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士仁人的壯美情結,使百泉在自然美的山水之間,又浸潤着一種可歌可泣的人文精神。

圖檔來源▲輝縣萬象
優美的百泉風光,吸引了曆代的志士仁人前來百泉遊覽、隐居和講學。他們無論是在太平盛世的歌舞升平中,還是在國無甯日的黑暗陰霾下,都能以社會群體利益為重,在追求國家的最大利益中去實作自我,超越自我,完善人格,進而獲得永生的自律精神,孕育成最可貴的愛國情結。又在“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思想支配下,堅志苦學,課徒傳道,以畢生精力貢獻于國家和人民,呈現出中國人的那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優秀傳統。孫登、邵雍、周敦頤、程颢、程頤、許衡、姚樞、窦默、趙複、王磐、白棟、王恽、孫奇逢、彭了凡等便是其中最為動人的幾個。
圖檔來源▲百度百科
孫登,字公和,三國時魏國共城人。他極有才華,本想為國盡力,但他那個時代自曹丕之後政治越來越壞,階級沖突越來越尖銳,社會越來越黑暗。面對這種狀況,孫登悲憤交集,誓不從政,來到蘇門山,隐居在土窟之中,嘯傲于密林之間。一方面以消極避世的方式表示不滿與反抗,另一方面借此保全自身,以俟時報國。遺憾的是,孫登沒有等到機會來的那一天,便郁郁乎離世而去。雖然他采取的方式是消極的,但從他身上卻反映出一種“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可貴精神。
邵雍,共城人,北宋著名易學家、理學家。他夏住長生洞,冬住安樂窩,刻苦學習,日夜鑽研,“冬不爐,夏不扇,日不再食,夜不就席枕者數年”(見《古共邵氏宗譜》),攻叩易學、理學大門,最終成為一代學者。先後寫出了《皇極經世》、《漁樵問對》、《擊壤集》等著作。并講學于太極書院,和周敦頤、程颢、程頤等人在此傳道解惑,使太極書院名震中原,成為中原地區理學研究之核心。直至明清時期仍居重要地位。邵雍的刻苦治學精神和對易、理學作出的貢獻,在後世産生了極大的影響,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周敦頤,道州(今湖南道縣)營道人,世稱濂溪先生。他與邵雍交往甚密,經常在一起切磋交談。他提出的一系列哲學範疇如太極、理、氣、性、命等,均成為宋明理學共同探讨的基本範疇。他在中國儒學史上有着承前啟後的曆史地位。他對儒學發展的貢獻,在于他繼承唐代李翺等人的思想,從佛、道二教中汲取了許多儒學所缺少的東西,進而建構了自己的哲學體系。他提出了宋明理學的主要概念範疇,後來的理學家所做的工作,隻是在充實這個體系,使之更加嚴密,更加完備。是以,他和邵雍一樣,共同成為理學的開山人物。
程颢,世稱明道先生;程頤,世稱伊川先生。二程祖居中山,後由開封徙至洛陽,同受業于周敦頤。常遊蘇門,和邵雍有一定的學術交往,并講學于太極書院。程颢曾任太子中允,可直接向皇帝進谏,彈劾不法官吏。程頤則大部分時間從業于學術,傳說輝縣市西部的程村,即其講學之處。二程的主要貢獻在學術上,他們觀點相近,後人将其言論集為《二程全書》。他們的哲學思想後經朱熹的繼承發展,而後成為“程朱理學”,并躍升為明、清以來統治思想界數百年的正統哲學。而這是和百泉有着一定的聯系的。
許衡,懷慶河内(今沁陽市)人,生于金朝末年。時值兵荒馬亂,曾避居于魯之徂徕山(今山東泰安縣東南),始談王弼所注《周易》。蒙古滅金後河南稍定,他便到魏地收徒講學。29歲應試中選占籍為儒。後來許衡在蘇門結識了姚樞,得道于程朱著作,潛心研讀。并以蘇門為家,與姚樞、窦默等講習經史。公元1254年,忽必烈網羅經士以治理國家,許衡被任命為京兆提學、中書省議事、集賢殿大學士兼國子祭酒等職。元、清兩朝曾将其擡高為“朱子正統”的“大儒”和“聖人”。
姚樞,直隸柳城(今遼甯朝陽縣)人,元代翰林學士承旨。中年時期因惡與貪官同流合污,毅然棄官,攜家眷的從直隸柳城遷居輝州雲門(今河南輝縣北雲門),讀書悟道。自資刊印《論語》、《孟子》等書,惠及四方初學。後來和國子祭酒許衡、趙複、窦默等名儒共同講學于太極書 院,以至獨成體系。姚樞78歲而卒,葬于百泉東南側。元至大三年(1310),追贈嘉猷程世舊學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魯國公。
與姚樞同時期聚于百泉的學人還有窦默、趙複、王磐、白棟、王恽等。窦默,直隸肥鄉(今河北肥鄉)人。 自幼讀書有志,與姚樞、許衡講學于蘇門,後同為翰林侍讀學士,累官昭文館大學士等。趙複,德安(今湖北安陸)人。元軍下德安,屠城,趙複欲投水一死,為姚樞救免,多方相勸,從北來蘇門,布道于太極書院,時稱江漢先生。王磐,直隸永年(今河北永年)人。常在蘇門講學,弟子受業者甚衆。元世祖聘為翰林直學士,改山東宣撫司,入為太常少卿,仕至學士承旨。白棟,山西太原人。先受業于許衡,後随許衡出山,從教于太原。後任國史院編修從仕郎、陝西漢中前提刑按察使司事等職。後葬于輝之蘇門。王恽,汲(今河南衛輝市)人。從王磐學習于蘇門。中統年間出仕,官至通漢大夫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诰同修國史等。
明末清初的孫奇逢,直隸容城(今屬河北)人。自幼由家學陶冶成長。後因朝政昏亂,恩師左光鬥被害,于是憤然南遷,舉家來到共城,躬耕于夏峰村,講學于百泉書院。一心授徒,傳道解惑,整整25年。一生中十一次征召不仕,人稱“征君”。92歲而終。他不僅是明末清國中國三大儒之一,而且還培養了許多人才。後人稱他“守正惡邪,見義勇為,不慕榮利,課徒傳道”。
圖檔來源▲網易号·百家争鳴大叔
彭了凡,河北蠡縣人。明末清兵入關後,他對明朝滅亡異族入侵深感痛苦,憤然離家南遷,四處倡導反清複明。但未成功。于是下決心甯死也不食清朝糧,坐于蘇門山孫登嘯台旁活活餓死。孫奇逢悲其壯志,稱他為“餓夫”。馮玉祥感其精神,親筆書寫“民族精神”四字,刻巨石立于他的墓前,以示贊頌。
上下數千年,百泉曆史上的志士仁人的高貴品德、憂患意識、民族氣節以及刻苦治學的精神,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形成了一種民族情感和向心力、凝聚力,成為中華民族的“國魂”。中華民族數千年團結一體,不管其間政局怎樣分裂,最終都借助于這種品德和精神重新歸入大一統的安定結局。由此可見,在百泉活動的曆代仁人志士,他們的活動足迹,思想品德,治學精神和不凡氣節,實在是一種愛國主義、自強奮發的壯美情結。
資料來源:《共城史話》 張有新 著
「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