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近代史中,上海绝对是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一座城市。这个标准的国际大都会里,在过去的100多年间,酝酿了中国人太多的酸甜苦辣。这里是中国对世界的一张名片,和外界交流的重要窗口,这里有整个民族的骄傲和荣光,这里也有一个国家的悲哀和不幸。然而历经时光的沧桑,旧上海的味道,已经悄无声息的成为整个中华文明不可分割,极具色彩的一部分。
老上海很早就与电影结缘,在光影的世界里,上海这座谜一样的城市依然充满了传奇。在关于上海的影视作品中,最让观众印象深刻的有周润发和赵雅芝主演的《上海滩》,张彻导演的《马永贞》,李小龙主演的《精武门》。这些传奇的故事,让观众们对于上海这座既年轻又隽永的城市,充满了一种民族情结上的怀念。特别是旧上海,那段欲说还休,欲罢不能的历史时光,更是让无数华人魂牵梦萦。

然而真正具有上海味道的影片,却不是以上提到的“上海滩争霸”系列。这些影片所展现的一个时代的风云际会,是男人们的雄心壮志,而真正的见识过上海面貌,听惯了上海话的人们会发现,这些故事真的不符合这座城市的气质。
在上世纪30年代的时候,上海是华语最早的电影基地,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代的电影明星。这些明星中,以阮玲玉和周旋为代表。其中周旋除了出演电影外,她还是一个著名的歌星,代表作《夜上海》和《天涯舞女》成了人们对那个时代的上海,最契合内心共鸣的印象。而在1949年的时候,一个周旋的忠实粉丝,离开上海,来到香港定居,这个时候她才18岁,她便是今天我们文章的主角潘迪华。
据潘迪华自己介绍,她之所以跟随仅仅年长她16岁的母亲到香港,是因为她的父亲有一个姨太太,而在那个年代,她的父亲必须做出一个选择。她的母亲放弃了继续留在她父亲身边的机会,独立的带着潘迪华到香港谋生。在贾樟柯导演的,关于上海的纪录片《海上传奇》中,年近80的潘迪华出镜时,在聊到自己的这段人生经历时,依然不免老泪纵横,感慨颇多。在她接受采访的最后两分钟,她又唱起了老上海的歌曲,这些音乐是她的故乡情结,也是她在香港主要的谋生手段。
潘迪华刚刚到香港时,起初的生活由母亲照料,但是很快她们的生活受到了威胁,为了谋生,潘迪华不得不开始唱歌,以养活一家人。她最初的时候从夜总会开始做起,因为其优美的嗓音和对音乐独特的理解,她得以迅速成功的开启了自己的歌唱事业。她是第一个和英国百代唱片签约的华人歌手,而且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她已经在美国和中东等地演唱歌曲,并被歌迷们称为“东方夜莺”。
潘迪华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天赋外,更重要的因素是她对老上海音乐的理解。她将这些老上海的音乐,加上英文歌词,并唱红了《玫瑰玫瑰我爱你》和《第二春》的英文版。随着事业的成功,她还希望进一步用自己的力量开拓香港的音乐市场,于是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她还创作过一部名叫《白娘娘》的音乐剧,但是因为理念太过超前,没有得到很好的市场反馈,因此巨亏了100多万。
真正让现在的大众熟知潘迪华这个“明星”的,是因为王家卫的电影。在王家卫的影片《阿飞正传》中,潘迪华和张国荣对戏,饰演了一个拥有正宗上海腔调的,张国荣饰演的主角旭仔的养母。正宗的上海腔,精湛的演技,让影迷们一下记住了这个“老上海”。
从此潘迪华在银幕的光影中,又和她梦中的故乡旧上海再续前缘。在《海上传奇》中接受采访时,潘迪华一直强调,自己是一个生在上海,长在上海,正宗的上海人。虽然现实中,她在出生之后,只在上海生活到了18岁,她其余大部分的人生都是在香港度过的。但是她始终认为上海才是她的故乡,而在香港,她永远的是一个过客。
而这个内心的上海情结,又构成了她独特的职业生涯,在她人生的上半段,以演唱旧上海的音乐谋生,而在她60岁之后,又在银幕中找到了旧上海的气质。对于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而言,潘迪华对于上海的故乡情结是难能可贵的,也正是因为这个情结,冥冥之中,旧上海的气质和味道在潘迪华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弥散开来,并赋予了她以此为生的技能。
在《阿飞正传》之后,潘迪华正宗的上海腔调让她在电影界迅速的建立了名声,她后来又参与演出了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侯孝贤的《海上花》,并且还在李安的《色戒》中教汤唯打麻将。并在贾樟柯执导的关于上海的纪录片《海上传奇》中出镜。
潘迪华之所以能够在影片中演出那种旧上海女人的气质,和她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她在1949年离开上海,从此上海的样貌在那一刻就和故乡一起定格在了潘迪华的灵魂深处。在她的灵魂深处,她将故乡情结和旧上海的人文风貌封存在一起,又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年华,才酝酿出在银幕上,这个世故、精明的上海女人形象。而在这个形象中,又自带旧上海的文艺味道。潘迪华对于上海女人的演绎,不仅仅是一种真实的还原,而是演出了骨子里独有的气质。这些上海女人的角色,在潘迪华的演绎之下,虽然是精明、世故,但是又不失人情味,在历经岁月和沧桑之后,她们依然保持着旧上海的腔调。
在不长的电影生涯中,潘迪华用精湛的演技和少有的正宗上海腔调征服了观众。在看过她几乎所有和上海有关的角色后,观众们很容易就能感觉到她内心深处独有的上海情怀,因为如果不是根深在灵魂深处的眷恋,她无法演绎出如此浓郁的旧上海气息。在影片中,虽然潘迪华只是一个配角,但是她却承担着,将整个影片的氛围从现代的香港带回旧上海空间里的重任。
王家卫在和上海有关的影片中,之所以如此的热衷潘迪华这个演员,是因为她身上浓郁的旧上海气息,可以帮助导演轻松的构建起那个充满年代感和文艺感的空间。而身在异乡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之后,依然能够保持如此强烈的故乡气息,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戏剧化元素。在潘迪华的内心深处,他乡和异乡之间有一个明显的分界线,所以她在香港永远的只是一个“过客”,所以她自己永远是上海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