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戏读《诗经》

(一)

《诗经》,又称诗三百。孔子曰:诗三百,心无邪。周时设置有专门的“采诗官”,每年深入民间收集各种民谣小调,整理后择优传为唱诵。优者为何?思想性和旋律俱佳者。

传说原有两千多篇的,经孔老夫子斧劈锯伐,只留下311篇,标准为:无邪。后为儒家之经典,所谓《诗经》了。其余零落于历史长河里,不知所踪。根据出处和用途分为《风》、《雅》、《颂》。简单来说,《风》基本来自民间,反映基层人民生活、劳动、爱情以及风土人情。《雅》为正音了,一般为贵族士大夫燕宾、仪式之用。又分为大雅和小雅。《颂》,就是庙堂之音了,可以理解王室祭祀等重大活动的背景音乐吧。

陪着老李学《诗经》,先从《风》说起吧,风,即国风。《毛诗序》中说:风,风也,教也。风已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之,下以风刺之。就是说那时的“风”还有一种朝堂与民间传递信息的功能。上,当然指朝堂之上,统治者,下就是黎明百姓们了。理解为统治者以“风”作为一种道德行为准则、审美情趣标准来约束和感化人民,那时的法律一定还不是很健全,还需要法律之外的一些柔性的东西来统一大家的意志。正如《易经》中的乾卦辞:元亨利贞,既可说成是春夏秋冬,亦代表着仁礼义智。八八六十四卦,乾卦代表天道,代表天地人伦之准则,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那么“上”以“风”化之,“下”则以“风”刺之。刺,讽刺,用民谣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愉快和愤懑,来提醒和指正统治者修改和检点自身以及施政中存在的弊端。想那周王室以及各诸侯王的领导整年置身于深宫大院,交通和网络也都不发达,无从切实了解民间喜怒哀怒,那么安排前面说的“采诗官”来深入民间搜集民风不失为一种有效而且浪漫的方式啊!

宋代的理学大家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如物因风之动以有声,而其声又足以动物也。他这是把《诗经》进一步的功能化了。

风,即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合称十五国风。基本代表了周王室周围诸侯各国的风声雨声读书声了。

十五风之首“风”《周南》者,说的是周公姬旦封地一带,大概在陕西省的东北部和湖北省的西北部吧。那里古时亦多湖多沼,所以诞生了我们读《诗经》的第一篇——《关雎》,就不奇怪了。

让我们一起来再读一遍吧,尽管大多数国人早已耳熟能详: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闭目想像一下,实在是太优美的画面。气候宜人的初夏清晨,白雾微微,一条清澈长满了柔柔的水草的小河,两岸生出高低错落的芦苇,哦,不人家《诗经》里不说芦苇,叫蒹葭。水边碧绿滋润的草丛里伫立着三两只白羽毛的大长腿水鸟,发出声声“关关”鸣叫。这时,我们的一位美丽少女或者是村花,架着一叶轻盈的扁舟,踏着微波破雾而出,洁白飘逸的衣衫在晨风中袅袅落落。相信曹子建的《洛神赋》中的神女出场时的灵感也来源于此吧。

此处应有背景音乐响起,可以委婉的“梵阿伶”拉起来,也可以简单敲两声清脆的编钟。总之那节奏得恰好吻合那摇荡着的清波,得和我们的女主采摘野菜浮萍的旋律严丝合缝、妙趣天然: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恰好我们的男主起的也早,正在河边劳作,偶遇了这一画面,惊呆了,沦陷了,无所适从了,想的是寤寐求之,却又深感求之不得,只有回到家中去独自辗转发侧了。想像着自己如何去吸引和打动那位美丽的菇凉,其实那时他能想到的方式也简单,把自己化身为一位富有才艺的琴师吧,去琴瑟友之,去钟鼓乐之,仅此而已,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给了读者,给了无穷无尽的后世观众,让后人在心里去成全他,或者去为他“求之不得”而遗憾和惆怅不已!

感人吧,一首千年应景情诗,无复杂的场面描述,无九曲回肠的情节赘述。寥寥数语,一幅清新秀丽的画面在眼前缓缓铺开,一段几千年前的水边邂逅飘然而至,女主的美映衬着男主的忧伤,越美,越忧伤。邂逅,一次不同于许仙白娘子的断桥邂逅,一次不同于克罗宁和玛拉的蓝桥邂逅。最苦逼的是有可能是一次我们这位男主的单相思而已。事过几千年了,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