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蔡琰(杞县),披头光脚叩头请罪,感动曹操,救夫于危难奇女子家庭生活中的礼仪教育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表现

作者:小周周有话说

蔡琰,东汉末年女诗人、书法家,字文姬,又字昭姬。生卒年不详。东汉陈留郡圉县(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之女,为人博学多才、颇通音律、书法。《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记载:“(蔡文姬)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 兴平二年(195 年)匈奴入侵汉土,蔡琰“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北方生活了十二年之久,并育有两子,后曹操统一北方,用金璧将她赎回,并嫁与董祀。

蔡琰在历史上可以说是杰出女性的代表,她在文学、音乐、书法等方面颇有造诣,但由于战乱,其作品并没有得到完好的保存。原《隋书·经籍志》里有《蔡文姬集》一卷,今已失传,流传下来的只有《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却仍能看出其才华斐然。历史上对蔡琰的记载并不多,却在只言片语中透露着她所受的礼仪教育和其礼仪表现,尤其是父亲蔡邕的教育,可以说将蔡琰从一个礼教的接受者变成了礼教的质疑者。前卫的家庭礼仪教育自然影响到其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表现,于是构成了蔡琰坎坷却不羁的人生经历。

蔡琰(杞县),披头光脚叩头请罪,感动曹操,救夫于危难奇女子家庭生活中的礼仪教育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表现

<h1 class="pgc-h-arrow-right">家庭生活中的礼仪教育</h1>

蔡琰作为著名才女,有良好的家学渊源,受到了优越的家庭教育,父亲蔡邕为了教导女儿,还专门作《女训》一篇,以女子梳妆为喻,强调了既要“修面”也要“修心”,要注重外表仪容与内心和谐的统一,二者若是相比,那么“修心”重于“修面”。“夫面之不饰,愚者谓之丑;心之不修,贤者谓之恶。愚者谓之丑犹可,贤者谓之恶,将何容焉?”

当女子在照镜子梳妆打扮的时候,要考虑内心是否圣洁、平和,是否干净、有条理,是否端正、整齐,做到“心之洁”、“心之正”、“心之整”,只有内外兼修,真正将礼仪内化,才是真正的“有礼之人”。蔡琰在蔡邕的此种教育思想下,尤其注重内心精神世界的塑造,将礼变成一种修养和品质。

实际上,对于蔡琰来说,学习的主要内容仍然受《列女传》《女诫》的影响,围绕着“三从四德”,东汉末年兵荒马乱,很多史书都已丢失,蔡邕留下的四千多卷书也不幸遗失,曹操深知蔡琰博闻强记,让她默写所能记住的四百多篇,还准备派十名官吏协助她,但蔡琰认为男女有别,依礼来说,此举不妥,说明男女之防在她心目中是十分重要的。可见,即使优秀如文姬,也逃脱不了礼教的影响,因此贞节和男女有别仍然是其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除了品德教育之外,蔡琰的家庭礼仪教育还包括文学、书法、音乐教育等方面,之所以说这些是礼仪教育的一部分,是因为普遍意义上讲,女子的礼仪教育体现在生活和学习的每一个方面,要想探索她的礼仪教育,就要全方位地看待她所接受的教育是否符合传统礼教的要求,或者和礼教有哪些不同。蔡琰虽然学习“三从四德”,但她并不是被困于家庭的妇女,而是独立的才女,文姬默写诗书的事情不仅能看出她的聪颖智慧,更能反映出蔡邕对其宽容、全面的教育。为何文姬能默出父亲留下的四百余篇文,当然是蔡邕允许她广泛阅读所致,若只读《列女传》《女诫》等,必然不会背诵如此之多的文章作品,就是说,蔡邕并没有限制女儿的阅读范围,恰恰是让其广泛涉猎多类书籍。

此外,蔡琰还是著名女书法家,传自其父。蔡邕就是大书法家,创造了八分字体,韩愈道:“中郎(蔡邕)有女能传业。”传说在默写古籍时,文姬表示用真书或者草书都可。《后汉书》李贤注引刘昭《幼童传》中记载“邕夜鼓琴,弦绝。琰曰:第二弦。邕曰:偶得之耳。故断一弦问之,琰曰:第四弦。并不差谬。”

《三字经》里说“蔡文姬,能辨琴”就是此典故。蔡邕发现了蔡琰的音乐天赋,并大力培养,后来文姬创作了流传后世的《胡笳十八拍》,将胡汉音乐完美地融合。无论是诗文教育、书法教育还是音乐教育都可以看出蔡琰所受的教育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可以推测,在那个倡导女子要被锁入深闺的时代,蔡琰所受到的礼仪教育应该是相对宽泛的,不仅在家庭为人处事上,更多的是为了完善自己,发展自我。

<h1 class="pgc-h-arrow-right">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表现</h1>

在蔡邕教育下蔡琰实际上可以说是后世女子反对礼教的标杆,传统礼教要求女子要贞节,但蔡琰一生三嫁,命运坎坷,却并没有因此受到歧视,反而受到人们的尊敬。蔡琰十六岁嫁给卫仲道,但不幸丈夫早亡,只好返家寡居,后被匈奴所掠,嫁给左贤王,且不以再嫁失节,而是生下两个儿子并精心培育,此间她还学会了一些异族语言及吹奏“胡笳”,当曹操得知蔡琰被虏于匈奴时,用金璧将其赎回,然两个年幼的儿子却必须留在匈奴,这就是著名的“文姬归汉”,她被赎回之后在曹操的安排之下又嫁给了董祀。在此期间蔡琰写下了著名的《胡笳十八拍》,她在十一拍中写“我非贪生兮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

蔡琰虽对两个儿子心有万千不舍,但没能阻止归国的脚步,在第十八拍中“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若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母子之情,令人动容。这时她已是董祀之妻,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礼教是战胜不了母亲之爱的。

蔡琰一生坎坷,虽其经历表现着对礼教的反对,但从自身而言,又何尝不是礼教的受害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嫁人,忍受母子分离之苦,身不由己,好在蔡琰性格坚强,表示要“托命于新人,竭力自勖厉”,因此当嫁与董祀时便将其视为亲人,能够在夫君有难时勇敢地为其求情。

蔡琰董祀婚后第二年,董祀犯了死罪,蔡琰不顾嫌隙和礼仪去找曹操给董祀求情。从这段记载可以得知,蔡琰在丈夫有难时选择的是披头光脚叩头请罪,用智慧和勇敢感动曹操,看起来并不符合女子之礼,甚至可以说是十分无礼,但这正是蔡琰身上体现出的女子礼仪教育,她不是丈夫的提线木偶,而是救夫于危难的奇女子。

蔡琰的一生可以用坎坷和挑战来概括,父亲的悉心培养和温和宽松的礼仪教育,使得她才华横溢,同时带有礼教约束下大家闺秀的一面,但其波折的经历又体现反传统礼教的一面,可以说东汉时期女子礼仪教育的矛盾点在蔡琰身上十分明显。由于政治、社会或个人等因素,女子们一方面被要求遵守礼教规范,另一方面却是做出了和礼教思想不符的事情,这也许就是一个时期的特征。

感恩相遇,承蒙厚爱,我是小周周,喜欢请关注,咱们下一篇文章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