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談讀書的境界
“境界”原意就指疆界,《詩經•大雅•江漢》有“于疆于理”。鄭玄箋:“正其境界,修分其理。”後又當“境地”講,耶律楚材詩雲:“吾愛北天真境界,乾坤一色雪花霏。”到如今“境界”已變成了“造詣、意境”了。随之而來許多名士就總結出諸多讀書與做人的“三個境界”。作為一名教師,筆者在此采撷數朵與讀書有關的浪花,與同行共賞。
(一)王國維的“三個境界”
清代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的“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個境界”——
第一個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這詞句出自晏殊的《蝶戀花》,原意是說,“我”登上高樓眺望蕭瑟的秋景,西風慘烈,綠樹凋零,黃葉飄落,“我”獨自倚樓,望盡了天涯路。王國維将此句化用為:做讀書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勘察路徑,明确目标與方向。簡言之,要志存高遠。
第二個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戀花》中的詞句,意思是,為思念他而消瘦是值得的,盡管衣服顯得寬大也始終不後悔;表現作者為愛艱辛地付出的無悔。王國維别出心裁,以此兩句來比喻為求大事業、大學問,必須要經過一番艱辛努力,廢寝忘食,孜孜不倦,以至人瘦帶寬也不悔。
第三個境界是“衆裡尋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句是引用于南宋辛棄疾《青玉案》,意思是尋覓心裡的理想佳人,雖然千百度地尋尋覓覓,可怎麼也找不到,然而最後在蓦然的一次回首的時候。卻發現佳人就在燈火闌珊處。王國維認為成大事、做學問,就像尋覓佳人一樣,要不斷地求索,執著地追尋,最終才能豁然貫通。這是第三境界,也即最高境界。
仔細體會一下這三種境界的差別。剛開始讀書的時候,有很高的熱情,對内容情節都期望很大,卻還沒有很深刻的體會;接下來,雖然投入很多精力,付出很多艱辛,卻不一定馬上看到成果,有一些迷茫,但是堅持不懈;最後,猛然間,如同醍醐灌頂一般,恍然大悟,一下子就明白了,書中那些看似深奧其實并不是很複雜的道理,就在自己身邊,可是以前竟然沒有發現。
(二)徐宗文的“三個境界”
徐宗文總結讀書的三個境界是:“為知、為己、為人”。
第一個境界:為知,指讀書是為了積累知識,增長學問、見識和智慧;
第二個境界:為己,就是古人所說的修身、正己,培養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
第三個境界:為人,指讀書要為黎民百姓,周恩來少年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有一副對聯也很好地表達了“為人”的思想: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三)充滿禅機的“三個境界”
用充滿禅機的語言來說明讀書的境界,禅的說法總是很玄,話語簡單,寓意卻深刻,而且需要我們仔細地去解讀:
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雖然這些話的意思很淺顯,但是完全了解其意思可能就不那麼容易了。
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說一個人的人生之初純潔無瑕,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人家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在這個時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歎息,借古諷今,指桑罵槐。山自然不再是單純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單純的水。一個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這一個階段,那就苦了這條性命了。人就會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強好勝,與人比較,怎麼做人,如何處世,絞盡腦汁,機關算盡,永無滿足的一天。因為這個世界原本就是一個圓的,人外還有人,天外還有天,循環往複,綠水長流。許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終點。但是有一些人通過自己的修煉,終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茅塞頓開,回歸自然。人這個時候便會專心緻志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與旁人有任何計較。任你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朗月。面對蕪雜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這個時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
同樣的道理,我們看一本書,一開始覺得一本書是薄的,沒多少内容;但是在讀的過程中想到了很多問題,讀出了書中隐含的大量知識,書一下子變厚了;等到把這些問題全部解決,書中很多内容都成為自己頭腦中的知識,書就又變薄了,用很少的言語就可以精确概括。書還是那本書,人卻不一樣了。
關于讀書三個境界的一些說法還有很多,如有一個叫王世發的人用三句古詩來描述這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叫做:“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即:讀書要靜下來,要耐住寂寞,不怕孤獨。第二種境界叫做“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即:讀書不僅要坐下來,還要讀得進去,這樣,就會沉醉其中,廢寝忘食。第三種境界叫做:“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即:如同高山,讀到一定程度,就會對事物認識更透,心胸會更豁達、寬闊。
“三”可謂國人鐘愛的數字。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從外形來看,三橫分别代表着三才——“天、地、人”。著名儒學研究專家龐樸先生認為“三分法”是中國思想文化的特色,是中國思維方法的精髓。這種“一分為三”的智慧在中國是長久以來一直存在的,儒家的中庸之道正是這一思想智慧的集中展現。這樣說來,有如此之多的“三個境界”也就不足為奇了。
總之,讀書無止境,但讀書有境界。境界雖有高低之分,但“境界”的初始值決不是零。我們說起某人在治學或為人處世方面很好時,往往說“有些境界”。可見,“境界”不是一觸即成的,也不是涉世之初就能達到的,而必須經過前期的積累,人生的磨砺,才能達到一般人所沒有的造詣。境界是一座梯子,但不是梯子的下段;境界是一座山峰,而不是山腳。境界是梯子上半截的幾級踏檔,是山腰之上即将登頂的一段陡坡。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莊子追求的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讀書境界。說到底,讀書的境界就是:要我們通過讀書汲取知識的同時,使人得以怡情養性,淨化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