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陪孩子玩被累哭,这届老母亲究竟怎么了?

作者:米粒妈频道
陪孩子玩被累哭,这届老母亲究竟怎么了?

文 | 米粒妈

你有没有带孩子累到想哭的时候?

米粒妈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热门问题:4岁孩子的妈妈,晚上回家特别疲惫,孩子又想跟妈妈玩。

妈妈强打着精神陪孩子玩积木,最后都累哭了。她疑惑地问,“家长该不该在孩子面前表露情绪?”

米粒妈看到问题下面的回答,几乎是一边倒地说,妈妈可以在娃面前表露情绪。

这个结论是无可争议的。可现实中,妈妈真的能坦然地在孩子面前表露情绪,又毫无愧疚之心吗?其实挺难的!

陪孩子玩被累哭,这届老母亲究竟怎么了?

“妈妈”这个词,总是跟伟大连在一起,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妈妈的爱总是那么厚重。

在物质生活没那么富裕的年代,妈妈的爱是挂在嘴边的“我不饿”、“我不喜欢吃肉”。

现在妈妈的爱,是给孩子花钱像土豪,给自己花钱就抠抠索索。一代又一代的妈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话。

在一期综艺节目里,Papi酱对自己最重要的人做了排序,她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自己,然后是伴侣、孩子和父母。

从理智上讲,米粒妈也赞同这样的排序,但在现实中,却很难做到。

陪孩子玩被累哭,这届老母亲究竟怎么了?

有个周末,米粒妈跟闺蜜约着逛街减压,出门前看了眼米粒的作业,错得一塌糊涂。米粒妈怒火攻心,说了米粒两句。

米粒看着我要出门的架势,突然委屈地说,“周末你都不陪我吗?今天能早点回来陪陪我吗?”

一时间,米粒妈心里的愧疚达到了极点:他知识掌握不牢固,是不是我方法不对?说好了不吼孩子,怎么又发脾气?

看着米粒那渴望和妈妈一起度周末的眼神,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怀着一颗愧疚的心出发了。

跟闺蜜的约会是如约进行了,可脑海里浮现的都是米粒望眼欲穿等我回家的样子。

陪孩子玩被累哭,这届老母亲究竟怎么了?

我跟闺蜜唠叨了几句,顺利勾起了闺蜜的愧疚之情:很久没给孩子买礼物了。

于是,说好的逛街减压,成了儿童用品大采购。

我俩用最快的速度结束了战斗,又飞速地各自回家,期望给孩子们一个意外惊喜。只是没想到,惊喜全留给了自己。

火急火燎回家的我,在小区遇到了大汗淋漓的米粒。看到我回来,他没有预料中的开心,反而一脸嫌弃地问我,“怎么回来这么早”?

看到米粒的神情,我心里踹了大半天的愧疚消失得无影无踪,但这也不妨碍我下一次重蹈覆辙,详情戳→《当妈后,小丑竟是我自己!》

对孩子,我们心里很容易充满亏欠:没有给孩子丰厚的物质条件,优渥的教育环境;

忙工作错过孩子成长的重要时刻,拖着疲累的身躯陪伴孩子又提不起精神;

在孩子面前累到哭也会内疚,担心自己的坏情绪影响到孩子。

我们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时刻反省充满愧疚,到最后只是苦了自己。

碰上米粒这样没心没肺的孩子,最多是让老母亲失落一番,孩子要是敏感些,还可能因为妈妈的愧疚承受不该有的压力。

陪孩子玩被累哭,这届老母亲究竟怎么了?

米粒妈就在想,为什么妈妈这么容易产生愧疚感?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不敢在孩子面前表露情绪,表露脆弱呢?

答案有点让人心伤,那就是我们过高估计了自己对孩子的重要性。

幼年时期的养育陪伴,童年少年期的引导,成年后的情感支撑,妈妈在孩子的生命里都承担着重要角色。

只是,妈妈对孩子的重要程度有时候被高估了。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是只有妈妈。

米粒妈看过一张图片,是发展心理学家乌列·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它描述的是一个孩子的发展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陪孩子玩被累哭,这届老母亲究竟怎么了?

孩子所处的环境因素就像一系列的同心圆。

最内层的微系统,是孩子能直接接触到的环境,比如家庭、幼儿园、学校等。

第二层外围系统,孩子不能直接接触,但是可以影响微系统的某些因素,比如家长的工作、工作场所和朋友圈等。

最外层是宏观系统,也就是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比如家庭的贫富、社区环境、风俗习惯等等。

孩子的成长会受到这一系列环境的影响。

家庭在其中的角色像一个“筛选器”,帮孩子有选择性地接收社会文化,而不是成为孩子的全部环境。

陪孩子玩被累哭,这届老母亲究竟怎么了?

米粒妈想起一个能感动全世界,却唯独感动不了孩子的母亲。

一位青年演员,曾经也是活力四射前途无限,但在短暂的发光之后,就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了。

再次进入大众视野是因为他有一个无私伟大的妈妈,和他“妈宝男”的身份。

妈妈对他关心到无微不至。举个例子说吧,为了照顾成年的他,妈妈搬来跟他一起住,每天早晨四点钟起床熬养生汤。

这位妈妈说,不管孩子在哪里,都要给他一个温暖的厨房。

看到这里,米粒妈真的倒吸一口凉气。

米粒妈没喝过这位妈妈十年如一日熬的养生汤,不知道它是不是真有什么神奇功效。

陪孩子玩被累哭,这届老母亲究竟怎么了?

只是,如果米粒姥姥每天早上4点钟起床为我熬汤,我是睡不安稳的。

在节目里演员的姐姐也出镜了,她坦白地说不想结婚。

因为妈妈如此照顾孩子,为家庭付出,她做不到这么好。她不可能像妈妈一样用生命爱孩子,所以她宁愿不结婚。

妈妈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换来的是孩子对婚姻的恐惧。

对一个成年人来说,有个用生命爱自己的妈妈,所有的生活都是围绕自己,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

陪孩子玩被累哭,这届老母亲究竟怎么了?

回到陪孩子累到哭的妈妈身上,累到极致想哭,是人的本能反应。

米粒妈很理解这位妈妈,工作一天没陪孩子,回到家肯定是想着好好陪孩子玩。

虽说强撑着陪伴孩子,看起来不像4点起床做羹汤那么伟大,但本质是类似的。

说得不中听一点,就是妈妈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让自己心安。

因为孩子看不到妈妈工作时的辛苦,他只看到了妈妈陪他玩时的无精打采和心不在焉。

孩子也不知道妈妈是为生活所累,他只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我让妈妈不开心了吗?我做错了什么?妈妈不喜欢我了吗?

这样的结果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米粒妈是觉得啊,强撑着的勉强,还不如不陪伴。

如果真的特别累,就坦诚地跟孩子说,妈妈今天工作特别累,没有力气陪你玩了,我先休息10分钟,你自己玩会儿。

从时间上看,陪孩子的时间会变短,但经过短暂的调整恢复元气后,陪孩子的质量又会提高。

陪孩子玩被累哭,这届老母亲究竟怎么了?

米粒妈在《给孩子的爱该是什么样子?答案在皮克斯9分钟动画短片里》提到过高效率陪伴孩子的“123法则”。

每天1次,每次20分钟,跟孩子一起做3件事中的任意一种:读书、游戏、聊天。

这20分钟,是全身心投入心无旁骛的陪伴。高质量的陪伴,哪怕时间短,也胜过长时间漫无目的的耗在一起。

米粒妈想起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提出过的一个名词:课题分离。

阿德勒认为,人的一生要面对三个课题: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矛盾的起因,就是因为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

工作和交友课题的界限,理一理还能分得清,最难分离的就是爱的课题,特别是亲子关系。

用生命爱孩子的妈妈,她把孩子的课题当成了自己的课题,孩子的人生决定着她的人生。

陪孩子玩被累哭,这届老母亲究竟怎么了?

可最终,孩子的路还是要孩子自己走。

就像老母亲每天盯着孩子的作业,督促孩子学习,可我们只能把孩子赶到书桌边,让他开始学习这个动作。

至于孩子学习的时候在想什么,学习效率高不高,我们就真的无能为力了。正如一句谚语说的:可以把马赶到水边,但不能强迫马儿喝水。

亲子关系里没有课题分离,孩子不会得到真正的成长,妈妈也很难有正常的生活。

最后,米粒妈想说,孩子的课题也很丰富,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妈妈偶尔一次的情绪失控,事后真诚跟孩子沟通,不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本质影响。

反而是长时间的情绪压抑,愧疚自责,让孩子生活在压抑的氛围中,才会改变孩子成长的环境,进而影响孩子的成长。

所以说,妈妈们要认清现实,我们对孩子很重要,但又没有那么重要。

孩子跟我们一样,都有必须要做的人生课题,谁也成不了谁人生的全部。

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助力,就要像飞机上的提示牌一样:在帮助别人前,请先自己戴好氧气面罩!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关注),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

想阅读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方

不知道怎么成为科学又靠谱的好爸妈?不如来看看米粒妈好文精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