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司马徽:促成三国鼎立的幕后推手,诸葛亮都要尊称他为老师

三国是一个英雄扬名立万的时代,也是一个谋士纵横捭阖的时代。

出道比较晚的刘备在创业初期混得很惨, 他虽然拥有关羽、张飞这样的猛将,但依然改变不了颠沛流离的命运。

要想在乱世中打江山, 除了要有能替你冲锋陷阵的兄弟,更要有能为你出谋划策的军师。对于创业初期的刘备来说,最缺的就是一位顶级谋士。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刘备坎坷的争霸之路,从遇上诸葛亮后开始发生了转折。

众所周知,刘备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本方略。如果说诸葛亮是改变天下格局的直接推手,那么,司马徽便是那只幕后推手。

司马徽:促成三国鼎立的幕后推手,诸葛亮都要尊称他为老师

何出此言?因为,诸葛亮是司马徽推荐给刘备的。

司马徽是何许人也?他是东汉末年颍川阳翟人,字德操,精通奇门、兵法、经学,时人称之为“水镜先生”。需要说明一下的是,他与司马懿家族没有什么关系,如果一定要说有,就是同姓司马而已。

为躲避战乱,司马徽避世隐居,半耕半读,日子虽然过得清苦,倒也逍遥自在。

在司马徽所处的那个年代,读书人想要成就功名是极其困难的。因为朝廷选拔贤才都要靠地方举荐,而地方举荐的名额又很少,一州通常只有一两个名额。那些世家大族几乎垄断了举荐的名额,普通人再有才华,也很难有出头的机会。

贫寒子弟拼家底儿和人脉,肯定是拼不过世家大族的,但是他们又不甘心一辈子碌碌无为。

于是在市场稀缺性地催生下,诞生了一个叫做“品评家”的职业。

所谓“品评家”,也就是今天的“大V”。无论是在信息匮乏的古代,还是在信息泛滥的当下,“大V”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经过“品评家”或者“大V”的推荐,无论是人或物,都能在短时间内名声大噪,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品评家”对读书人做品评一般不会拘泥于他们的身份和地位,这就让品学兼优的寒门子弟有了脱颖而出的机会。这种机会非常宝贵,也就变相地拔高了“品评家”的价值。

因此,东汉末年的读书人想尽千方百计,也想要得到“品评家”的一句点评。这些“品评家”对读书人的才华和品德做出的品评,会成为各方向朝廷举荐贤才的依据,所以读书人才会极度渴望得到“品评家”的评价。

司马徽:促成三国鼎立的幕后推手,诸葛亮都要尊称他为老师

司马徽便是东汉末年的顶级“大V”,受世人敬仰的“品评家”。司马徽之所以得到这样的地位,主要有四点原因:

一是学识渊博。司马徽熟读经书,通晓奇门遁甲,对兵法也有相当的研究,可谓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远在益州的尹默、李仁,因为当地只流行今文经学,不远千里来荆州跟随司马徽学习古文经学。

二是品行高雅。《三国志》用2个字对司马徽的人品进行了评价,那就是“清雅”。推猪与人、临蚕借簇的故事,足以证明司马徽是个品德高尚的名士。

三是善于知人。俗语道,知人知面不知心,由此可见识人之难。司马徽有着一双慧眼,通过与人聊天唠嗑,便能判断一个人的才华和潜能。

四是人脉广泛。司马徽的朋友圈都有哪些人呢?庞德公、韩嵩、石韬、孟建、崔州平都是他的密友。 庞德公是东汉末年的高人隐士、资深“品评家”,司马徽的“水镜先生”之称、诸葛亮的“卧龙”之名、庞统的“凤雏”之号,都出自庞德公之口。石韬、孟建、崔州平三人都是诸葛亮的死党,皆非等闲之辈。

司马徽与创办“月旦评”、喜欢“臧否人物”的许劭(字子将)不同,他从来不对别人的水平高低做出直接评价。如果有人问他这个人的才华如何、品行怎样,司马徽一律回答,“这个人好,很好”。

司马徽的妻子很看不惯他这种和稀泥的态度,在家里教训他:“你这呆子,别人问你某人怎么样,你应该说点具体的,一律都回答‘好,很好’,这怎么行呢?别人来问你,也不是想听你都说‘好,很好’的啊。”

司马徽不假思索回答妻子:“你刚才说的话,也很好。

成语“好好先生”,就是这么来的。

那么,在历史上有没有人真正得到过司马徽的品评和推荐呢?答案是有,这两位幸运儿便是庞统和诸葛亮。

198年,司马徽还住在颍川阳翟务农。在这一年里,20来岁的庞统从南郡赶到颍川,慕名拜访司马徽,希望能得到一句好评。

司马徽:促成三国鼎立的幕后推手,诸葛亮都要尊称他为老师

庞统见到司马徽的时候,他正在树上采桑叶。庞统坐在车里,对司马徽傲娇地说道:“大丈夫处世,就应该地位显赫,哪有委屈自己的雄才大略去做蚕妇的事情呢!”

司马徽不以为意,温和地说道:“小伙子,你暂且下车。你只知道走小路快,却不考虑迷路的问题。”随后引经据典,来了一通长篇大论,把年轻气盛的庞统说得面红耳赤。

庞统意识到自己的话语浅薄,连忙找台阶下:“我来自穷乡僻壤,没什么大见识。如果不亲自敲钟击鼓,那就不知道钟鼓的声音之响。”

司马徽觉得眼前的小伙子反应敏捷,言语有趣,便邀请他进屋喝茶、吃饭、聊天。经过通宵畅谈之后,司马徽对这位小年轻的才华大为赞叹,给了五星好评,对外宣称庞统是南州名士之首。自此之后,庞统声名鹊起。

几年之后, 荆州牧刘表在襄阳设立学校、广求天下名士,一时之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博学多识的司马徽被聘请到荆州,担任州学教授,讲授《五经章句》。

司马徽作为声名远扬的儒学大师,很多青年才俊成为他的学生。在这些学生里面,最为出色的便是诸葛亮了。

197年,十三岁的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从山东徙居襄阳。刘表设立州学后,诸葛亮就成为了司马徽的学生。

司马徽:促成三国鼎立的幕后推手,诸葛亮都要尊称他为老师

天资聪颖的诸葛亮,很受司马徽的赏识。几年之后,司马徽觉得自己能传授的东西不多了,便将这位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学生推荐给了隐居在汝南灵山的名士——酆公玖。

诸葛亮跟随酆公玖学习《三才密箓》、《兵法阵图》、《孤虚相旺》等法家、兵家、阴阳家的著作,广泛涉猎众家学说, 博学精取,修学储能。

201年,可怜兮兮的刘皇叔被恶霸曹操追着屁股打,无奈之下他投在刘表帐下。寄人篱下的滋味并不好受,刘备在荆州数年,自觉老之将至而功业未建,遂有“髀肉之叹”。

207年,屯驻在新野的刘备前去拜访大儒司马徽。这次拜访为处在创业低谷期的刘备,创造了一个逆天改命的机会。

司马徽对刘备说:“一般的读书人和见识浅陋的人怎么能认清天下大势呢?只有能认清天下大势的人,才称得上是俊杰。”

刘备问谁才可以称得上俊杰,司马徽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诸葛亮、庞统”。

水镜先生推荐的人物绝对错不了!谢别司马徽之后,刘备火速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在三顾茅庐之后,刘备终于见到了这位大神,诸葛亮向他献上了《隆中对》。

至此,刘备终于拥有了争霸天下的底气。

参考资料:《三国志》

更多精彩,请关注@史海渔夫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