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她是銀幕上最有上海腔調的女人,居住香港70年隻是“過客”

在中國人的近代史中,上海絕對是最具有傳奇色彩的一座城市。這個标準的國際大都會裡,在過去的100多年間,醞釀了中國人太多的酸甜苦辣。這裡是中國對世界的一張名片,和外界交流的重要視窗,這裡有整個民族的驕傲和榮光,這裡也有一個國家的悲哀和不幸。然而曆經時光的滄桑,舊上海的味道,已經悄無聲息的成為整個中華文明不可分割,極具色彩的一部分。

老上海很早就與電影結緣,在光影的世界裡,上海這座謎一樣的城市依然充滿了傳奇。在關于上海的影視作品中,最讓觀衆印象深刻的有周潤發和趙雅芝主演的《上海灘》,張徹導演的《馬永貞》,李小龍主演的《精武門》。這些傳奇的故事,讓觀衆們對于上海這座既年輕又隽永的城市,充滿了一種民族情結上的懷念。特别是舊上海,那段欲說還休,欲罷不能的曆史時光,更是讓無數華人魂牽夢萦。

她是銀幕上最有上海腔調的女人,居住香港70年隻是“過客”

然而真正具有上海味道的影片,卻不是以上提到的“上海灘争霸”系列。這些影片所展現的一個時代的風雲際會,是男人們的雄心壯志,而真正的見識過上海面貌,聽慣了上海話的人們會發現,這些故事真的不符合這座城市的氣質。

在上世紀30年代的時候,上海是華語最早的電影基地,這裡誕生了中國第一代的電影明星。這些明星中,以阮玲玉和周旋為代表。其中周旋除了出演電影外,她還是一個著名的歌星,代表作《夜上海》和《天涯舞女》成了人們對那個時代的上海,最契合内心共鳴的印象。而在1949年的時候,一個周旋的忠實粉絲,離開上海,來到香港定居,這個時候她才18歲,她便是今天我們文章的主角潘迪華。

她是銀幕上最有上海腔調的女人,居住香港70年隻是“過客”

據潘迪華自己介紹,她之是以跟随僅僅年長她16歲的母親到香港,是因為她的父親有一個姨太太,而在那個年代,她的父親必須做出一個選擇。她的母親放棄了繼續留在她父親身邊的機會,獨立的帶着潘迪華到香港謀生。在賈樟柯導演的,關于上海的紀錄片《海上傳奇》中,年近80的潘迪華出鏡時,在聊到自己的這段人生經曆時,依然不免老淚縱橫,感慨頗多。在她接受采訪的最後兩分鐘,她又唱起了老上海的歌曲,這些音樂是她的故鄉情結,也是她在香港主要的謀生手段。

潘迪華剛剛到香港時,起初的生活由母親照料,但是很快她們的生活受到了威脅,為了謀生,潘迪華不得不開始唱歌,以養活一家人。她最初的時候從夜總會開始做起,因為其優美的嗓音和對音樂獨特的了解,她得以迅速成功的開啟了自己的歌唱事業。她是第一個和英國百代唱片簽約的華人歌手,而且在上世紀60年代的時候,她已經在美國和中東等地演唱歌曲,并被歌迷們稱為“東方夜莺”。

她是銀幕上最有上海腔調的女人,居住香港70年隻是“過客”

潘迪華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天賦外,更重要的因素是她對老上海音樂的了解。她将這些老上海的音樂,加上英文歌詞,并唱紅了《玫瑰玫瑰我愛你》和《第二春》的英文版。随着事業的成功,她還希望進一步用自己的力量開拓香港的音樂市場,于是在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她還創作過一部名叫《白娘娘》的音樂劇,但是因為理念太過超前,沒有得到很好的市場回報,是以巨虧了100多萬。

真正讓現在的大衆熟知潘迪華這個“明星”的,是因為王家衛的電影。在王家衛的影片《阿飛正傳》中,潘迪華和張國榮對戲,飾演了一個擁有正宗上海腔調的,張國榮飾演的主角旭仔的養母。正宗的上海腔,精湛的演技,讓影迷們一下記住了這個“老上海”。

她是銀幕上最有上海腔調的女人,居住香港70年隻是“過客”

從此潘迪華在銀幕的光影中,又和她夢中的故鄉舊上海再續前緣。在《海上傳奇》中接受采訪時,潘迪華一直強調,自己是一個生在上海,長在上海,正宗的上海人。雖然現實中,她在出生之後,隻在上海生活到了18歲,她其餘大部分的人生都是在香港度過的。但是她始終認為上海才是她的故鄉,而在香港,她永遠的是一個過客。

而這個内心的上海情結,又構成了她獨特的職業生涯,在她人生的上半段,以演唱舊上海的音樂謀生,而在她60歲之後,又在銀幕中找到了舊上海的氣質。對于一個漂泊他鄉的遊子而言,潘迪華對于上海的故鄉情結是難能可貴的,也正是因為這個情結,冥冥之中,舊上海的氣質和味道在潘迪華的内心深處生根發芽,彌散開來,并賦予了她以此為生的技能。

她是銀幕上最有上海腔調的女人,居住香港70年隻是“過客”

在《阿飛正傳》之後,潘迪華正宗的上海腔調讓她在電影界迅速的建立了名聲,她後來又參與演出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侯孝賢的《海上花》,并且還在李安的《色戒》中教湯唯打麻将。并在賈樟柯執導的關于上海的紀錄片《海上傳奇》中出鏡。

她是銀幕上最有上海腔調的女人,居住香港70年隻是“過客”

潘迪華之是以能夠在影片中演出那種舊上海女人的氣質,和她的經曆是分不開的。她在1949年離開上海,從此上海的樣貌在那一刻就和故鄉一起定格在了潘迪華的靈魂深處。在她的靈魂深處,她将故鄉情結和舊上海的人文風貌封存在一起,又曆經了半個多世紀的年華,才醞釀出在銀幕上,這個世故、精明的上海女人形象。而在這個形象中,又自帶舊上海的文藝味道。潘迪華對于上海女人的演繹,不僅僅是一種真實的還原,而是演出了骨子裡獨有的氣質。這些上海女人的角色,在潘迪華的演繹之下,雖然是精明、世故,但是又不失人情味,在曆經歲月和滄桑之後,她們依然保持着舊上海的腔調。

她是銀幕上最有上海腔調的女人,居住香港70年隻是“過客”

在不長的電影生涯中,潘迪華用精湛的演技和少有的正宗上海腔調征服了觀衆。在看過她幾乎所有和上海有關的角色後,觀衆們很容易就能感覺到她内心深處獨有的上海情懷,因為如果不是根深在靈魂深處的眷戀,她無法演繹出如此濃郁的舊上海氣息。在影片中,雖然潘迪華隻是一個配角,但是她卻承擔着,将整個影片的氛圍從現代的香港帶回舊上海空間裡的重任。

王家衛在和上海有關的影片中,之是以如此的熱衷潘迪華這個演員,是因為她身上濃郁的舊上海氣息,可以幫助導演輕松的建構起那個充滿年代感和文藝感的空間。而身在異鄉生活了半個多世紀之後,依然能夠保持如此強烈的故鄉氣息,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戲劇化元素。在潘迪華的内心深處,他鄉和異鄉之間有一個明顯的分界線,是以她在香港永遠的隻是一個“過客”,是以她自己永遠是上海的“女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