫,在鼓励就餐者光盘的同时,还要考虑到“隐性的制作浪费”,例如因采购、库存、售卖等数据缺失,所带来的食材过期、过量生产问题。通过酱工食安监管后台,完成菜品信息的数据采集,精准记录每餐的菜品销售数据,形成对应的备餐参考依据,运营人员可直观了解用餐者喜好,优化生产计划、调整菜品口味,让各个环节实现数字化连接。不仅提升营运效率,减少原材料浪费,也能让食堂运营方了解菜品的受欢迎度调整下单,保障了食堂工作的有序高效运行。

解决目前我国突出存在的食物浪费问题,实现食物的理性消费,要从各利益相关主体出发,多管齐下。雄伟科技是团餐数字化综合服务商,更是企业、运营方、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未来,我们将发挥自身优势,制定更多可行性方案,共同推动食物消费模式走向“安全、健康、合理、绿色” 。

*免责声明:本推文所载内容仅为宣传,不构成对我司具有约束力的承诺,文中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公司删除。本公司保留对其内容修改的权利,敬请留意最新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