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快看!“双减”后成绩好的学生吃亏?

作者:成才有道-骁子

前几日,我们发表了一篇《分重点班,上海建平西校引发的家长嘴仗》文章,受到了读者朋友的热烈讨论,犹如上海建平西校家长发生的嘴仗一样,读者朋友们也明显的分成了两派。

快看!“双减”后成绩好的学生吃亏?

赞成 or 反对 ?

1、赞成分班的读者发言:

“竞争从小蝌蚪就开始了,这是自然规律……”、“有能力的孩子就应该得到更多的资源……”、“现在混在一起学习,成绩差得更学不到东西……”、“为什么不能设重点班?那大学还分什么清华北大985干啥……”、“成绩好坏怎么不公平了……”等等,在此不一一例举。

快看!“双减”后成绩好的学生吃亏?
快看!“双减”后成绩好的学生吃亏?
快看!“双减”后成绩好的学生吃亏?

2、反对分班的读者发言:

“分班那些家长望子成龙太迫切,一有对自己竞争有利的就会拼命争取,极力维护,却不顾及办学理念,多数人利益……”、“分班教育被冠以因材施教是教育理念狭隘的表现,表面上是提高升学率,事实后果是学生性格和综合素质的缺失……”从参加评论的人数来说,赞同分班的要多一些。

快看!“双减”后成绩好的学生吃亏?
快看!“双减”后成绩好的学生吃亏?

3、赞同分班理由解析:

让我们看看,赞同分班的家长们内心的逻辑是什么呢?抱有这种想法的大多是成绩比较优秀的孩子家长。他们的孩子在校期间,获得老师的关注较多,获得学校的资源较多,如干部选拔,教师授课安排,升学录取优势等。

经常会听说这样一句话:“上了XX高中,等于一只脚踏入重本了”。这是现实利益的强大诱惑,同时,这种分班模式下,重点班老师拧得更紧,内卷更严重。除了学习,少有闲时,孩子们只有周末才能回家补给补给,家长也落得一身轻松。

“能轻松一点,干嘛要多费那门子心思呢?”这是大多数家长的想法。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理所当然地交给学校,交给老师,最好自己什么都不用操心,只负责掏钱就好。

4、应对“双减”束手无策: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将从2022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

种种迹象表明,“双减”的脚步近了,不再是远在天边,遥不可及。

教育界一直呐喊的减负,终于来了!可是家长们的焦虑呢,却与日俱增!政策出来后,表面上看学校是解放了,但是,“神兽”们回家的时间多了,家长们的一大堆麻烦事来了。

家长们:我要怎么办???

孩子自觉的话还好,可以自己学习,自己管理。不自觉的呢,新的焦虑让家长们很不轻松。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1149名未成年人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0.7%的受访家长平时在家庭教育上困惑很多,94.7%的受访家长期待此法能帮助自己缓解教育焦虑。

快看!“双减”后成绩好的学生吃亏?

5、如何应对教育焦虑:

既然,“双减政策”已落地,过去的“甩手掌柜式”育儿已经回不去了!我们该怎么办呢?

1)首先,格局要高,要理解政策。

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我们要从国家层面思考:“双减”,国家要的是整体素质的提高,要的是让成绩好的孩子更优秀,突显特色人才脱颖而出,国家是着眼全球竞争对人才需求的大格局。

所以,要让孩子们有充足的自由空间,才能展现出真实的潜力。而补习班,掩盖了孩子发展的个体差异。

请相信,双减政策配套改革会不断推出,特别是中高考政策。

为了着眼长远,着眼于孩子今后人生能成就一番事业,现在整合利用自主时间,发展孩子喜欢的领域:学科、技艺、管理等都可以。只要是增进能力提高,而不是在空余时间,玩游戏,闲耗就好。

合理利用空余时间,可以让孩子的长板更具优势,优势更加突出!

2)其次,要激发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才是每一个孩子长久的根本竞争力。在家庭的表现才是孩子最真实的特质反应,作为家长不应是被动伺服者,而应是主动成才教练。

家长们应该有思想,有目标,有步骤地引导激励孩子,加强自我管理,为梦想而奋斗。这也是家长的一种能力,我们称之为“成才领导力”。

如果你能把一个慵懒的小孩调教成一个能量满满的小“狮子”,你也就成为伟大的父母之一了。

快看!“双减”后成绩好的学生吃亏?

3)再次,要防止孩子成为高傲自负的家伙。

如果孩子成绩好,就要防止其成为高傲自负的家伙。现实中,最悲哀的莫过于,读书成绩好而社会落地差的孩子了。

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很高,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中学时期成绩优异,受到家长的包容太多,忽视了其他的性格缺点,进入社会后就逐渐暴露出来……

社会是现实的,北上广不相信眼泪,公司不是家里,工作不是过家家,没有人会将就你。

哪怕以前是学霸,是佼佼者,是小太阳,进入社会后,就得按照社会规则生存,打拼。家长应有这种眼光,在孩子性格固化前,给予点拔,防止跑偏。

6、结尾:

在此,由上海建平西校引发的4篇“双减”探讨文章结束了。在这4篇文章里,我们既讨论了现象,又回顾了政策本身,还挖掘了政策出台的历史脉络,最后谈到了如何面对……

这些经验总结,都来源于自身实际体会,而非空洞臆想。我们希望做一点实实在在的工作,于您的孩子,于您的家庭更成功更美满。

其他2篇文章相关链接:

1、大书包为啥不能减少?双减政策,人才培育由“量变”到“质变”

2、吐血整理,40年来,教育方针的这些变化对你我意味着什么?

作者丨陈骁

编辑丨一刀

视觉丨小白

图片丨源自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直接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