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库尔斯克战役苏联防御计划,德国的“堡垒”行动注定将以失败告终

著:戴维·M. 格兰茨 乔纳森·M. 豪斯

译:孙渤 赵国星 张峻鸣

库尔斯克战役苏联防御计划,德国的“堡垒”行动注定将以失败告终

(上图)库尔斯克会战期间,红军的主力坦克是1943 年型的T-34

苏德战争的最初两年里,德国军队很少被迫向准备充分的苏联防线发起正面进攻。可是在库尔斯克,红军通过改善情报搜集和分析工作,已基本准确地预测出德国大规模进攻的战略重点,这实际上是苏德战争中的第一次。这次预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德国的“堡垒”行动为什么会以失败告终,要知道,闪击战在向苏联防御的战略纵深突破时还从未失败过。

库尔斯克防御的准备工作远非最大数量地集结兵力兵器这么简单,尽管这么做本身也能制止德国的进攻。更重要的是,苏联人的作战经验采用什么样的具体方法,凭借数百万人年工作量的繁重体力劳动,使库尔斯克突出部变得几乎坚不可摧。

库尔斯克防御的强度取决于许多因素。防御计划的第一个重要特点是,苏联各级指挥机关根据对德国进攻可能性的判断,决定怎样向防御正面分配兵力:预计可能遭到进攻的地段,会最大限度地将守军集中在最狭窄的正面上。例如,中央方面军防御正面的平均密度为每公里870人、4.7辆坦克、19.8门火炮和迫击炮;中央方面军第13集团军防御正面的平均密度则增加到每公里4500人、45辆坦克和104.3门火炮。正如前文所述, 也许是因为朱可夫对中央集团军群的全神贯注,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实力相对稍弱。不过,即便如此,近卫第6集团军和近卫第7集团军关键正面的每公里密度也达到2500 人、42辆坦克、59门火炮和迫击炮。另外,瓦图京的兵力呈纵深配置,而科涅夫的兵力则占领着更深远位置的防线,作为他们的后盾。

军事理论中的一条公理,也是苏联作战分析的一项研究成果,要求进攻方在数量上超过防御方,最理想的情况是形成战略上至少两到三倍的优势。通过巧妙的集中兵力,这样的整体优势可以造成3∶1到5∶1的战役优势和主攻地点上8∶1到10∶1的战术优势。然而,据苏联统计,红军在库尔斯克的兵力已经超过进攻方,形成2.5∶1的人数优势,坦克和火炮的数量也超过德国人。尽管德国人能全力向某个狭窄地段发起主攻,在局部形成对苏联不利的兵力对比,可是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德国的技战术有什么样的优势,也无论这种优势是真实存在还是纯属感觉,都不能保证他们夺取胜利。然而,有一种心理上的限制条件却冲淡了苏联人对于现状的满足感。红军指挥员们认识到,前几次德国进攻时,红军同样在数量上占有优势,可从未能御德国人于战略纵深之外。德国人两度长驱直入数百公里之后,才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受挫,这一事实足以令最乐观的苏联指挥员保持头脑清醒,而最悲观的德国人也会倍受鼓舞(见下表)。

库尔斯克战役苏联防御计划,德国的“堡垒”行动注定将以失败告终

(上图)库尔斯克会战防御阶段的兵力对比

① 基于苏联保密文献中关于德国参战各部实际人数的评估报告。

② 包括德国第二集团军半数。

③ 包括7月15日以前投入的力量(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近卫第5集团军和第27集团军)。

由上表可见,仅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就拥兵130余万人、19794 门火炮和迫击炮、3489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包括空军第17集团军在内) 2650架飞机。在他们后方还有草原军区的兵力作为补充。

苏联防御计划的第二个重要特点是极大的防御纵深(见如下地图)。几个集团军仅占领多达六个主要防御地带中的前三个,而每个防御地带还分为两至三道阵地。一般来说,第一和第二防御地带应予以全面占领,第三和第四防御地带由留作预备队的部队占领,最后两个防御地带基本上无人占领。再者,即使德国人成功地从根部掐掉库尔斯克突出部,还要面对科涅夫的草原军区(后来的草原方面军)在突出部以东构筑的另外几个防御地带。因此,苏联的防御纵深有300公里的说法也不过是略作夸张。

库尔斯克战役苏联防御计划,德国的“堡垒”行动注定将以失败告终

(上图)库尔斯克周围的苏联防线

苏联的分析人员在事后总结时发现,防御计划的一个缺点是没有布设斜切阵地。这是一种斜向的防线,有利于防止德国人在突破后向两翼扩展。由于没有这种斜切阵地,特别是在沃罗涅日方面军近卫第7集团军的防御地带,瓦图京制止第四装甲集团军和“肯普夫”集团军级支队突破的难度大大增加。

苏联的主要防御地带由若干营防御地域、防坦克枢纽部和大范围的工程障碍物配系组成。占领第一防御地带的37个步兵师,共建立350余个营防御地域,两到三个营防御地域前后成单梯队或双梯队排列,组成一个4—6公里宽, 3—4公里深的团防御地段。师防御地带的平均宽度则是14公里(在威胁较大的地段为6—12公里,次要地段可达25 公里),纵深5—6 公里。

每处防御阵地都是堑壕和地堡构成的迷宫。前线接近地带的居民点疏散一空,30余万名平民在军事工程建设项目中劳作数月,其中多数是妇女和老人。从4月到6月,仅沃罗涅日方面军就挖掘长达4200公里的堑壕,设置500 公里的防坦克障碍物。第13集团军、近卫第6集团军和近卫第7集团军的地带内,守军在每英里1 ○正面平均埋设2400枚防坦克地雷和2700枚防步兵地雷。因此,近卫第6集团军在自己的集团军主要防御地带内,共埋设64340枚防步兵地雷和69688枚防坦克地雷,在集团军第二防御地带共埋设9097枚防步兵地雷和20200 枚防坦克地雷。加装遥控装置的炮弹也被埋入地下,作为额外的地雷使用。不过,大多数地雷分布在前两个防御地带,后方的各防御地带并未受到如此密集的掩护。

除了步兵的阵地之外,苏联人关注的重点是对坦克防御。特别是在预期的德国人推进路线上,前沿的各步兵师和步兵军均构筑专门的防坦克枢纽部和防坦克地域,并使用步兵、装备反坦克枪的步兵和反坦克歼击炮兵的部队予以占领。仅近卫第6集团军就构筑完成28个这样的枢纽部,其中18个位于主要防御地带,10个位于第二防御地带,每个防坦克枢纽部都布设在最有利的地形上,视野开阔,精心伪装。近卫第7集团军的策划人员沿6条坦克可能冲入集团军防御的路线,共布置27 个防坦克枢纽部。

一个典型的防坦克枢纽部包括一个反坦克步兵连或营,一个携带爆破器材的工兵排,一个装备4—6门反坦克炮的反坦克歼击炮兵连,2—3辆坦克或自行火炮。红军认识到反坦克枪和45毫米反坦克炮对付“豹”式、“虎”式和“费迪南”厚实的正面装甲几乎不会有什么效果,于是为这些枢纽部配备了自行反坦克歼击车、85毫米和152毫米火炮,准备以直射火力迎击德国坦克。另外, 部分防坦克枢纽部还为T-34量身定做了伪装阵地,它们进入这些预设的发射阵地时可以只露出炮塔。2—4个这样的防坦克枢纽部以协同动作掩护一个适于坦克进攻的方向,形成一个防坦克地域。每个步兵团构筑3—4个防坦克枢纽部,每个师则有9—12 个。

位于前沿的步兵团、步兵师和步兵军还都组建了反坦克预备队,准备与防坦克枢纽部和防坦克地域协同动作。团的反坦克预备队有二至三门反坦克炮、一个反坦克步兵排和一个自动武器排,师的反坦克预备队是一个反坦克连或营,军的反坦克预备队是一个反坦克歼击炮兵团。反坦克预备队还会得到坦克预备队的帮助,通常会为每个步兵营配属一个坦克连,每个前沿步兵团配属一个坦克营,每个前沿步兵师配属一个坦克团或坦克旅。

库尔斯克战役苏联防御计划,德国的“堡垒”行动注定将以失败告终

(上图)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步坦协同作战

战斗工兵在指定的“杀伤区”布设防坦克地雷和工程障碍物来阻止德国坦克前进,从短射程的反坦克枪到各种火炮,所有可用的反坦克武器皆可在这里伏击前进中的德国装甲车辆。另外,各级步兵指挥员都建立了工程兵的快速障碍设置队,他们配备防步兵地雷和防坦克地雷,能够快速展开到关键的受威胁方向,并在激战的同时构筑新的障碍物。通常每个团会有一个工兵班执行这项任务,每个步兵师和步兵军分别有若干工兵排和一个工兵连执行类似的任务。苏联指挥员也会在前沿兵力的后方不同纵深位置,布置作为预备队的反坦克歼击炮兵团和反坦克歼击炮兵旅,他们准备随时向前展开,迎击德国人的进一步突破。

苏联各级指挥机关还使用加强的大批火炮、多管火箭炮和迫击炮巩固严密的对坦克防御。火炮配置在纵深位置并沿德国关键的进攻方向集中,准备实施炮火准备和反准备,与推进中的德国军队交战,支援反冲击、反突击和计划中的两场反攻。苏联的规划人员按照他们1943年中期以前的习惯,在原有防御计划中又添加了各种类型的反冲击和反突击。

本文节选自《库尔斯克会战》

【正版】《库尔斯克会战》指文东线文库 ¥59.9 购买

库尔斯克战役苏联防御计划,德国的“堡垒”行动注定将以失败告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