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刘巧先那次是第一次吃羊肉烩面,也是最后一次……

刘巧先那次是第一次吃羊肉烩面,也是最后一次。

家里孩子多,从小到大没吃过一顿饱饭,早上疙瘩汤,中午咸疙瘩汤,晚上喝糊涂,汤管够,上初中以前没吃过干的,吃个馍就算是过年了。

当然,这不怪我,当然也怪不着爹妈;先儿这么说:村儿里常年干旱,地里不长粮食。偶尔有一年雨水多点儿,山坡上能收几粒粮食,但不能吃,交了公粮,剩下的还得想法儿卖出去,好换些油盐酱醋,扯两尺布啥的。过个年总得做身儿新衣服吧。

先儿长到八九岁了,家里老这么没着没落也不是事个啊,这不改革也开放了,经济也发展了,她爹就想着做点儿啥生意挣点儿钱,想想也不会干别的,就生豆芽吧,把家里的钱凑凑买几个大盆、棉布啥的,还专门盘了灶火,咱生豆芽。豆芽生的很成功,生出的豆芽盘儿靓条儿顺口感好,可拿到镇上就是卖不上个价儿,大家都穷,谁吃得起豆芽啊,有点儿绿豆还想换点儿针头线脑呢。所以第一次生意尝试就宣告失败了。

好在那时候村儿里的能人都挣着钱了,从支书到主任到会计……大家一个赛着一个起房子盖楼,给人盖房子,卖卖力气总能挣口饭吃吧,那时候村儿里盖房的特别多,咱不会垒墙还不会搬砖吗,当个小工就能挣着钱了。就凭着当小工挣这点儿钱,她们家五个孩子都能读到初中,先儿甚至还读了高中了。而且最小的弟弟还上了大学。当然这个不是重点,按下不表。

上初中了,家里条件可好不少,因为钱管用了,能从外边买来粮食了,每个星期去学校的时候也能带瓶腌咸菜啥的,而且学校食堂里也有馍卖了,也不贵,才两毛钱一个,虽然那馍的肤色挺阳光的,但起码比汤汤汤要硬一些,肚里有食了。

先儿从小学习就好,虽说有些偏科,语文一直得不了高分,但算术还是每次都考百分儿。上了初中以后还是这德性,老舍鲁迅叶圣陶啥的,不认识,没见过,听不懂,但代数和几何不用学,看看书就懂,所以这偏科就延续下来了。就凭这股劲,文史地下点儿功夫背,没考不好的。也就考上了县里最好的高中,但只上了一年,所以现在说起来先儿算是高中肄业。

说说那碗烩面吧,说来也巧,高中读了一个学期,家里说咱上不起学了,你下边还有个弟弟,学习也不错,看能不能让他好好上学?你也不小了,可以挣钱了。这就准备辍学了,数学老师是真心疼啊,光家访就家访了不下十回,每次都跟她爸说,这丫头条件不错,脑子也灵,还肯学,不能就这么废了啊,每次刘老爷子就一句话,那咋弄,老五学习也好啊,她哥她姐都开始挣钱了,还是不够啊,我也没法儿,唉……;那让她把高一上完行不?行,可学校的伙食费也贵啊,搁家吃,他妈给她做饭,花不了几个钱。那伙食费我想办法,你把下半学期的学费和书本费交了就行。唉……,咬咬牙,行吧!

那就这样吧,先儿那年拎着板凳儿回家的时候,数学老师说,你等会儿吧,反正考试也考完了,我也没吃饭,咱去吃个饭。这天下爹妈爱好的啊,老师也一样。那天老师就带着她到镇上一个石棉瓦搭的棚子里,请她吃了碗烩面,羊肉烩面,先儿一边吃一边哭,老师一边吃一边叹气,这碗面是真香,这顿饭是真难受。

从此先儿落下一个毛病,不吃羊肉,不管你怎么做的,只要是羊肉,不管是煎的炒的煮的烤的……,她一鼻子就能闻出是羊肉,就是吃不下。

你好,你不爱吃羊肉是因为羊肉膻吗?

不是,我闻不着膻味儿,就是一闻是羊肉我就吃不下。

那你还吃烤串呢,我可见过,这怎么解释?

那不是羊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