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伏波将军”马援,一生做人谨慎,死后却被两个侄儿所坑

作者:文化三家店

“嘴是惹祸的根苗”,管住嘴巴没坏处,《弟子规》说“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但现在许多人却把爱说话看作优点,认为这样的人情商高,好相处,结果是光看到刀头上的蜜甜了,却没看不到有割舌之虞。往往而是,说人是非的当时给人的感觉十分爽快,引人注意,受人赞美,而他的致命之处却在于祸患会随着时间推移慢慢酵发,等暴发时一切都已无可挽回。

“伏波将军”马援,一生做人谨慎,死后却被两个侄儿所坑

东汉“伏波将军”马援非常注重德行,他在为兄长马况守孝期间,每次面见嫂子时,必须收束齐整,色恭言正,为世人所称道。

这时,有心人就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在所有德行里面,马援最注重的是哪一条呢?这可以在马援写的一封家书里看出来。

“伏波将军”马援,一生做人谨慎,死后却被两个侄儿所坑

红颜不是祸水,管不住嘴巴才是

马援远征交阯(今越南河内)时给侄子马严、马敦写了一封家书,至于写信的原因,是他发现他的两个侄子任侠尚气,好褒贬人非,这个毛病足以引起马援高度警觉。马援位高权重,一言一行都受到人们高度关注,再加上政敌环绕密伺,稍有不慎,就容易被有心人所乘,导致家败人亡,历史上因言行不细谨而招祸的事情屡见不鲜。

“伏波将军”马援,一生做人谨慎,死后却被两个侄儿所坑

你还要我说什么?

杨恽是太史令司马迁的外孙,因为喜欢揭人隐私,因此结怨甚多,最后汉宣帝以他说话大逆不道判以腰斩。明朝方孝孺因发言凌厉,指摘尖刻,明成祖把他腰斩后又诛了他十族。

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无论什么时代,言语细谨,都是修身远祸的最重要德行,所以马援在信中,十分严厉地对他的侄子们进行了批评训诫。这封家书后来还到了刘秀手中,受到刘秀高度肯定,书信中说“好议论人长短,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伏波将军”马援,一生做人谨慎,死后却被两个侄儿所坑

对侄子如此疾言厉色进行教诫,马援这样的做法实属罕见。但也正因为是家书,不是给世人看的,所以他也才敢如此披肝沥胆,实述腹心,并在信中举了口德不淑的杜季良的例子。

令马援没想到的是,本来是私密话的这封家书最终还是被两个不成器的侄子拿到人前炫耀,并被人所利用,这也为以后的祸事埋下了根苗。

“伏波将军”马援,一生做人谨慎,死后却被两个侄儿所坑

不让你乱说话,你非说,现在傻了吧?

刘秀对马援颇为倚重,看到马援的家书后立马罢免了时任越骑司马的杜季良,许多人因此受到牵累,并且结怨。马援二平岭南时病逝,好畤候耿弇等人趁机构陷,刘秀一怒之下收回马援新息候印绶,马援尸体运回来后也不敢安葬祖坟,亲朋好友更不敢前来吊唁。

本来是训诫别人不要飞短流长的,自己却在书信中批判了别人的私德,这还真是荒诞!

“伏波将军”马援,一生做人谨慎,死后却被两个侄儿所坑

结论:贴己的话,重要的话是绝对不能在大庭广众说的,更不要说还形成文字,总不能一直等到吃了血的教训才去想更弦易辙,因为等到那时,一切后果都已经是无法挽回。

我是@文化三家店,你的驻足停留,便是岁月静好。#学问分享官##文化溯源##能一人说一句你忘不掉的台词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