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褪去外衣成新物,柿饼变化柿霜糖

1926年,鲁迅作《马上日记》,爆料了自己吃柿霜糖的情节:有朋友从河南来,送给鲁迅一包方糖,鲁迅打开一尝,“又凉又细腻,确是好东西”,迫不及待吃起来。许广平告诉他,这是河南名产,用柿霜制成,性凉,如果嘴上生些小疮之类,一搽便好。鲁迅于是用文字记下了他当时的遗憾:“可惜她说的时候,我已经吃了一大半了,连忙将所余收起,预备嘴上生疮的时候,好用这来搽。”从这短短几句话的描写中,能透露出柿霜糖的口味、生产地、原材料、功效,它既是食品,也有着药物的作用。

据《本草纲目》载:“柿霜乃柿精液,入肺病上焦,药尤佳。”《本草经疏》亦记载:“柿霜,其功长于清肃上焦火邪,兼能益脾开胃。” 柿霜含甘露醇、葡萄糖、果糖、蔗糖等成分,口感细腻、甘甜。临床常用于治疗肺热燥咳、咽干喉痛、口舌生疮、吐血、咯血、痔疮出血、消渴等。究表明,局部使用能有效治疗小儿创伤性口腔溃疡,对老年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具有明显疗效。柿霜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及柿霜治疗扁桃体、口腔粘膜溃疡的效果很好。

褪去外衣成新物,柿饼变化柿霜糖

图 1荥阳柿树

本次采访,我们邀请到了荥阳柿霜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东发。随着非遗传承人的讲述,我们对柿霜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褪去外衣成新物,柿饼变化柿霜糖

图 2柿霜糖

褪去外衣成新物,柿饼变化柿霜糖

图 3柿霜糖采访小组对李东发进行采访

据李东发老师介绍,荥阳种植柿子的历史较为悠久,大概有2300年。在荥阳,十之八九的人家都从事柿子种植的工作,且种植范围广,产量大。据资料统计记载,解放前后的柿子产量,按照现在的计算方法,在5000万公斤以上。

由于柿子是鲜果类,保存期较短,李东发老师认为如果不对柿子进行加工,柿子在短期内就会发生软化,不利于销售。当地人为了延长产品的货架期,增加销售收入,便把柿子加工成柿饼进行销售。但随着产量增大,单纯的进行柿饼销售仍然会受到制约。据李东发老师介绍,在过去,柿饼的销售不会超过长江流域,因为一旦经过长江流域,空气湿度与气温都相对增大,柿饼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外表的柿霜容易融化,保质期大大缩短。为了向不同地区进行销售,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当地的先民们在柿饼加工的基础上,对黑柿进行了再加工,使它更加干燥,称为炕饼。

褪去外衣成新物,柿饼变化柿霜糖

图 4炕饼

因为荥阳柿饼肉肥霜厚,在加工炕饼受热的过程中,柿饼外表的霜容易融化,融化后容易粘接成块,柿饼粘连在一起不利于销售。为了避免这种问题,一般会把柿饼表面的霜筛下来,称作筛霜。筛霜能够起到两个作用,一是将柿饼表面的霜筛下,避免加工炕饼时造成柿饼粘连;二是有利于柿饼进一步脱水、干燥,在加工炕饼的过程中减少能源的消耗,缩短加工时间。

褪去外衣成新物,柿饼变化柿霜糖

图 5柿霜

柿霜本身作为中药材可直接入药,有清肺、止咳化痰、治疗口腔溃疡、对糖尿病人也有辅助治疗作用。但柿霜不利于保存,可能存在发霉、生虫的问题,过去没有如今先进的冷藏设施,因此只能将柿霜暴晒干燥再放置阴凉的地方储存。因为储存条件较为苛刻,药材行对柿霜的采购仅保证能供应当年的销售,不会进行大量的收购。但剩余大量的柿霜如果不进行好的保存就会变质不能使用,因此当地做柿饼的师傅们摸索探讨,寻找能够延长柿霜保质期的办法,最终形成了柿霜糖的制作技艺。

据李东发老师介绍,今年他们开展了一个非遗扶贫项目,在贫困村建立柿工厂,带动当地农民学习加工工艺,形成家庭作坊式的加工,提高产品质量,通过加工柿饼,做柿霜糖等一系列产品的深加工,来带动贫困村农民扩大柿树种植,为富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岗位。柿饼加工如果完全采用工厂化生产,成本较高,而农村劳动力较多,利用这些自然劳动力进行柿饼生产,能够促进农村就业,也会降低柿饼加工的生产成本,为乡村振兴和贫困村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褪去外衣成新物,柿饼变化柿霜糖

图 6在农村开展“促进农民增收”大会

褪去外衣成新物,柿饼变化柿霜糖

图 7农村劳动力从事柿子加工工作

文字作者:尚启月

图片作者:李东发老师、荥阳柿霜糖采访小组、网络提供

实践团队:洛阳师范学院“发掘黄河文明,实现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