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在學習中國古代史以及觀看有關古裝劇和閱讀古代文章、小說時,經常遇到古代帝王的稱呼問題。對此我們發現,同一位帝王往往有不同的稱謂。如唐朝皇帝李隆基稱唐玄宗又稱唐明皇,清朝皇帝愛新覺羅·玄烨稱清聖祖又稱康熙帝,等等。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難道是皇帝太任性、太随便了嗎?當然不是!這主要是因為我國古代帝王的名号有谥号、廟号、年号的不同。作為擁有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禮法(禮制)是中國曆史上一種突出的文化現象。而谥号、廟号、年号等帝王的名号問題則是中國古代禮法(包括北韓、日本、越南等漢字文化圈)的一項重要方面。下面就來跟同學們說說這個話題。一、谥号谥(shì)号是指中國古代帝王、士大夫、大臣死後,朝廷依其生前事迹給予的帶有褒貶色彩的稱号。谥号帶有評判性,相當于蓋棺定論。帝王的谥号一般是在皇上去世後,在嗣位皇帝的參與下,經朝堂讨論得到的稱呼。末代皇帝的谥号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贈,或者由遺民政權上谥。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賜予。一般認為,谥号是從周朝開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等不是谥号,而是自稱。根據對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研究表明,遲至周昭王、周穆王前後,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經較多。春秋戰國各國廣泛施行谥法制度,如秦穆公、晉文公、楚懷王等都屬于谥号。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議定以“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稱号。同時他認為,“谥号”的定奪是以子(嗣皇帝)議父(先帝)、以臣議君;下議上就是不敬,故廢除谥法。嬴政自稱為始皇帝,後世則以數計,如二世、三世等。直到西漢建立之後又恢複了谥号制度,以後曆代因襲,直至清朝滅亡。谥号,一般都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性的評價。有褒的美谥,憐的平谥,貶的惡谥三種。屬于表揚的美谥有文、武、明、睿、景、莊、宣、懿等。如谥号為“文”的帝王,表示具有“經天緯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像西漢孝文帝劉恒、三國時魏文帝曹丕,隋朝隋文帝楊堅等。谥号為“武”的帝王們大多都具備尚武精神,武勇之氣超于常人,他們志在開疆拓土、平定天下,有的更是親自披堅執銳,馳騁沙場。如漢武帝劉徹、光武帝劉秀、 魏武帝曹操、清太祖武皇帝努爾哈赤等。屬于批評的谥号有:厲、幽、靈、炀等。如“厲”表示“暴慢無親” “殺戮無辜”。如西周第十位君主姬胡在位期間施政暴虐,人們道路以目,使得國内各項沖突激化,引發國人暴動,死後被谥為“厲王”。“幽”表示“壅遏不通”,也就是說頒發的制度不通暢,經常禍亂朝綱。如西周第十二任君主姬宮湦(shēng)在位期間貪婪腐敗,不問政事,激起百姓怨憤,最終緻使西周滅亡,死後被谥為“幽王”。東漢倒數第二個皇帝劉宏是位著名的昏庸荒淫的皇帝,他寵幸宦官,賣官鬻爵,穢亂宮廷,最後爆發黃巾起義,死後給他一個“靈”的谥号。“靈”的官方解釋是“亂而不損曰靈”。即國家亂了,但是還沒有傷害到根,而身為國君又不去治理。是以送他 “靈”字谥号也算給足了面子。在《周書·谥法》裡,谥号“炀”是指“好内遠禮,去禮遠衆,逆天虐民,好大殆政,薄情寡義,離德荒國”。也就是遠離人民,不尊重禮法,好大喜功,薄情寡義,無德,治國不得力的意思。如隋炀帝楊廣(谥号為“炀”的還有兩位:南北朝時齊炀帝蕭寶卷,南陳末代皇帝陳炀帝陳叔寶)。不過隋炀帝這個谥号是唐朝皇帝李淵給的,目的是證明李唐王朝的合法性。客觀講,稱其為“炀”似有不太公允。其實,楊廣還有兩個完全不同的谥号。一是割據河北的窦建德在洛川稱帝後,給楊廣評定的谥号為“闵”,“闵”有同情的意思。一是留守在東都洛陽的王世充,扶持楊廣另一個孫子楊侗為帝後,給楊廣評定的谥号為“明”。很明顯,“明”有幾分溢美掩過之嫌。當然随着窦建德和王世充的相繼失敗,他們給楊廣送的谥号隻能是昙花一現。屬于同情的有:懷、悼、哀、愍(同“闵”)、思、殇等。如能稱為哀帝的标準有五:“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德之不建曰哀,遭難已甚曰哀,處死非義曰哀。”意思是:很早就夭折去世的谥号哀,道德沒有樹立起來就去世的谥号哀,過分遭受苦難而去世的谥号哀,并不是因為大義而被處死的谥号哀。如東周的姬去疾,為周貞定王長子,周貞定王死後即位,即位後三個月為弟姬叔襲殺,死後的谥号為哀王,即周哀王。又如:漢哀帝劉欣在位七年就死了,屬于早孤短折。晉哀帝司馬丕二十五歲就死了,也是屬于早孤短折。唐哀帝李柷(chù)是唐朝最後一位皇帝,在位3年後被廢,次年被鸩殺,終年17歲,屬于早孤短折及處死非義。按照谥法,“愍”字有四種情況:“在國遭憂”“在國逢艱”“禍亂方作”“使民悲傷”。而西晉亡國之君司馬邺(yè)正處于五胡亂華的大時代中,不幸地兼具了一、二、四三種情況,是以谥号為“愍”,即晉愍帝。除了天子以外,大臣也有谥号。臣下的谥号為朝廷所賜,稱官谥。如蕭何谥文終侯,諸葛亮谥忠武,嶽飛追谥武穆(後又追谥忠武,封鄂王),範仲淹谥文正(世稱範文正公),曾國藩文正,張之洞文襄,林則徐文忠,等等。貶谥比較有名的是秦桧,他的谥号“缪醜”,“缪(mìu)”本來當“錯”講,再加個“醜”字,很明顯這是一個差評。不過,在秦桧剛死時,他并不是“缪醜”,而是褒谥為“忠獻”,因為當時秦桧仍然還是宋高宗的紅人,直到後來宋甯宗時,為了北伐的需要,才将秦桧的褒谥奪去,改為貶谥。相對官谥而言,還有一種私谥,即古代士大夫或有名望的學者、隐士死後由親屬、朋友或門人給予的谥号。如陶淵明去世以後,友人私谥為“靖節”,後世稱“陶靖節”。“靖節”兩字具有平淡、清高、有氣節的意思。再如北宋著名理學家張載死後,門人谥為“明誠夫子”,是說他的學問、德行從“自明誠”而來 (“自明誠”的說法源于《中庸》) 。當然,私谥不如官谥更有權威,更具吸引力。隋朝以前,人們稱呼皇帝名号一般用谥号,因為這時期對殁世皇帝所評定的谥号不僅比較客觀,而且從字數上看一般比較精煉,或一字、或兩三字。但是到唐朝以後對殁世皇帝所定谥号的字數越來越多,簡直成了褒義詞堆砌。如唐太宗李世民的谥号是“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的谥号是“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長達18個字;明太祖朱元璋的谥号是“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共23個字。字數這麼多,當然就無法當名字叫了,隻是在特定場合用。是以自唐朝開始就改用廟号來稱呼皇上。 皇帝的谥号從縱向看,它開始有些積極意義——促使帝王大臣少作惡多為國為民立功,但後來卻演變成無聊、可笑,保護沒落的封建制度。正如那句名言:“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二、廟号廟号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号。它由新皇當朝時與宰相、史官商議決定。每個朝代都有太廟,也叫祖廟,這是帝王為了祭祀祖先而建立的。皇帝死後,都在太廟設有牌位,設牌位時都有廟号。一般認為,廟号起源于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别追上廟号,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據曆史記載,商朝有三位國君擁有廟号,他們是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廟号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對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為給予蓋棺定論的評價,廟号制度即被廢止。秦朝連谥号制度也廢止了。漢朝以後承襲了廟号這一制度。漢朝對于追加廟号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是以都沒有廟号。兩漢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廟号者極少。西漢13位皇帝隻有四位有廟号:西漢劉邦為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後世多習用之)、劉恒為太宗、劉徹為世宗,劉詢為中宗。連開創文景之治的漢景帝劉啟都沒有廟号,可見早期廟号有多麼嚴格。東漢13位皇帝隻有三位有正式廟号,他們是:劉秀為世祖、劉莊為顯宗、劉炟(dá)為肅宗。另外東漢還有幾位皇帝曾經有廟号:劉肇(zhào)為穆宗、劉祜(hù)為恭宗、劉保為敬宗、劉志為威宗,不過這些廟号在孝獻帝時被取消。而到唐朝以後,除了某些亡國之君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廟号。是以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殁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谥号,如漢武帝、隋炀帝,而不稱廟号。唐朝以後,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長,同時一般每位皇帝都有廟号,于是在稱呼皇帝的名号時就全部改稱了廟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廟号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宗”。一般來說,廟号的選字并不參照谥法,但也略有褒貶之意。太祖、高祖開國立業,如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清太祖努爾哈赤等。成祖、世祖、聖祖開創新時代,意思是在其父輩所打江山的基礎上使地盤更大,政權更穩固,這樣的人被定義為世祖、成祖或聖祖。如明成祖朱棣之是以稱“成祖”,是因為朱棣在位期間完善了開國皇帝的豐功偉績,并使明朝的力量和影響達到了頂峰,史稱“永樂盛世”。清世祖福臨(順治)之是以稱為世祖,是因為他是清朝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後的第一位皇帝。清聖祖玄烨(康熙)之是以稱為聖祖,是因為清一代所有的問題十有八九都是玄烨做的——康熙帝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局面,被後世學者尊為“千古一帝”。開國皇帝之後,一般第二位皇帝都稱太宗。作為太宗皇帝一般都是不僅鞏固先帝基業而且予以發揚光大的人物。如漢太宗劉恒、宋太宗趙光義、唐太宗李世民、明太宗朱棣(後改成祖)清太宗皇太極等。世宗、高宗、仁宗、宣宗、聖宗等皆乃明君賢主,如漢世宗劉徹、清世宗胤禛(zhēn,雍正)、清高宗弘曆(乾隆)、宋仁宗趙祯(史家把仁宗在位期間稱為“仁宗盛治”),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二位皇帝在位期間,史家稱“仁宣之治”)。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虛。如北宋真宗趙恒在位後期沉溺于封禅之事,廣建道觀,勞民傷财;南宋理宗趙昀(yún)崇尚道學,虛談經筵性命,怠于政事;遼道宗耶律洪基笃信佛教,廣印佛經和建築寺塔,勞民傷财。德宗過于懦弱,如清朝愛新覺羅載湉(tián,光緒)。僖宗昏庸腐朽,熱衷遊樂。唐僖宗就是一位專事遊戲的皇帝,僖(xī)的本義就是喜樂。熹(xī)宗的熹一般指皇帝早死,沒能發出他的光輝,熹的本義是微弱晨光之意。如明熹宗朱由校(天啟)23歲就死了,是以死後崇祯帝朱由檢給他起了廟号熹宗。哀宗、思宗則應用于較為悲情的亡國之君。如金國亡國皇帝完顔守緒自缢後,金朝大臣上廟号為哀宗。明朝亡國之君朱由檢(崇祯)煤山自缢後,南明政權上廟号為思宗(思,懷念的意思)。至于唐朝以後,個别沒有廟号的亡國之君和短命皇帝,像唐朝亡國之君唐哀帝李柷、南宋最後一位皇帝趙昺(bǐng)、遼朝末代皇帝耶律延禧即天祚帝、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都沒有廟号。元朝第7代皇帝孛(bó)兒隻斤·阿速吉八在位僅1個月就死了,是元朝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他既無谥号,也無廟号,僅有年号“天順”。三、年号所謂年号,是中國曆代帝王用以紀年的名号。按慣例,新君即位大多會頒行新年号,稱為改元。年号蘊涵着帝王君臨天下、宣示正統的特殊意義,君臣朝野為之矚目。年号是從漢武帝劉徹開始才有的,《資治通鑒·漢紀·武帝注》:“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始于此。” 漢武帝以前無年号之名目,史書以帝王的年次紀年,記時則與帝号合稱。如周宣王元年、二年、三年,一直延至帝位更疊為止。嗣王即位或改朝換代新帝登極,則改用嗣王或新帝年次紀年。這種“帝号紀年”或“王位紀年”之法一直沿用至漢初。漢武帝開始用的第一個年号為“建元”,元是開始的意思,“建元”,意思是開始了紀年。此後新皇登基,都需确定新年号,即改元,以示君威。 一個皇帝在位時,也可以進行多次改元。每遇軍國大事、重大祥瑞、災異,帝王常常改變年号。元朝以前的皇帝多數都改元兩次以上,例如漢武帝在位44年,用過11個年号。其中,使用年号最多的皇帝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夫婦二人。李治自公元650年庚戌至683年癸未,在位共34年,先後使用了14個年号。其妻武則天則從公元684年甲申到704年甲辰共在位21年,先後使用17個年号。也有個别皇帝在即位時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号,例如五代時期後梁的“幹化”年号、後晉的“天福”年号、後周的“顯德”年号。到明代,除明英宗(年号正統)因被蒙古瓦剌部俘獲,後被送回并複辟而重新登基,且改元天順而一帝二号之外,都是一帝一号,是以明清以來也常用年号來稱呼皇帝,例如永樂帝、康熙帝等(清朝唯太宗皇太極有兩個年号:天聰、崇德)。這時年号反倒成了皇帝的代名詞,卻不甚知曉其廟号。自從有了年号後,在曆史上發生重大事件,一般以年号為記。如“貞觀”是唐太宗的年号,由于政治清明,史稱“貞觀之治”;“開元”是唐玄宗的年号,由于前期政治清明,史稱“開元之治”。嶽飛《滿江紅》詞中有“靖康恥,猶未雪 ”,“靖康”則是宋欽宗的年号。年号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标志。一個政權使用另一個政權的年号,被認為是藩屬、臣服的标志之一。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中國分裂的時期。五代十國時,閩國、楚國使用後梁、後唐年号,吳越國使用唐、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的年号,另外北韓、琉球為中國藩屬時,亦用中國帝王年号。還有台灣明鄭王朝一直采用永曆年号。也正是是以,許多地方割據勢力、少數民族政權,以及人民起義也常常自立年号紀年。通觀曆代各朝所定年号,大多以二字命名,如漢建始、魏太和、晉永平、唐貞觀、宋景德、明萬曆等。但亦有用三字、四字乃至六字者。三字年号始于王莽“始建國”。之後又有梁武帝“中大通”、“中大同”等。四字年号較三字為多,始于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唐武則天稱帝後,曾用“天冊萬歲”、“萬歲登封”,宋太宗曾用“太平興國”,等等。此外,尚有六字年号,如西夏景宗“天授禮法延祚”、 惠宗“天賜禮盛國慶”。辛亥革命勝利後,改國号中華民國,遂采用中華民國紀年,1912年為民國元年。後袁世凱自稱“中華帝國”皇帝,改元“洪憲”,但未幾便被廢止。1932年,清廢帝溥儀充任僞“滿洲國”執政,改元“大同”;二年後又更名“滿洲帝國”,改元“康德”。但通常不為中國正統史書所承認,而以清末所用“宣統”為最後年号。新中國成立後,采用公元紀年,年号遂成為曆史。 年号發源于中國,後傳至鄰國,日本、越南、北韓皆曾各自使用過自己的年号。由于日本至今仍實行君主制度,故成為世界上唯一使用年号紀年的國家。如“明治維新”的“明治”是睦仁天皇的年号。發動侵華戰争的裕仁天皇的年号是“昭和”。現在日本德仁天皇的年号是“令和 ”,今年(2021年)是令和三年。最後補充一句,開頭提到唐玄宗又稱唐明皇,這是什麼原因呢?唐玄宗李隆基的廟号為玄宗,又因其谥号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清朝時期,為避諱康熙帝的名字玄烨,故多稱其為唐明皇,可見唐明皇是依其谥号而來。“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谥号、廟号、年号這一中國古代國粹,伴随專制時代的結束而壽終正寝,飄然而去。然而它們必竟參與了華夏文明漫長曆史長河的接力賽,是以我們要了解和學習中華古代文化,并從中吸取精神營養,掌握谥号、廟号和年号等相關知識還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