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成長不可能一帆風順,不僅要堅持不懈地努力,還需很多人的幫助和扶持。古代詩壇也流傳了很多佳話,比如令狐楚對李商隐的支援,晏殊對歐陽修的提攜,歐陽修對蘇轼的幫助,等等,都讓讀者感佩不已。
再如唐代的韓愈雖然仕途艱辛,但是也讓他更能了解才子們求學的艱難,并熱心地幫助過李賀、賈島、張籍等人。北宋也有一位詩人非常敬仰一位恩師,還寫詩贊美其高尚人品。下面介紹陳師道的一首七律,展現出風骨秀異的高士形象,還入選了聯考試題。

和南豐先生出山之作
宋代:陳師道
側徑籃舁兩眼明,出山猶帶骨毛清。
白雲笑我還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鳥飛渾自在,羨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與世全無意,起為蒼生試一鳴。
陳師道是北宋文學家,江西詩派著名作家。雖然他終生未參加科考,蘇轼卻非常欣賞他的才華,并推薦他擔任徐州教授。他經常閉門吟詩,詩風拗峭驚警。南豐先生就是曾鞏,他自小聰慧勤奮,擔任過很多地方的知州,他的文學成就突出,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陳師道16歲時,曾經帶着自己的作品去拜谒曾鞏。當時曾鞏早已是聞名遐迩,他看過對方的詩文,頗感驚奇,因為眼前的這位作者還隻是一個半大孩子。從此他們結成了忘年之交,曾鞏離世後,陳師道還撰文悼念。
曾鞏雖然頗有才華,但由于輕于應舉時文,故屢試不第,直到38歲才進士及第。入仕後,他的宦途也是起伏跌宕,遭受過很多挫折。陳師道的這首詩就是贊美對方出山後的風采,描寫細膩傳神。
首聯濃墨重彩地刻畫出對方的脫俗形象,“側徑籃舁兩眼明,出山猶帶骨毛清。”狹窄崎岖的的山路上,曾鞏乘坐着竹轎,雙眼炯炯有神,骨骼清奇,頗有神仙之姿。側徑,形容山路狹窄;籃舁,這裡指竹制的轎子。
接下來描寫山路見聞,“白雲笑我還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山間漂浮的白雲,嘲笑出山乃多事之舉;奔流的溪水卻情誼深摯,一路伴随左右。作者采用拟人手法,白雲和流水都具有了豐富的情感,也令人仿佛身臨其境。
一個“笑”字,表達出世人的不屑和觀望态度。而這裡的“白雲”也是寓意深刻,暗指那些蠅營狗苟之輩。不過白雲漂浮不定,流水卻意志堅定,一直風雨無阻地奔向遠方,也象征着詩人對曾鞏的支援和愛戴。
曾鞏不畏旁觀者的譏笑,毅然決然地出山,隻想為百姓們多做一點事情,是以詩人非常贊賞其襟懷坦蕩,“不及鳥飛渾自在,羨他僧住便平生。”身在宦途,終不如山中飛鳥那般自在;隐居山林裡的僧人,可以悠然度過餘生,令人羨慕。
作者感慨不如飛鳥自由,也說明曾鞏非常向往隐居生活,但他又非常希望為社稷分憂,為百姓謀福祉,既然無法獨善其身,就隻能兼濟天下。
最後,詩人道出了曾鞏出山的目的,“未能與世全無意,起為蒼生試一鳴。”曾鞏向往離世高蹈、超凡脫俗,但他又不能不顧勞苦大衆,即使遭到非議,也願意承擔更多的責任,彰顯出其淡泊情懷和不屈精神。
作者深情地抒寫了對方的人生志趣與情懷,筆端飽含敬佩之情。曾鞏曾說,積其小者,必至于大;積其微者,必至于顯。同時他也這樣嚴格地要求自己,進而逐漸地成長為一代大儒。
陳師道的這首詩描寫細膩傳神,彰顯了一代文豪的不凡襟懷,又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敬佩之情。這首詩也入選了全國聯考試題,說明其文學表達技巧十分高超。
作者先刻畫出曾鞏的超凡脫俗,又賦予“白雲、流水”以人的情感,從側面烘托出先生的高貴品質,十分耐人尋味。最後的“試一鳴”三字,也傳達出先生不怕失敗,願意赴湯蹈火的寶貴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