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生存还是毁灭——莎翁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莱特》之思

作者:沐小有

《哈姆莱特》作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广为流传,我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那么这个故事讲的大概是什么呢?

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一位丹麦王子,他本来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念书,回国时他父王已经暴死,母后葛特露德已经改嫁给他的叔父,新王克罗迪斯。国内谣言纷纭,哈姆莱特对父亲的暴死与母亲的匆促改嫁也感到非常悲愤,又看出到处都是恶事败行,因此一直郁郁不乐。

正在这时,他父亲的鬼魂在他面前显现,详细告诉他叔父克罗迪斯谋杀自己的罪行,并命哈姆莱特为自己复仇。哈姆莱特因这一复仇的任务心烦意乱,犹豫不决。他打算装疯,但他的装疯引起了叔父的怀疑,克罗迪斯派了许多人来试探哈姆莱特是不是真的疯。在敌人的不断试探之下,哈姆莱特又利用一个戏班子进宫演出的机会试探自己的叔父。演出尚未终场,叔父克罗迪斯便仓皇离去,这样就进一步证实了叔父谋害自己父亲的罪行。

在叔父克罗迪斯的指使下,哈姆莱特的母亲召儿子到她房中谈话,但是哈姆莱特误杀奥菲莉娅的父亲、宫内大臣波乐纽斯。奥菲莉娅因此而发疯,终于惨死。克罗迪斯知道自己的罪恶已被哈姆莱特识破,就设法打发王子出使英国,并写密信给英王要他把哈姆莱特处死。幸而在半途哈姆莱特脱险逃回。

于是克罗迪斯又设毒计,让哈姆莱特和波乐纽斯的儿子雷欧提斯比剑,准备了真剑、毒剑和毒酒,一定要结果哈姆莱特的生命。在比剑过程中,哈姆雷特母后葛特露德误饮毒酒,毒发身死。雷欧提斯用毒剑刺伤了哈姆莱特,但哈姆莱特后来也以夺过来的毒剑刺伤了雷欧提斯。在临死以前,雷欧提斯揭发了克罗迪斯的罪恶阴谋,哈姆莱特便用毒剑、毒酒把叔父克罗迪斯也杀死了。

这部悲剧最为人所熟知的应该就是那句“To be or not to be”国内译为:生存还是毁灭。其实在这里哈姆莱特并不是要抒发对人生死亡与生存的深度思考,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对于自己是否要采取复仇行动的对与错的追问。

生存还是毁灭——莎翁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莱特》之思

哈姆莱特在那时面临着三个伦理结,分别为:弑父禁忌、弑母禁忌与弑君禁忌。对于叔父杀兄娶嫂的行为,是哈姆莱特从本质上背负着一种为父报仇的社会伦理责任。但是叔父娶嫂的行为导致了他与哈姆莱特伦理关系的转变,此时的叔父变成了哈姆莱特名义上的父亲——继父。这使得哈姆莱特一次又一次的对自己复仇的行动有所犹豫延宕,面对一个实现释放自己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压制的杀父凶手,杀了叔父也等于杀死了潜意识中童年的那个自己。

生存还是毁灭——莎翁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莱特》之思

而面对丈夫被杀却很快改嫁的母亲,哈姆莱特内心也充满了怨恨。尽管父亲的魂灵告诉他不要去伤害母亲,但母亲的种种现象虚心都表明自己不忠于自己的丈夫。但站在当时母亲的角度上来看,儿子远行,丈夫被人害死,此时母亲不得不或者说最好的选择便是选择委身于篡权夺位的小叔子。尽管母亲没有强大的势力可以报仇,但其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护自己的儿子。最后,母亲也选择替儿子代喝毒酒赎罪,以解开这杂乱的伦理结。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母亲与叔父勾结共同害死哈姆莱特父亲的可能性。)

生存还是毁灭——莎翁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莱特》之思

我们延宕的王子——哈姆莱特在纠结要不要杀死叔父为夫报仇时,发出“To be or not to be ”的斥问。生存对哈姆莱特来说代表着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而毁灭则是采取行动挺身反抗这人世间无涯的痛苦。复仇还是不复仇,这对当时身为王子但无实权的哈姆莱特来说无疑是一个终极生命命题。从哈姆莱特内心的纠结挣扎中,我们也可以看见这悲剧的发生。就如恩格斯所语,这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生存还是毁灭——莎翁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莱特》之思

这悲剧也是关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歌德提过“莎士比亚的意思是要表现一个伟大的事业承担在一个不适宜胜任的人身上的结果。这是一棵树栽种在一个宝贵的花盆里,而这个花盆只能种可爱的花卉;树根伸长,花盆就破碎了。”“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了,这个重担他不能肩起,也不能放下;每个责任对他都是神圣的,这个责任却是太沉重了。”

生存还是毁灭——莎翁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莱特》之思

从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角度来看,“哈姆莱特之谜”是源于人类对命运、价值与前途的迷茫与焦虑。早期人文主义对人的尊严和创造力的信心与对其实际状况形成一种讽刺。在这种幻灭中若仍要坚持信念,就得安于悲剧,这就是出现莎士比亚悲剧的背后原因。莎翁不再相信勇气、美德能掌握命运,人所能做的,不过是以坚毅不拔的态度面对他的失败。

一切世俗的复仇,王位的争夺,其实都不重要,它们只有作为理想人性来表现自身的手段时,才有意义。甚至只有当它们否定自我,即在毁灭与失败中时,他们才更纯粹地表现了理想人性和人格力量,才获得了更真实的生命意义。

生存还是毁灭——莎翁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莱特》之思

雨果说:“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

《哈姆莱特》演绎了上帝之国从破毁到重建的过程,体现了人类存在的契约性:无论人类如何破毁自己的家国,终究不能依靠上帝,而是应该依靠自己,用切实的行动来对理想中的国度施以不懈的重建。

在哈姆莱特内心世界里还存在着严重的宗教神学思想,其特点正好说明文艺复兴时期,刚刚从宗教重压下站立起来的“人”,在精神上依然存在着与上帝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其对在这枷锁中对理性意识的松动觉醒及对“人”的肯定,都说明了当时宗教镣铐下正有一个个关注自身的“人”正在试着去打开镣铐实现自我的精神价值超越……

(感谢每一个认真看到这里的你们[玫瑰])

生存还是毁灭——莎翁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莱特》之思

(❗未经允许,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转载与形式再创❗[玫瑰][祈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