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马本斋的铁杆搭档被称为“掩日剑”的抗日英雄,竟是起义人员

作者:经典岁月纪实

马本斋司令员统领抗的回民支队,在抗日战争中屡建奇功,威震敌胆,被八路军誉为“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毛主席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其中马本斋的黄金搭档,令日军闻风丧胆的传奇英雄,被称为“掩日剑”的人,竟是一位从国军中起义人员。后来,修建马本斋纪念馆,因为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竟在全国寻访22年。

他就是回民支队第四任参谋长、四川省南充军分区原司令员、百岁老红军张刚剑。

马本斋的铁杆搭档被称为“掩日剑”的抗日英雄,竟是起义人员

原创作者:牛兴

(一)为躲抓丁,他给地主“打工”,“地主婆”向他“抛绣球”,“球”没抓住,国民党则抓住了他。敌营十八月后,他终于逃出魔窟

马本斋的铁杆搭档被称为“掩日剑”的抗日英雄,竟是起义人员

△(图中为张刚剑)

1930年,张刚剑就学的地方散了,他失学了,国民党抓壮丁的却向他扑过来了。望着冷面保长和挎着枪的国军,张刚剑毫不犹豫扑向水塘,拼命游出去外逃。

他从家乡安微省临泉县逃到了比邻的河南省息县的一个村子。一位好心的老大妈将一套虽破旧但干爽的衣服给了他换上,又介绍他去“帮工”糊口,用当代的话说叫“打工”。

他每天割草放牛回来后,又是挑水,又是烧锅,眼里很有“活”,却赢得地主女儿的青睐。 弯月挂树梢的一个夜晚,他住宿的小屋虚掩的门被轻轻推开,塞进一双崭新的平底布鞋和一套衣服……

可是,新鞋子还没换上,他就被换上了国军服——他被国民党抓了丁。临别时,地主的女儿那动人的脸颊挂满动人的泪珠……

张刚剑进国军军营第二天傍晚,一个长官急不可耐了,向他赤裸裸地张开了血口:“你他妈的,不懂规矩,怎么不给老子上贡!”

“我什么都没有……”

“你没有,老子有!”那长官上来就是两个耳光,打得张刚剑口鼻流血。 张刚剑正想夺门而逃,被那家伙又是“嗵”地一脚踢过去,导致他额头撞上门框,鲜血流尚……

他逃出“魔窝”又撞上“魔鬼”——与另一个长官撞上了,他顿时吓得脸色苍白,两腿也“弹起棉花”。

然而,那个长官拉着他的手来到自己家中,拿出一个小皮袋子,从里面挤出一点白白的像面糊糊的东西,涂在了张刚剑流血的额头上。后来,张刚剑才知道那是牙膏。

张刚剑的伤口好后,很感激那位长官。经打听知道那位长官叫马骥,是个营副官。 张刚剑只有一个劲地向营副说感激的话。虽然好话不能当钱使,但他还是“使”了。

马本斋的铁杆搭档被称为“掩日剑”的抗日英雄,竟是起义人员

第一次见面,营副马骥没说更多的话,只是提醒张刚剑多长个心眼。张刚剑感觉营副身上似乎少了些国民党军官的“气质”,多了点贫民心肠,便暗下决心跟着马骥干下去。

马骥了解到张刚剑是个实在人,也愿意跟他吹牛聊天。他的谈话内容老是“跑题”,有时甚至说:“要打红军不容易”,“红军大都是些穷人”……

初听这些话,张刚剑是左耳进右耳出。随着次数增多,他“心眼”动起来。俗话说,浇花浇根,听话听音。张刚剑开始琢磨马骥的话语,马骥也在进一步不动生色地“考察”张刚剑。

从此,他们接触更频繁了,一个月要聚在一起谈话10多次,谈话圈里始终离不开红军。时间长了,谈话多了,彼此都心领神会了。

一个风雨之夜,马骥把张刚剑叫到他屋里,告诉说,有个叫雷某的兵,把一挺机枪偷送给了红军。这话像试探,又像诱导。不啻是一声“春雷”。

1932年6月的一天, 麦子熟了,国军要外出抢粮。为保障抢粮队伍,各哨位要派出得力哨兵防守。营副马骥对连长说:张刚剑很忠诚,派他到东山头上放哨去。

在国军生活一年半时间的一天, 张刚剑扛着一挺机枪,费了老鼻子劲,才爬上了东山头。“张成林同志(张刚剑原名),马骥要我们来接应你”。他从此参加了红军,改名张刚剑,时值1933年。

1937年,张刚剑到抗大学习,坐在他身边的一个同学居然是马骥!后来,有一个消息,更使张刚剑惊奇——曾经在息县向他“抛绣球”的“地主婆”,居然是马骥的妹妹,那简直是艺术家也难以想象的……

(二)置身敌营十八月后,他逃进红军队伍。马本斋慧眼识珠,经“大洁”考验后,他成了回民支队参谋长

1959年 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抗日战争影片《回民支队》,让马本斋和回民支队的英勇事迹闻名天下。而马本斋的黄金搭档张刚剑只是“绿叶”一片,默默无闻。不过银幕之外他的故事却惊险传奇……

马本斋的铁杆搭档被称为“掩日剑”的抗日英雄,竟是起义人员

汉族出身的张刚剑,有一天被调任回民支队参谋长。而回民支队,大都是回民,头戴白毛巾,他面对的环境和人员都是陌生的。

他刚到落脚,就被头戴白毛巾的一个人引向一排房子。是住处?是厨房?是厕所? 管它是什么地方,反正是马本斋的地盘,兵随将转草随风吧。

走近房子,没让进去,坐在房子门口,人家递给他一杯茶。望着出出进进身上湿漉漉的人,他想这可能是洗澡的地方。

一会儿,有人问他是“大洁”还是“小洁”“中洁”。 张刚剑想,大洁可能水大些,洗得快些。于是,随口说:“大洁吧!”

他一进房间,在人的引导下,用脑袋往上一顶“水管”,“哗啦”热水从头顶流向全身,烫得他大叫着往外跑……

原来,当人家递茶时,就看出了他不是用左手接茶碗,知道他不是回民,有意“烫洗”他一下。 回民洗澡很有讲究,不说洗澡而说大洁、中洁、小洁。

“小洁”,就是把裤子撸到膝盖下,洗一洗;“中洁”,就是在遮帐的木盆里洗,只洗膝盖以上,肚脐以下;“大洁”,就是上有个苇杆,脑袋往上一顶,像自来水下流冲洗……

身上被烫起一层皮的张刚剑,一回到驻地,司令员马本斋就把一道“考题”摊在参谋长面前—— “河北无极县有几百个日本鬼子来抢粮,怎么办?”

面对马本斋“试剑”,参谋长张刚剑当机立断“亮剑”:打它个伏击!

可是,当大约三百多名日本鬼子来了抢粮现场,张刚剑他们却变成了“麦草人”,龟缩起来了。

傍晩,抢粮的日本鬼子,看到麦田里捆扎成捆的小麦和收割倒地的金黄色庄稼,如饿狼扑食,疯狂地抢劫。

突然,机枪哒哒哒疯狂吼叫——我军的重机枪迎着日军的重机枪开火,我军的刺刀对着敌人刺刀拼杀,敌我双方展开了血搏……

原来,张刚剑先派一个便衣队布置在一片坟场周围设伏,又派一个排的兵力断后,并安排一支主力队伍,用麦子捆扎成“麦草人”作伪装,围成一个大大圆形篱笆,把收割的粮食置于中间,当鬼子来到中间地带,“麦草人”便同时出击,用机枪扫射日军,把手榴弹投向日军……

大约拼搏10来个小时,敌人的屁股后面响起了机枪声,八路军的增援部队也赶到了,敌人被打死大半,剩下的拼命逃窜。

马本斋的铁杆搭档被称为“掩日剑”的抗日英雄,竟是起义人员

当参谋长张刚剑回去向马本斋报告时,半个身子都染红了,身上的血还在流,马本斋疾呼卫生队长为其包扎。医生 “嚓嚓”剪开张刚剑的血衣一瞧,一块弹片还“咬”在他的右肋上,只好用钳子夹住一拔,弹片连同一团血肉一起拔了出来……

(三)司令员到任10分钟,一场恶战就为他“接风洗尘”。从此,他一口气打了一年多没停歇,最长的一次战斗打了9天9夜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哪里有攻不破的堡垒,就派回

民支队往哪里攻;哪里有大战恶战,就派回民支队去哪里战。河南豫东,当时有“五鬼闹豫东”之说。北有日本鬼子,南有汤恩伯的部队,西有众多土匪。豫东两任地委书记都死在“五鬼”手中。

在“五鬼”大闹时,张刚剑被调到豫东军分区当“司令员”。说是军分区,只是对外而已,对内是独立团,实际上只有4个连队。张刚剑赶到豫东不到10分钟,一场战斗就为他“接风洗尘”来了。

张刚剑如出鞘之剑,挥舞刺刀,率部与强大的敌人决死硬拼。然而。日本鬼子足足有7000多,而张刚剑带领的只有两个连队200多名官兵。当子弹快打完了,他们就用大刀对大刀砍杀,与敌人血肉相搏,殊死拼杀。

马本斋的铁杆搭档被称为“掩日剑”的抗日英雄,竟是起义人员

但由于敌众我寡,张刚剑带领的官兵被敌人团团包围,可谓敌军围困万千重!

斗勇之中,张刚剑不忘斗智,随命二连从麦地里爬到敌后,与日军角逐。于是正面是叮当的杀声一片,后面突然响起的机枪声和手榴弹声一片,敌人以为是我军“增援大部队”来了,很快“疲软”了。

张刚剑司令员带领200多名官兵, 经过9天9夜的血战,打垮了敌人一个师。

在豫东军分区张刚剑一口气打了一年多没停歇。他被官兵誉为“掩日剑”,更令敌人闻风丧胆。刺破青天锷未残!

几年的回民支队的生活,使张刚剑也变成了“终身”回民从不吃猪肉,逢节过节按着回民习惯过。他的血脉已经融入回民支队。

马本斋的铁杆搭档被称为“掩日剑”的抗日英雄,竟是起义人员

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 留住民族英雄的最后的珍贵影像,河北摄影家赵文岭用镜头记录回民支队队员,走过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拍下了140多位回民支队队员的肖像及数万张图片。

为寻访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张刚剑,摄影家赵文岭3次从河北长途跋涉到四川,行程数万里,寻问3000多人、打电话500多个,终于在第22年,寻找到回民支队第四任参谋长张刚剑。遗憾的是,此时的张刚剑已经陷入昏迷,生命垂危,无法说话。

不过,张刚剑和回民支队的英雄事迹,已镌刻在历史深处。这位开国大校与一代老兵一同书写了一个时代的传奇。

张刚剑小传:1933年参加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参谋、营长、支队参谋长、独立团团长、冀鲁豫军区2分区司令等职。建国后历任温江军分区司令员、南充军分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7月离休,享受正军职离休干部待遇。2013年3月在成都逝世,享年101岁。

(摘自本文作者公开出版的《经典岁月》一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