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并开始了一统天下的征伐,先后灭西辽(1218)、花刺子模(1221)、西夏(1227)、金朝、南宋(1278)、大理等政权,在《射雕英雄传》里和郭靖是好朋友的木华黎、拖雷、哲别等人纷纷上场,领将帅兵,建立功勋。
1211年,蒙金“会河川大战”(第十屯北)是一场关键性战役,二者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怀安境内也成了蒙古军的后花园,想来即来,想走即走,受战火之破坏与洗劫,人员流失,田地荒芜,原本有些生气的地方也成了蒙古人纵马驰骋的牧场,1214年怀安县令自请去山西招募兵士抗金,逃亡了,说明金的统治在当时基本没有了。1234年,蒙灭金朝,怀安彻底归为蒙古国。
名相耶律楚材和木华黎努力兴科祟儒、整顿吏治,实为汉法推行之祖。木华黎为了便于管理汉地,也于汉族四大世侯合作,逐渐巩固了对河北、山西等地的治理。
元宪宗二年(1252年)蒙哥即位后推行中央集权化,在汉地、中亚与伊朗等直辖地设置行中书省,分遣拖雷系诸王分守各地,以其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大总督以管理汉地 。忽必烈统治汉地期间任用了大批汉族幕僚和儒士,巩固了华北地区。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称帝,建国号大元。直到1294年忽必烈驾崩,元朝一直在用兵作战,只会抢掠的蒙古人在连年征战的情况下,很难沉下来治理国家,吏治腐败、专注搜刮、横征暴敛是当时社会治理的一个基本情况。怀安元初属宣德府(治宣化),后改属上都路(今内蒙正蓝旗五一牧场境内),1260年县境西又改属兴和路。不用说,怀安境内肯定没好日子过。但是相对以前来说,木华黎、忽必烈的作为,还是给汉地留下些发展的种子。
金史记载:“国初,用兵征讨......皆立屯田,以资军饷,”“由是而天下无不可屯之兵,无不可耕之地”,所以元初渐渐改了以前的野蛮统治,开始半农半兵的“屯田”军事化管理。今洋河、洪塘河两岸流域的田地,大部分都是元代屯田处所。境内还有专门栽种果树的地方,即现在左卫镇西南上、中、下果园,为元代“官园”旧地。那么头百户、二百户等地的地名,也是元朝屯田时所起。
柴沟堡设元人村落“柴沟营”,驻扎蒙古宿卫军百户,后又在乡里推行“社疃”组织,类似于村集体,军政并行,蒙汉分治。今怀安老话“打疃(tuan)疃”,意思是一伙人聚集,找几个伙伴玩耍,从元流传至今。
《怀安县志》记载:“古代蒙人,年年来此售马,故称马市口。”这是马市口村的由来,当然马市口自有匈奴有时便“日售马千匹左右,时续一月有余,”可见马市之繁华,据传,成吉思汗也来此卖马,来咱怀安开拓了眼界。
明史:“元惠民有局,养济有院,重囚有粮,皆仁政也! ”元代不仅留下的都是野蛮和血泪,其在怀安也做了好事,在柴沟堡设悲田院一所,为孤老无依贫困者立,现在叫养老院,那会还不收费,的确是善政。
“书院之设,莫盛于元”,忽必烈以“养士育才”。当时怀安、宣平(1321年治所由宣平堡移至四屯与六屯间的辛南庄)两县治所各设有县儒学一所,乡里置有社学,为怀安有记载以来开教育之先河。
元与辽金不同,兴道教。在柴沟堡北建道教真武庙(胜利学校),明末又设佛教寺院静禅寺(唐天宁寺旧址),
综观元朝,先来遭殃,中间安定,大元威比四海,明史有载:““天生元朝太祖皇帝起于漠北,凡达达、回回诸番君长尽平定之。太祖之孙以仁德著称,为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夷八蛮海外番国归于一统。百年之间,其恩德孰不思慕,号令孰不畏惧。是时,四方无虞,民康物阜。”连明朝都羡慕其统治的疆域及威信,可见当时全盛时期统治和武力绝对有可取之道。
后期因继承权、贪污、权臣、不任用汉人制度等问题促使其草原民族统治的劣根性越发体现,最后为大明推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