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读书的境界
“境界”原意就指疆界,《诗经•大雅•江汉》有“于疆于理”。郑玄笺:“正其境界,修分其理。”后又当“境地”讲,耶律楚材诗云:“吾爱北天真境界,乾坤一色雪花霏。”到如今“境界”已变成了“造诣、意境”了。随之而来许多名士就总结出诸多读书与做人的“三个境界”。作为一名教师,笔者在此采撷数朵与读书有关的浪花,与同行共赏。
(一)王国维的“三个境界”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个境界”——
第一个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词句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登上高楼眺望萧瑟的秋景,西风惨烈,绿树凋零,黄叶飘落,“我”独自倚楼,望尽了天涯路。王国维将此句化用为:做读书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著的追求,登高望远,勘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简言之,要志存高远。
第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中的词句,意思是,为思念他而消瘦是值得的,尽管衣服显得宽大也始终不后悔;表现作者为爱艰辛地付出的无悔。王国维别出心裁,以此两句来比喻为求大事业、大学问,必须要经过一番艰辛努力,废寝忘食,孜孜不倦,以至人瘦带宽也不悔。
第三个境界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是引用于南宋辛弃疾《青玉案》,意思是寻觅心里的理想佳人,虽然千百度地寻寻觅觅,可怎么也找不到,然而最后在蓦然的一次回首的时候。却发现佳人就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认为成大事、做学问,就像寻觅佳人一样,要不断地求索,执著地追寻,最终才能豁然贯通。这是第三境界,也即最高境界。
仔细体会一下这三种境界的区别。刚开始读书的时候,有很高的热情,对内容情节都期望很大,却还没有很深刻的体会;接下来,虽然投入很多精力,付出很多艰辛,却不一定马上看到成果,有一些迷茫,但是坚持不懈;最后,猛然间,如同醍醐灌顶一般,恍然大悟,一下子就明白了,书中那些看似深奥其实并不是很复杂的道理,就在自己身边,可是以前竟然没有发现。
(二)徐宗文的“三个境界”
徐宗文总结读书的三个境界是:“为知、为己、为人”。
第一个境界:为知,指读书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见识和智慧;
第二个境界: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
第三个境界:为人,指读书要为黎民百姓,周恩来少年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一副对联也很好地表达了“为人”的思想: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三)充满禅机的“三个境界”
用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读书的境界,禅的说法总是很玄,话语简单,寓意却深刻,而且需要我们仔细地去解读:
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虽然这些话的意思很浅显,但是完全理解其意思可能就不那么容易了。
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在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个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同样的道理,我们看一本书,一开始觉得一本书是薄的,没多少内容;但是在读的过程中想到了很多问题,读出了书中隐含的大量知识,书一下子变厚了;等到把这些问题全部解决,书中很多内容都成为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书就又变薄了,用很少的言语就可以精确概括。书还是那本书,人却不一样了。
关于读书三个境界的一些说法还有很多,如有一个叫王世发的人用三句古诗来描述这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叫做:“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即:读书要静下来,要耐住寂寞,不怕孤独。第二种境界叫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即: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读得进去,这样,就会沉醉其中,废寝忘食。第三种境界叫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即:如同高山,读到一定程度,就会对事物认识更透,心胸会更豁达、宽阔。
“三”可谓国人钟爱的数字。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外形来看,三横分别代表着三才——“天、地、人”。著名儒学研究专家庞朴先生认为“三分法”是中国思想文化的特色,是中国思维方法的精髓。这种“一分为三”的智慧在中国是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儒家的中庸之道正是这一思想智慧的集中体现。这样说来,有如此之多的“三个境界”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之,读书无止境,但读书有境界。境界虽有高低之分,但“境界”的初始值决不是零。我们说起某人在治学或为人处世方面很好时,往往说“有些境界”。可见,“境界”不是一触即成的,也不是涉世之初就能达到的,而必须经过前期的积累,人生的磨砺,才能达到一般人所没有的造诣。境界是一座梯子,但不是梯子的下段;境界是一座山峰,而不是山脚。境界是梯子上半截的几级踏档,是山腰之上即将登顶的一段陡坡。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庄子追求的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读书境界。说到底,读书的境界就是:要我们通过读书汲取知识的同时,使人得以怡情养性,净化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