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关东四省沦陷纪事本末

作者:背着包袱前行

从“九一八事变”到关东四省全境沦陷,大约经过了2年时间(很多文章说东北三省沦陷,很不准确,应该是黑吉辽和热河加起来的关东四省沦陷)。

关东沦陷(日方称为“满洲事变”)的主要当事人包括关东四省事实上的统治者张学良及其武装集团,溥仪及其团伙,国民党政府;日本军国,把北满化为势力范围的苏联,负责调停的英美法为首的国际联盟。

在这里以国际条约为视角,用时间线来分析国民党政府的“革命外交”,日本不放弃条约获取的利益,两者的冲突,进而发生的战争。

关东沦陷的前期

(1929-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28年6月,张作霖获得日本关东军扶持独霸关东四省,但实力强大了不那么顺从日本,被关东军谋杀。12月,继承张作霖大位的官二代张学良宣布“易帜”,加入国民党政府。

1929年2月,张学良被任命为关东四省的省主席,继续实质控制关东四省。

1929年1月,国民党政府宣布各省私下对外签订的条约一概不认可,要在三年内废除不平等条约。

1929年12月,碌碌无为的张学良受到革命外交政策的鼓舞,首先在苏联的势力范围北满动手,最终时武力收复北满铁路行动失败,不得不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苏联)签订了《伯力协定》,双方同意恢复合作兴办“北满铁路”。浮夸公子哥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仅一切恢复原状还损兵折将,还导致国民政府与苏联的关系恶化,为后来苏联不介入关东的外交政策埋下祸根。

1929年12月,民国政府宣布革命外交大纲,收回内河航行管理权,收回租界,要求外国撤出在中国的军队,废除丧权辱国的领事裁判权。遭到英美法等列强抗议。

1930年4月,英国同意归还威海租界,12月完成接管。

1931年1月,蒋介石宣布在年内要收回全部租界。

日本知道自己在中国的特权被夺回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不肯就范,开始谋划侵占关东。

1931年2月,革命外交再获佳音,英国退还庚子赔款。与日本交涉庚子赔款退款无果。5月,国民党政府单方面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

1931年8月,日本间谍中村大尉被杀(中村事件),日本军部要求武力报复。9月18日,驻扎在南满铁路租界区日本关东军进攻沈阳,19日张学良电令各部队不抵抗。奉天省大部分沦陷。(九一八事变,日方称之为“沈阳事变”)

关东沦陷的中段

(1931年9月-1933年9月伪满洲国成立)

1931年9月21日,长春沦陷,随后日本关东军依次攻占南满重要据点,吉林省沦陷。

1931年10月,国际联盟决议要求日本撤军。日本以国民党政府必须承认两国之间的条约为前提条件,拒绝撤军。11月,关东军进犯北满,黑龙江省大部分沦陷;溥仪在日本帮助下潜逃到营口。12月,国际联盟组织事件调查团。

1932年1月,日本关东军攻击锦州驻扎的张学良部队,日本海军陆战队进攻上海闸北。2月,哈尔滨失守,黑龙江省沦陷。

1932年3月,溥仪出任伪“满洲国”的执政,是关东沦陷的标志物之一。国际联盟不承认伪“满洲国”的合法性,然而苏联承认伪“满洲国”对中东路享有主权,把张学良力战未得的北满中东路拱手送给日本。

1933年5月,日本遭到国际联盟谴责,淞沪会战在列强监督下停火,而后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不满停战,刺杀日本首相犬养毅,日本和平外交派彻底偃旗息鼓。7月,日军进犯热河省。

1932年9月,日本承认伪“满洲国”,签署日满协定、军事协定,伪“满洲国”承认日本在关东的特权,关东军实际支配伪满洲国。

关东沦陷的后段

(1932年9月-1933年3月四省全部沦陷)

1933年1月,日军进犯山海关。2月,国际联盟要求日本撤回到南满铁路日本租界,邀请美国和苏联介入;被日本拒绝。美国同意介入,而苏联维持对日友善政策、不介入(其实已经协商把其在中东路的合资权益出售,1935年苏联与伪满洲国订协议,正式卖掉)。

1933年3月,关东军再度发兵,热河省沦陷,张学良被认为对此负有责任,被剥夺所有官衔、下野。同时,为了侵占的关东四省,日本决意与其他列强撕破脸皮,退出国际联盟,不再扮演“民主学校的好学生”了。

1933年5月,《塘沽协定》生效,华北变成了军事缓冲区,直到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期间,日本继续巩固在关东四省的统治,将其变成了侵华根据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