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辉县文化 | 百泉湖山水之间,可歌可泣的人文精神

志士仁人的壮美情结,使百泉在自然美的山水之间,又浸润着一种可歌可泣的人文精神。

辉县文化 | 百泉湖山水之间,可歌可泣的人文精神

图片来源▲辉县万象

优美的百泉风光,吸引了历代的志士仁人前来百泉游览、隐居和讲学。他们无论是在太平盛世的歌舞升平中,还是在国无宁日的黑暗阴霾下,都能以社会群体利益为重,在追求国家的最大利益中去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完善人格,从而获得永生的自律精神,孕育成最可贵的爱国情结。又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思想支配下,坚志苦学,课徒传道,以毕生精力贡献于国家和人民,呈现出中国人的那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优秀传统。孙登、邵雍、周敦颐、程颢、程颐、许衡、姚枢、窦默、赵复、王磐、白栋、王恽、孙奇逢、彭了凡等便是其中最为动人的几个。

辉县文化 | 百泉湖山水之间,可歌可泣的人文精神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孙登,字公和,三国时魏国共城人。他极有才华,本想为国尽力,但他那个时代自曹丕之后政治越来越坏,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社会越来越黑暗。面对这种状况,孙登悲愤交集,誓不从政,来到苏门山,隐居在土窟之中,啸傲于密林之间。一方面以消极避世的方式表示不满与反抗,另一方面借此保全自身,以俟时报国。遗憾的是,孙登没有等到机会来的那一天,便郁郁乎离世而去。虽然他采取的方式是消极的,但从他身上却反映出一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可贵精神。

辉县文化 | 百泉湖山水之间,可歌可泣的人文精神

邵雍,共城人,北宋著名易学家、理学家。他夏住长生洞,冬住安乐窝,刻苦学习,日夜钻研,“冬不炉,夏不扇,日不再食,夜不就席枕者数年”(见《古共邵氏宗谱》),攻叩易学、理学大门,最终成为一代学者。先后写出了《皇极经世》、《渔樵问对》、《击壤集》等著作。并讲学于太极书院,和周敦颐、程颢、程颐等人在此传道解惑,使太极书院名震中原,成为中原地区理学研究之核心。直至明清时期仍居重要地位。邵雍的刻苦治学精神和对易、理学作出的贡献,在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辉县文化 | 百泉湖山水之间,可歌可泣的人文精神

周敦颐,道州(今湖南道县)营道人,世称濂溪先生。他与邵雍交往甚密,经常在一起切磋交谈。他提出的一系列哲学范畴如太极、理、气、性、命等,均成为宋明理学共同探讨的基本范畴。他在中国儒学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他对儒学发展的贡献,在于他继承唐代李翱等人的思想,从佛、道二教中汲取了许多儒学所缺少的东西,从而构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他提出了宋明理学的主要概念范畴,后来的理学家所做的工作,只是在充实这个体系,使之更加严密,更加完备。因此,他和邵雍一样,共同成为理学的开山人物。

辉县文化 | 百泉湖山水之间,可歌可泣的人文精神

程颢,世称明道先生;程颐,世称伊川先生。二程祖居中山,后由开封徙至洛阳,同受业于周敦颐。常游苏门,和邵雍有一定的学术交往,并讲学于太极书院。程颢曾任太子中允,可直接向皇帝进谏,弹劾不法官吏。程颐则大部分时间从业于学术,传说辉县市西部的程村,即其讲学之处。二程的主要贡献在学术上,他们观点相近,后人将其言论集为《二程全书》。他们的哲学思想后经朱熹的继承发展,而后成为“程朱理学”,并跃升为明、清以来统治思想界数百年的正统哲学。而这是和百泉有着一定的联系的。

辉县文化 | 百泉湖山水之间,可歌可泣的人文精神

许衡,怀庆河内(今沁阳市)人,生于金朝末年。时值兵荒马乱,曾避居于鲁之徂徕山(今山东泰安县东南),始谈王弼所注《周易》。蒙古灭金后河南稍定,他便到魏地收徒讲学。29岁应试中选占籍为儒。后来许衡在苏门结识了姚枢,得道于程朱著作,潜心研读。并以苏门为家,与姚枢、窦默等讲习经史。公元1254年,忽必烈网罗经士以治理国家,许衡被任命为京兆提学、中书省议事、集贤殿大学士兼国子祭酒等职。元、清两朝曾将其抬高为“朱子正统”的“大儒”和“圣人”。

辉县文化 | 百泉湖山水之间,可歌可泣的人文精神

姚枢,直隶柳城(今辽宁朝阳县)人,元代翰林学士承旨。中年时期因恶与贪官同流合污,毅然弃官,携家眷的从直隶柳城迁居辉州云门(今河南辉县北云门),读书悟道。自资刊印《论语》、《孟子》等书,惠及四方初学。后来和国子祭酒许衡、赵复、窦默等名儒共同讲学于太极书 院,以至独成体系。姚枢78岁而卒,葬于百泉东南侧。元至大三年(1310),追赠嘉猷程世旧学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鲁国公。

辉县文化 | 百泉湖山水之间,可歌可泣的人文精神

与姚枢同时期聚于百泉的学人还有窦默、赵复、王磐、白栋、王恽等。窦默,直隶肥乡(今河北肥乡)人。 自幼读书有志,与姚枢、许衡讲学于苏门,后同为翰林侍读学士,累官昭文馆大学士等。赵复,德安(今湖北安陆)人。元军下德安,屠城,赵复欲投水一死,为姚枢救免,多方相劝,从北来苏门,布道于太极书院,时称江汉先生。王磐,直隶永年(今河北永年)人。常在苏门讲学,弟子受业者甚众。元世祖聘为翰林直学士,改山东宣抚司,入为太常少卿,仕至学士承旨。白栋,山西太原人。先受业于许衡,后随许衡出山,从教于太原。后任国史院编修从仕郎、陕西汉中前提刑按察使司事等职。后葬于辉之苏门。王恽,汲(今河南卫辉市)人。从王磐学习于苏门。中统年间出仕,官至通汉大夫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同修国史等。

辉县文化 | 百泉湖山水之间,可歌可泣的人文精神

明末清初的孙奇逢,直隶容城(今属河北)人。自幼由家学陶冶成长。后因朝政昏乱,恩师左光斗被害,于是愤然南迁,举家来到共城,躬耕于夏峰村,讲学于百泉书院。一心授徒,传道解惑,整整25年。一生中十一次征召不仕,人称“征君”。92岁而终。他不仅是明末清初中国三大儒之一,而且还培养了许多人才。后人称他“守正恶邪,见义勇为,不慕荣利,课徒传道”。

辉县文化 | 百泉湖山水之间,可歌可泣的人文精神

图片来源▲网易号·百家争鸣大叔

彭了凡,河北蠡县人。明末清兵入关后,他对明朝灭亡异族入侵深感痛苦,愤然离家南迁,四处倡导反清复明。但未成功。于是下决心宁死也不食清朝粮,坐于苏门山孙登啸台旁活活饿死。孙奇逢悲其壮志,称他为“饿夫”。冯玉祥感其精神,亲笔书写“民族精神”四字,刻巨石立于他的墓前,以示赞颂。

辉县文化 | 百泉湖山水之间,可歌可泣的人文精神

上下数千年,百泉历史上的志士仁人的高贵品德、忧患意识、民族气节以及刻苦治学的精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种民族情感和向心力、凝聚力,成为中华民族的“国魂”。中华民族数千年团结一体,不管其间政局怎样分裂,最终都借助于这种品德和精神重新归入大一统的安定结局。由此可见,在百泉活动的历代仁人志士,他们的活动足迹,思想品德,治学精神和不凡气节,实在是一种爱国主义、自强奋发的壮美情结。

资料来源:《共城史话》 张有新 著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