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豆瓣8.6分《编舟记》:是什么让平凡的我们只能拥有平庸的人生?平凡不好吗?那个坚持了十五年编著了一本辞典的平凡人一个平凡人与一群平凡人的连接平凡人人生里的一把称

作者:简安观影

<h1>平凡不好吗?</h1>

豆瓣8.6分《编舟记》:是什么让平凡的我们只能拥有平庸的人生?平凡不好吗?那个坚持了十五年编著了一本辞典的平凡人一个平凡人与一群平凡人的连接平凡人人生里的一把称

三毛在她的文章《拾荒者》中回忆到她小时候的一节作文课。

作文老师曾布置作文课,让学生写自己长大后的梦想。学生们的答案五花八门,但没有一个人,跟三毛的一样。

三毛写到:我的梦想是做一个捡破烂的。话还没说完,就差点被老师扔过来的黑板擦砸到。结果当然是重写。

可是三毛重写后的梦想是:夏天卖冰棒,冬天卖烤红薯的小贩。老师依旧是生气。

不得已,为了顺从老师的脾气,三毛改写了,与其他同学一样——当个救人的医生。至此,老师才心满意足地放过了三毛。

可是,长大后的三毛,脱离了课堂,依旧遵循内心那个拾荒的梦想。她的拾荒梦其实是因为她的细腻,敏感,善于观察的特性。

也因为她对自己内心追求的坚持,她最终成为红透两岸的作家。

平凡不好吗?

没有不好。

因为撒哈拉沙漠也是由千千万万粒不起眼的小沙子组合成的。

而这日益繁忙,但总是欣欣向荣的社会,也是由无数个平凡的人共同努力出来的。

<h1>那个坚持了十五年编著了一本辞典的平凡人</h1>

豆瓣8.6分《编舟记》:是什么让平凡的我们只能拥有平庸的人生?平凡不好吗?那个坚持了十五年编著了一本辞典的平凡人一个平凡人与一群平凡人的连接平凡人人生里的一把称

2013年日本上映的《编舟记》讲述的就是性格内敛,安静中却有力量的马缔光也,从青年到中年,历时十五年的时间,编著完成一本中型国语辞典《大渡海》的,集生活和编著期间发生的事的电影。

这部电影,一举揽获了十几个日本电影大奖。中间有导演对影片质感与电影情节贴合的执著,也有每个演员对里面角色的理解到位,以及自然的表演技巧等的努力在内。

原总编其实也是个平凡的人,但他同时也是个坚持不懈的人。他对辞典寄托着很高的希望,他说,辞典的出发点,是想通过最能被现代人所明白、理解、贴近当下生活的字句,将文字推向更多的人。也是因为这样平凡,但闪闪发光的坚持感动了男主——马缔光也。

因为主编的这句话,马缔光也一改平淡的心,开始对编辞典这件事变得热爱。

一个不善言语的少年,试图通过他对文字的理解,将这些辞海中的表达,传递到每个读者中。而编辞典这件事,在一样同为年轻人的同事眼中,看起来是多么枯燥无聊,不值得一提,也没必要重新编著的工作。

男主马缔光虽然不善言辞,但却能静心定神地将全部心思放在编著辞典这件事上。原本浮躁的同事,也被他感染,慢慢地渐入佳境,协助他完成辞典。

一大群平凡的人,以编辞典为目标,经历了4次校正,15年的时间才得以完成。放到现在,大概很少有人会愿意做,并且坚持下去。

而且,也是这样平凡的男主,对工作的上心的表现,也吸引了房东孙女香具矢的目光。两个人的感情之路也走得很慢,平凡,但是细水长流,极具力量的羁绊。

电影情节其实没有太多高潮,但细节打动人心。

<h1>一个平凡人与一群平凡人的连接</h1>

豆瓣8.6分《编舟记》:是什么让平凡的我们只能拥有平庸的人生?平凡不好吗?那个坚持了十五年编著了一本辞典的平凡人一个平凡人与一群平凡人的连接平凡人人生里的一把称

马缔光也是个体,但在电影,他代表了前总编,办公室同事,以及一起协助的大学生这些一样是一群平凡的人对编著辞典、文字的执著。

在每一本著作、字典等背后孜孜不倦地撰写、校正的编书人,他们被当下的快时代、快节奏遮盖着,他们的平凡得很,但因为这份坚持不懈,他们变成了匠人,也变得不再平凡。

是他们让文字继续发展,书籍不断产生,一次又一次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承接每一代人的存在,连接到未来的人,使人类的起源,以及人类的发展,继续对下一代产生影响。

<h1>平凡人人生里的一把称</h1>

豆瓣8.6分《编舟记》:是什么让平凡的我们只能拥有平庸的人生?平凡不好吗?那个坚持了十五年编著了一本辞典的平凡人一个平凡人与一群平凡人的连接平凡人人生里的一把称

小时候我根本不会觉得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也没想过,我长大后会是一个平凡的人。

可是小时候的我,却着实地会为平凡的事努力。

比如,我发现爸爸对某种植物赞不绝口,所以自己撩起衣袖和裤管。学着男孩子一样,赤脚四处游走在村子里的水沟里,寻找着各种各样的植物,带回家给爸爸照顾。

也会在沙滩上,看到一个发亮的石头,便带回家摆放着,不管它是不是哪种值钱的石头,只要我发现它的那一刻,它惊艳到我的世界,便足够了。

那些时候,小小的我们,带着好奇心的触角,向外界伸出。没有现在的急功近利,也不计较那时候做的事是不是有报酬,小时候有的,就纯粹因为我们的喜欢。

那时候,我们平凡但难得。只是很少有人能将小时候的那些特性、平凡地坚持下来。

相反地,工作后的我们会掂量着这件事领导比较看重,还是做那件事能让自己发光发亮,变得不寻常。

但就是这样的功利心情,切断了成为匠人的可能性。

我们不再以我们的天真出发,也不再以我们小时候的那种热爱的力量出发。我们的眼前只有一把称,它暗自地在衡量一切。

如果这把称一直存在,平凡就只能是平庸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