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逆境,我们必须沉着应对,生活没有一帆风顺,道路也没有一路平坦,所以我们必须鼓起勇敢坚强面对。
在事业处于低潮或逆境时,我们必须运用"屈"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该屈时不屈而神,必然会遭到沉重打击,甚至连生命都会丢掉,还有什么资本去星火燎原呢?
勾践曾卧薪尝胆,韩信曾受胯下之辱,司马迁也曾受宫刑之耻…
纵观历史,有多少像勾践,韩仨,司马迁一样的人物,为了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是在必要的时侯寓伸于屈,而保存了自己的实力,待时机一到,东山再起。
总之,历史已经证明,善于使用屈伸之术,该屈则屈,该伸则伸,是成强者的一个重要因素。毕竟生活没有一帆风顺。
人们常常把忍让与失败,放弃,躲避等词放在一起,似乎忍让总带有些贬义和消极的色彩。其实忍让是变通者的法宝。
忍让包含了很多层意义,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当下生话的中止,是和聚能量的过程,是停止中具有快速成长的可能。
忍让并不是退而不前,相反,忍让是为了在积蓄足够的力量,以便以后更好地进攻。
曹操不乏英雄气概,但他也有让步的时候。迎汉献帝定都许昌后,并不是万事大吉,他当时还不能"挟天子以令诸候",相反,曹操一时成为众矢之的。而曹操这时的力量也不强,与袁绍等人相比,仍处于弱势。因此,曹操采取后发制人的方法,将袁绍打败。
曹操得势后,袁绍摆出盟主的架势,以许昌低湿,洛阳残破为由,要求曹操将汉献帝迁到鄄城,因鄄城离袁绍所据的翼州比较近,便于控制汉献帝,可是曹操在重大问题上不让步,断然拒绝了袁绍这一要求,还以汉献帝的名义写信责备袁绍说:"你地大兵多,专门培养自己的势力,没看见你出师勤王,只看见你同别人互相改伐。"袁绍无奈,只得上书剖白一番。
曹操见袁绍不敢公开抗拒朝廷,便又以汉献帝的名义任命袁绍为太尉,封邺侯,太尉虽是"三公"之一,但位在将军曹操之下。
袁绍见自己的地位反而不如曹操,十分不满,拒绝接受任命。
曹操知道自己这时的实力不如袁绍,不愿意在这个时侯跟袁绍闹翻,决定暂时让步,便把大将军的头衔让给袁绍。自己任司空,代理车骑将军,以缓和同袁绍的矛盾。由于袁绍不在许昌,曹操仍然独览朝政。
与此同时,曹操安排和提升了一些官员,来提升自己的实力,牢牢的控制军队。
曹操表现得很谦恭。于是杨奉荐举曹操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曹操连上《上书让封》《上书让弗宁侯》《谢袭弗亭侯表》,表明他”有功不居"。曹操深知自己还是弱者,因此对袁绍的要求尽量满足,对朝延的封赠表现出"力所不及"的谦恭。等到羽毛丰满后,官渡一战,曹操彻底打败了袁绍。
在曹操弱小时,他先退先让,以求打破疆局,为自已积蓄力量,静待时机。他还很善于把握进退的火侯,恰当抉择进退的时机,把自己提高到一个更高层次,坚强出击。
因此,面对现实的残酷打击,平凡的我们更应该坚强面对,自己处于弱势时,必须当忍则忍,该退则退,保存实力,不勉强,不生硬,坚强面对。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强者了。才能过上我们想要的幸福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