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懷安之地(古代篇六.大元時代)

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國。從此,蒙古草原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并開始了一統天下的征伐,先後滅西遼(1218)、花刺子模(1221)、西夏(1227)、金朝、南宋(1278)、大理等政權,在《射雕英雄傳》裡和郭靖是好朋友的木華黎、拖雷、哲别等人紛紛上場,領将帥兵,建立功勳。

1211年,蒙金“會河川大戰”(第十屯北)是一場關鍵性戰役,二者力量對比發生了很大變化,懷安境内也成了蒙古軍的後花園,想來即來,想走即走,受戰火之破壞與洗劫,人員流失,田地荒蕪,原本有些生氣的地方也成了蒙古人縱馬馳騁的牧場,1214年懷安縣令自請去山西招募兵士抗金,逃亡了,說明金的統治在當時基本沒有了。1234年,蒙滅金朝,懷安徹底歸為蒙古國。

名相耶律楚材和木華黎努力興科祟儒、整頓吏治,實為漢法推行之祖。木華黎為了便于管理漢地,也于漢族四大世侯合作,逐漸鞏固了對河北、山西等地的治理。

元憲宗二年(1252年)蒙哥即位後推行中央集權化,在漢地、中亞與伊朗等直轄地設定行中書省,分遣拖雷系諸王分守各地,以其弟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大總督以管理漢地 。忽必烈統治漢地期間任用了大批漢族幕僚和儒士,鞏固了華北地區。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稱帝,建國号大元。直到1294年忽必烈駕崩,元朝一直在用兵作戰,隻會搶掠的蒙古人在連年征戰的情況下,很難沉下來治理國家,吏治腐敗、專注搜刮、橫征暴斂是當時社會治理的一個基本情況。懷安元初屬宣德府(治宣化),後改屬上都路(今内蒙正藍旗五一牧場境内),1260年縣境西又改屬興和路。不用說,懷安境内肯定沒好日子過。但是相對以前來說,木華黎、忽必烈的作為,還是給漢地留下些發展的種子。

金史記載:“國初,用兵征讨......皆立屯田,以資軍饷,”“由是而天下無不可屯之兵,無不可耕之地”,是以元初漸漸改了以前的野蠻統治,開始半農半兵的“屯田”軍事化管理。今洋河、洪塘河兩岸流域的田地,大部分都是元代屯田處所。境内還有專門栽種果樹的地方,即現在左衛鎮西南上、中、下果園,為元代“官園”舊地。那麼頭百戶、二百戶等地的地名,也是元朝屯田時所起。

柴溝堡設元人村落“柴溝營”,駐紮蒙古宿衛軍百戶,後又在鄉裡推行“社疃”組織,類似于村集體,軍政并行,蒙漢分治。今懷安老話“打疃(tuan)疃”,意思是一夥人聚集,找幾個夥伴玩耍,從元流傳至今。

《懷安縣志》記載:“古代蒙人,年年來此售馬,故稱馬市口。”這是馬市口村的由來,當然馬市口自有匈奴有時便“日售馬千匹左右,時續一月有餘,”可見馬市之繁華,據傳,成吉思汗也來此賣馬,來咱懷安開拓了眼界。

明史:“元惠民有局,養濟有院,重囚有糧,皆仁政也! ”元代不僅留下的都是野蠻和血淚,其在懷安也做了好事,在柴溝堡設悲田院一所,為孤老無依貧困者立,現在叫養老院,那會還不收費,的确是善政。

“書院之設,莫盛于元”,忽必烈以“養士育才”。當時懷安、宣平(1321年治所由宣平堡移至四屯與六屯間的辛南莊)兩縣治所各設有縣儒學一所,鄉裡置有社學,為懷安有記載以來開教育之先河。

元與遼金不同,興道教。在柴溝堡北建道教真武廟(勝利學校),明末又設佛教寺院靜禅寺(唐天甯寺舊址),

綜觀元朝,先來遭殃,中間安定,大元威比四海,明史有載:““天生元朝太祖皇帝起于漠北,凡達達、回回諸番君長盡平定之。太祖之孫以仁德著稱,為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夷八蠻海外番國歸于一統。百年之間,其恩德孰不思慕,号令孰不畏懼。是時,四方無虞,民康物阜。”連明朝都羨慕其統治的疆域及威信,可見當時全盛時期統治和武力絕對有可取之道。

後期因繼承權、A錢、權臣、不任用漢人制度等問題促使其草原民族統治的劣根性越發展現,最後為大明推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