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看到椰子会想起海南,看到哈密瓜会想起新疆,而我看到杨梅就相
起“夏至杨梅满山红”的江南山村
我的家乡永嘉,眼前也会浮现出五十
多年前跟着爷爷守望杨梅山,摘杨梅,吃杨梅的情景。
爷爷有座杨梅山,有二十多棵杨梅树,最大的一棵可结五六百斤杨梅
最小的那棵可收一二百斤,总产量可达一万斤。以当时五分钱一斤计,该有
五百元左右进账。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很大的收入。若按时下杨梅的均价,
以每斤两元计,那就是两万多元了。这在我们山村,是一笔可观的收人。可
惜的是,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大炼钢铁时期,爷爷的杨梅树被砍伐一
空,二十多棵杨梅树化为木炭。杨梅树没有了,杨梅山荒芜了,但当年杨梅
熟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不能忘怀。
端午时节,杨梅成熟了。爷爷在杨梅山上搭建一座草屋,屋内铺设一板
床,他带上被席,只身住进草屋,日夜守望着杨梅。他不是防人摘吃,而是怕
有人采摘带走。杨梅园有个规定,你到杨梅园中来,摘着吃可以,还能让你
吃个饱,但不得携带回家。吃够了买些带走,这是最受欢迎的。当时,正上
小学的我,一到放学回家,就用掉书包急急忙忙地赶往杨梅山。在杨梅林中
奔来跑去,时而仰头看看树上挂满的红灯笼似的杨梅,馋得口水直流;时而
俯身拾起掉在地上的杨梅,随手送人口中。杨梅树绿荫盖地,成熟的杨梅掉
在地上毫发无损,吃着只觉得甜,连核都咽下去了。爷爷是不许我们小孩上
树采杨梅吃的。不是他吝啬,而是怕我们不小心从树上掉下来摔坏身体
当我跑累了,吃饱了,就坐在小屋里赖着爷爷讲故事。爷爷有讲不完的故事,什么甘罗十二岁做承相、神灯、两弟兄、金剪刀..古今中外,包罗万象,
我听着,心里比吃杨梅还甜,赖着不肯离开。有时候听着听着,睡虫爬上来,
就朦豫胧胧地进人梦乡,伴爷爷在草屋里过夜了.害得在家的父母通宵不得
安睡,第二天一早赶来杨梅山找我回去,送我上学。在杨梅山上,有时候我
也调皮,趁爷爷不注意偷偷地爬上杨梅树,躲在枝叶茂密处。双眼已老花的
爷爷我不着我,我往往采摘树上最大最紫的杨梅,等到肚子里再也装不下杨
梅时就装满两个衣袋才溜下树,跟爷爷打个招呼,便高高兴兴地回家,向父
母捧上自己的战利品。爸妈一边品尝新鲜的杨梅,一边不住地夸奖我:“宝
宝真乖.真孝顺,带来这么好吃的杨梅。"我听了心里比吃杨梅还甜。
在杨梅成熟的日子里,爷爷还让自己的儿孙们去采摘一箩筐一箩筐的
杨梅.分送各自的亲威。当时还是小学生的我,自然成为送杨梅的使者。今
金平油
天送一箩筐给姑母,明天送一筐给舅舅.更忘不了给左邻右舍,不过不是一
筐筐地送,而是一碗碗地分。就这样让亲朋好友共享我们杨梅丰收的喜悦。
斤.工
我非常欣赏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这句词:“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末若吴
末二十
越杨梅。”我一生独钟情于杨梅,儿时经常与小伙伴们比赛吃杨梅。看谁吃
样的名
得多吃得快,我们都是连肉带核一道咽下,一口气好几斤下肚也不成问题,
人工养
从未雨过肚子。现今已垂垂老矣,每年杨梅上市季节.尽管价格昂贵,比我
来元一
儿时涨了几百倍,我也要买些会个新鲜吃个够,还浸泡不少烧酒杨梅,留着
香浓的
B后爱慢品尝.解解馋。我至今仍记得爷爷说的一句话:“杨梅是水果中最
荀
有益的水果,人吃了百利而无一害。”以我六十多年的经验,我对此深信不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