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史以及观看有关古装剧和阅读古代文章、小说时,经常遇到古代帝王的称呼问题。对此我们发现,同一位帝王往往有不同的称谓。如唐朝皇帝李隆基称唐玄宗又称唐明皇,清朝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称清圣祖又称康熙帝,等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难道是皇帝太任性、太随便了吗?当然不是!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古代帝王的名号有谥号、庙号、年号的不同。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礼法(礼制)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而谥号、庙号、年号等帝王的名号问题则是中国古代礼法(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的一项重要方面。下面就来跟同学们说说这个话题。一、谥号谥(shì)号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士大夫、大臣死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带有褒贬色彩的称号。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帝王的谥号一般是在皇上去世后,在嗣位皇帝的参与下,经朝堂讨论得到的称呼。末代皇帝的谥号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赠,或者由遗民政权上谥。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认为,谥号是从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等不是谥号,而是自称。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迟至周昭王、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经较多。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如秦穆公、晋文公、楚怀王等都属于谥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他认为,“谥号”的定夺是以子(嗣皇帝)议父(先帝)、以臣议君;下议上就是不敬,故废除谥法。嬴政自称为始皇帝,后世则以数计,如二世、三世等。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制度,以后历代因袭,直至清朝灭亡。谥号,一般都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有褒的美谥,怜的平谥,贬的恶谥三种。属于表扬的美谥有文、武、明、睿、景、庄、宣、懿等。如谥号为“文”的帝王,表示具有“经天纬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像西汉孝文帝刘恒、三国时魏文帝曹丕,隋朝隋文帝杨坚等。谥号为“武”的帝王们大多都具备尚武精神,武勇之气超于常人,他们志在开疆拓土、平定天下,有的更是亲自披坚执锐,驰骋沙场。如汉武帝刘彻、光武帝刘秀、 魏武帝曹操、清太祖武皇帝努尔哈赤等。属于批评的谥号有:厉、幽、灵、炀等。如“厉”表示“暴慢无亲” “杀戮无辜”。如西周第十位君主姬胡在位期间施政暴虐,人们道路以目,使得国内各项矛盾激化,引发国人暴动,死后被谥为“厉王”。“幽”表示“壅遏不通”,也就是说颁发的制度不通畅,经常祸乱朝纲。如西周第十二任君主姬宫湦(shēng)在位期间贪婪腐败,不问政事,激起百姓怨愤,最终致使西周灭亡,死后被谥为“幽王”。东汉倒数第二个皇帝刘宏是位著名的昏庸荒淫的皇帝,他宠幸宦官,卖官鬻爵,秽乱宫廷,最后爆发黄巾起义,死后给他一个“灵”的谥号。“灵”的官方解释是“乱而不损曰灵”。即国家乱了,但是还没有伤害到根,而身为国君又不去治理。所以送他 “灵”字谥号也算给足了面子。在《周书·谥法》里,谥号“炀”是指“好内远礼,去礼远众,逆天虐民,好大殆政,薄情寡义,离德荒国”。也就是远离人民,不尊重礼法,好大喜功,薄情寡义,无德,治国不得力的意思。如隋炀帝杨广(谥号为“炀”的还有两位:南北朝时齐炀帝萧宝卷,南陈末代皇帝陈炀帝陈叔宝)。不过隋炀帝这个谥号是唐朝皇帝李渊给的,目的是证明李唐王朝的合法性。客观讲,称其为“炀”似有不太公允。其实,杨广还有两个完全不同的谥号。一是割据河北的窦建德在洛川称帝后,给杨广评定的谥号为“闵”,“闵”有同情的意思。一是留守在东都洛阳的王世充,扶持杨广另一个孙子杨侗为帝后,给杨广评定的谥号为“明”。很明显,“明”有几分溢美掩过之嫌。当然随着窦建德和王世充的相继失败,他们给杨广送的谥号只能是昙花一现。属于同情的有:怀、悼、哀、愍(同“闵”)、思、殇等。如能称为哀帝的标准有五:“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德之不建曰哀,遭难已甚曰哀,处死非义曰哀。”意思是:很早就夭折去世的谥号哀,道德没有树立起来就去世的谥号哀,过分遭受苦难而去世的谥号哀,并不是因为大义而被处死的谥号哀。如东周的姬去疾,为周贞定王长子,周贞定王死后即位,即位后三个月为弟姬叔袭杀,死后的谥号为哀王,即周哀王。又如:汉哀帝刘欣在位七年就死了,属于早孤短折。晋哀帝司马丕二十五岁就死了,也是属于早孤短折。唐哀帝李柷(chù)是唐朝最后一位皇帝,在位3年后被废,次年被鸩杀,终年17岁,属于早孤短折及处死非义。按照谥法,“愍”字有四种情况:“在国遭忧”“在国逢艰”“祸乱方作”“使民悲伤”。而西晋亡国之君司马邺(yè)正处于五胡乱华的大时代中,不幸地兼具了一、二、四三种情况,所以谥号为“愍”,即晋愍帝。除了天子以外,大臣也有谥号。臣下的谥号为朝廷所赐,称官谥。如萧何谥文终侯,诸葛亮谥忠武,岳飞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范仲淹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曾国藩文正,张之洞文襄,林则徐文忠,等等。贬谥比较有名的是秦桧,他的谥号“缪丑”,“缪(mìu)”本来当“错”讲,再加个“丑”字,很明显这是一个差评。不过,在秦桧刚死时,他并不是“缪丑”,而是褒谥为“忠献”,因为当时秦桧仍然还是宋高宗的红人,直到后来宋宁宗时,为了北伐的需要,才将秦桧的褒谥夺去,改为贬谥。相对官谥而言,还有一种私谥,即古代士大夫或有名望的学者、隐士死后由亲属、朋友或门人给予的谥号。如陶渊明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靖节”两字具有平淡、清高、有气节的意思。再如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死后,门人谥为“明诚夫子”,是说他的学问、德行从“自明诚”而来 (“自明诚”的说法源于《中庸》) 。当然,私谥不如官谥更有权威,更具吸引力。隋朝以前,人们称呼皇帝名号一般用谥号,因为这时期对殁世皇帝所评定的谥号不仅比较客观,而且从字数上看一般比较精炼,或一字、或两三字。但是到唐朝以后对殁世皇帝所定谥号的字数越来越多,简直成了褒义词堆砌。如唐太宗李世民的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谥号是“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长达18个字;明太祖朱元璋的谥号是“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共23个字。字数这么多,当然就无法当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场合用。所以自唐朝开始就改用庙号来称呼皇上。 皇帝的谥号从纵向看,它开始有些积极意义——促使帝王大臣少作恶多为国为民立功,但后来却演变成无聊、可笑,保护没落的封建制度。正如那句名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二、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它由新皇当朝时与宰相、史官商议决定。每个朝代都有太庙,也叫祖庙,这是帝王为了祭祀祖先而建立的。皇帝死后,都在太庙设有牌位,设牌位时都有庙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据历史记载,商朝有三位国君拥有庙号,他们是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即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西汉13位皇帝只有四位有庙号:西汉刘邦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刘恒为太宗、刘彻为世宗,刘询为中宗。连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景帝刘启都没有庙号,可见早期庙号有多么严格。东汉13位皇帝只有三位有正式庙号,他们是:刘秀为世祖、刘庄为显宗、刘炟(dá)为肃宗。另外东汉还有几位皇帝曾经有庙号:刘肇(zhào)为穆宗、刘祜(hù)为恭宗、刘保为敬宗、刘志为威宗,不过这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而到唐朝以后,除了某些亡国之君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所以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同时一般每位皇帝都有庙号,于是在称呼皇帝的名号时就全部改称了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宗”。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也略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清太祖努尔哈赤等。成祖、世祖、圣祖开创新时代,意思是在其父辈所打江山的基础上使地盘更大,政权更稳固,这样的人被定义为世祖、成祖或圣祖。如明成祖朱棣之所以称“成祖”,是因为朱棣在位期间完善了开国皇帝的丰功伟绩,并使明朝的力量和影响达到了顶峰,史称“永乐盛世”。清世祖福临(顺治)之所以称为世祖,是因为他是清朝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后的第一位皇帝。清圣祖玄烨(康熙)之所以称为圣祖,是因为清一代所有的问题十有八九都是玄烨做的——康熙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被后世学者尊为“千古一帝”。开国皇帝之后,一般第二位皇帝都称太宗。作为太宗皇帝一般都是不仅巩固先帝基业而且予以发扬光大的人物。如汉太宗刘恒、宋太宗赵光义、唐太宗李世民、明太宗朱棣(后改成祖)清太宗皇太极等。世宗、高宗、仁宗、宣宗、圣宗等皆乃明君贤主,如汉世宗刘彻、清世宗胤禛(zhēn,雍正)、清高宗弘历(乾隆)、宋仁宗赵祯(史家把仁宗在位期间称为“仁宗盛治”),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二位皇帝在位期间,史家称“仁宣之治”)。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如北宋真宗赵恒在位后期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道观,劳民伤财;南宋理宗赵昀(yún)崇尚道学,虚谈经筵性命,怠于政事;辽道宗耶律洪基笃信佛教,广印佛经和建筑寺塔,劳民伤财。德宗过于懦弱,如清朝爱新觉罗载湉(tián,光绪)。僖宗昏庸腐朽,热衷游乐。唐僖宗就是一位专事游戏的皇帝,僖(xī)的本义就是喜乐。熹(xī)宗的熹一般指皇帝早死,没能发出他的光辉,熹的本义是微弱晨光之意。如明熹宗朱由校(天启)23岁就死了,所以死后崇祯帝朱由检给他起了庙号熹宗。哀宗、思宗则应用于较为悲情的亡国之君。如金国亡国皇帝完颜守绪自缢后,金朝大臣上庙号为哀宗。明朝亡国之君朱由检(崇祯)煤山自缢后,南明政权上庙号为思宗(思,怀念的意思)。至于唐朝以后,个别没有庙号的亡国之君和短命皇帝,像唐朝亡国之君唐哀帝李柷、南宋最后一位皇帝赵昺(bǐng)、辽朝末代皇帝耶律延禧即天祚帝、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都没有庙号。元朝第7代皇帝孛(bó)儿只斤·阿速吉八在位仅1个月就死了,是元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他既无谥号,也无庙号,仅有年号“天顺”。三、年号所谓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年号蕴涵着帝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君臣朝野为之瞩目。年号是从汉武帝刘彻开始才有的,《资治通鉴·汉纪·武帝注》:“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始于此。” 汉武帝以前无年号之名目,史书以帝王的年次纪年,记时则与帝号合称。如周宣王元年、二年、三年,一直延至帝位更迭为止。嗣王即位或改朝换代新帝登极,则改用嗣王或新帝年次纪年。这种“帝号纪年”或“王位纪年”之法一直沿用至汉初。汉武帝开始用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元是开始的意思,“建元”,意思是开始了纪年。此后新皇登基,都需确定新年号,即改元,以示君威。 一个皇帝在位时,也可以进行多次改元。每遇军国大事、重大祥瑞、灾异,帝王常常改变年号。元朝以前的皇帝多数都改元两次以上,例如汉武帝在位44年,用过11个年号。其中,使用年号最多的皇帝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夫妇二人。李治自公元650年庚戌至683年癸未,在位共34年,先后使用了14个年号。其妻武则天则从公元684年甲申到704年甲辰共在位21年,先后使用17个年号。也有个别皇帝在即位时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号,例如五代时期后梁的“干化”年号、后晋的“天福”年号、后周的“显德”年号。到明代,除明英宗(年号正统)因被蒙古瓦剌部俘获,后被送回并复辟而重新登基,且改元天顺而一帝二号之外,都是一帝一号,因此明清以来也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永乐帝、康熙帝等(清朝唯太宗皇太极有两个年号:天聪、崇德)。这时年号反倒成了皇帝的代名词,却不甚知晓其庙号。自从有了年号后,在历史上发生重大事件,一般以年号为记。如“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由于政治清明,史称“贞观之治”;“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由于前期政治清明,史称“开元之治”。岳飞《满江红》词中有“靖康耻,犹未雪 ”,“靖康”则是宋钦宗的年号。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的标志之一。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中国分裂的时期。五代十国时,闽国、楚国使用后梁、后唐年号,吴越国使用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年号,另外朝鲜、琉球为中国藩属时,亦用中国帝王年号。还有台湾明郑王朝一直采用永历年号。也正是因此,许多地方割据势力、少数民族政权,以及人民起义也常常自立年号纪年。通观历代各朝所定年号,大多以二字命名,如汉建始、魏太和、晋永平、唐贞观、宋景德、明万历等。但亦有用三字、四字乃至六字者。三字年号始于王莽“始建国”。之后又有梁武帝“中大通”、“中大同”等。四字年号较三字为多,始于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唐武则天称帝后,曾用“天册万岁”、“万岁登封”,宋太宗曾用“太平兴国”,等等。此外,尚有六字年号,如西夏景宗“天授礼法延祚”、 惠宗“天赐礼盛国庆”。辛亥革命胜利后,改国号中华民国,遂采用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后袁世凯自称“中华帝国”皇帝,改元“洪宪”,但未几便被废止。1932年,清废帝溥仪充任伪“满洲国”执政,改元“大同”;二年后又更名“满洲帝国”,改元“康德”。但通常不为中国正统史书所承认,而以清末所用“宣统”为最后年号。新中国成立后,采用公元纪年,年号遂成为历史。 年号发源于中国,后传至邻国,日本、越南、朝鲜皆曾各自使用过自己的年号。由于日本至今仍实行君主制度,故成为世界上唯一使用年号纪年的国家。如“明治维新”的“明治”是睦仁天皇的年号。发动侵华战争的裕仁天皇的年号是“昭和”。现在日本德仁天皇的年号是“令和 ”,今年(2021年)是令和三年。最后补充一句,开头提到唐玄宗又称唐明皇,这是什么原因呢?唐玄宗李隆基的庙号为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时期,为避讳康熙帝的名字玄烨,故多称其为唐明皇,可见唐明皇是依其谥号而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谥号、庙号、年号这一中国古代国粹,伴随专制时代的结束而寿终正寝,飘然而去。然而它们必竟参与了华夏文明漫长历史长河的接力赛,所以我们要了解和学习中华古代文化,并从中吸取精神营养,掌握谥号、庙号和年号等相关知识还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