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面對現實的殘酷打擊,我們必須堅強應對

面對逆境,我們必須沉着應對,生活沒有一帆風順,道路也沒有一路平坦,是以我們必須鼓起勇敢堅強面對。

在事業處于低潮或逆境時,我們必須運用"屈"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該屈時不屈而神,必然會遭到沉重打擊,甚至連生命都會丢掉,還有什麼資本去星火燎原呢?

勾踐曾卧薪嘗膽,韓信曾受胯下之辱,司馬遷也曾受宮刑之恥…

縱觀曆史,有多少像勾踐,韓仨,司馬遷一樣的人物,為了成就自己的事業,實作自己的理想,不是在必要的時侯寓伸于屈,而儲存了自己的實力,待時機一到,東山再起。

總之,曆史已經證明,善于使用屈伸之術,該屈則屈,該伸則伸,是成強者的一個重要因素。畢竟生活沒有一帆風順。

人們常常把忍讓與失敗,放棄,躲避等詞放在一起,似乎忍讓總帶有些貶義和消極的色彩。其實忍讓是變通者的法寶。

忍讓包含了很多層意義,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當下生話的中止,是和聚能量的過程,是停止中具有快速成長的可能。

忍讓并不是退而不前,相反,忍讓是為了在積蓄足夠的力量,以便以後更好地進攻。

曹操不乏英雄氣概,但他也有讓步的時候。迎漢獻帝定都許昌後,并不是萬事大吉,他當時還不能"挾天子以令諸候",相反,曹操一時成為衆矢之的。而曹操這時的力量也不強,與袁紹等人相比,仍處于弱勢。是以,曹操采取後發制人的方法,将袁紹打敗。

曹操得勢後,袁紹擺出盟主的架勢,以許昌低濕,洛陽殘破為由,要求曹操将漢獻帝遷到鄄城,因鄄城離袁紹所據的翼州比較近,便于控制漢獻帝,可是曹操在重大問題上不讓步,斷然拒絕了袁紹這一要求,還以漢獻帝的名義寫信責備袁紹說:"你地大兵多,專門培養自己的勢力,沒看見你出師勤王,隻看見你同别人互相改伐。"袁紹無奈,隻得上書剖白一番。

曹操見袁紹不敢公開抗拒朝廷,便又以漢獻帝的名義任命袁紹為太尉,封邺侯,太尉雖是"三公"之一,但位在将軍曹操之下。

袁紹見自己的地位反而不如曹操,十分不滿,拒絕接受任命。

曹操知道自己這時的實力不如袁紹,不願意在這個時侯跟袁紹鬧翻,決定暫時讓步,便把大将軍的頭銜讓給袁紹。自己任司空,代理車騎将軍,以緩和同袁紹的沖突。由于袁紹不在許昌,曹操仍然獨覽朝政。

與此同時,曹操安排和提升了一些官員,來提升自己的實力,牢牢的控制軍隊。

曹操表現得很謙恭。于是楊奉薦舉曹操為鎮東将軍,襲父爵費亭侯。曹操連上《上書讓封》《上書讓弗甯侯》《謝襲弗亭侯表》,表明他”有功不居"。曹操深知自己還是弱者,是以對袁紹的要求盡量滿足,對朝延的封贈表現出"力所不及"的謙恭。等到羽毛豐滿後,官渡一戰,曹操徹底打敗了袁紹。

在曹操弱小時,他先退先讓,以求打破疆局,為自已積蓄力量,靜待時機。他還很善于把握進退的火侯,恰當抉擇進退的時機,把自己提高到一個更高層次,堅強出擊。

是以,面對現實的殘酷打擊,平凡的我們更應該堅強面對,自己處于弱勢時,必須當忍則忍,該退則退,儲存實力,不勉強,不生硬,堅強面對。這樣我們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強者了。才能過上我們想要的幸福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