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问道《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问道《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意译: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上一章讲了修真的方向、术法和路线图,君王以此来修为,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这一章通过世俗之人对修真的态度和明道之人状态的描述,让君王进一步明白该如何修真,如何守道。

上士,上智之人,明白四达,无所不通。他们知道,道为万物之宗,只有遵循道的法则和设定,万物才能各得其所,天下才不会乱、才会有最好的秩序和长远的未来。所以他们不为世俗的名物所累,笃守大道,全然的奉道不移。勤,通尽,这里是全然、竭尽全力的意思。行之,就是行于大道。

中士,中智之人,虽知人而不能通天,他们对道没有恒常的认知,不会像上士一样守道不移,他们从教而变,既是世风的俘虏,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事务的执行者和管理者,是君王和黎庶间的连接器。

下士,愚昧粗鄙之人,既不知人,更不知天,他们抱残守缺,自以为是,总是以井蛙和虫子的眼光来打量这个世界,到处都是光怪陆离的不合时宜。更不用说他们听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些话之后的态度,只能以之为虚妄和无稽之言而哈哈大笑:这个讲“道”理的人是个傻子吧,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笨蛋呢!其实他们不知道,他们才是真正的丧己于物、脑袋空空、沉迷欲海而永世不得翻身的可怜之人。道与物反,如果他们不笑,那就说明修道者尚未得道之真诠。

所以有人这样说过:

明道之人由于体察了道的无物无象、无名无状,他们与道为一,反而会显得象是昏昧无知一样;体道的方向是离物去知,唯有退身于名物之外,才能体会到道之真全;大道虚漠无垠,看似有无穷多的路径可以通达,却又像丝结一样的浑然一体,不可裂道而得。

这一句是对“反者道之动”的阐释,也就是更具体的运用和操作之法。

上德若谷,君王最高的德行就像川谷至于江海一样,无所不蓄无所不容;

广德若不足,君王施天德于天下,无所不覆无所不载,任天下自然而然,却又不显露任何自己的志意于天下,好像自己的圣德不足一样;

建德若偷,君王体道之大而有天德,以天德辅万物之自然而成天下之大功,君王用非己有,治非己功,若盗天之有,故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君王施天德于天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与道浑然为一,返璞归真。渝,变污也,形容君王体道之后天人合一的混沌状态。

这句话讲的是“弱者道之用”的具体操作和应用。

大白若辱,大白,万物之然,指道生万物之能和万物之象;辱,指道的无物无象,不名不荣之状。大道于天下无所不生、无所不有、无所不成,为万物之所宗,却又不名不荣、无物无象,是以大白若辱;是以君王也不可以名物立身;

大方无隅,方,指大道的一个方面,万物皆为大道裂方而成;大方,即道;大道浑然一体,无方无隅。是以君王也不可将天下裂道为方;

大器晚成,大器,指天下神器;天下为万物所成,有万物方有天下,故天下是先有万物,而后才有其大器之成。是以君王也要“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没有天下之成,又何来君王之名呢?

大音希声,天下万物繁荣,井然有序,如此神器又是谁在施以教化呢?是道,万物惟道是从。大道施天下以不言之教,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天下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百姓皆谓:我自然。是以君王也要行天道不言之教;

大象无形,大象,神器之象,大道之象;大道无形,其神化之功却能无为而无不为。是以君王也应该循道而行,不施人德于天下,使天下自然而然,如此方能无为而成天下之大功;

道隐无名,道不名不荣,无物无象,于天下“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功成而不名有,故谓道隐无名。是以君王也应该祛除名物之累,惟施天德于天下。

只有道,才可以施天德于天下,并化成万物而成天下之大功。所以君王唯有退身全道,才能施天德于天下而成天下之大功!

问道《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后记:

1、为什么要学习《道德经》?

《道德经》是古代圣王思想和道术的集大成者,更是一部修炼内圣外王之道的必备经典。《道德经》以“道”为体,以“德”为用,修齐治平无所不包,能够指导我们从根源上、本质上、整体上去认知和把握世界。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道为根,德为本,万物为末,万物非道不能生,非德不能成。理解了“道“和”德”,就能理解万事万物流变的根本所在,从而做出更有益的抉择。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这就是学习《道德经》的要义之所在!

2、如何学习《道德经》?

先做心理建设,长期主义,抱着淘宝的心态,以明道为志,以求索为乐,常读常新,争取量变到质变;2、注重义理和道术的探究,不要拘泥于句读、考据等屑末;3、带着问题去学习。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有好奇心和求真欲望,学起来就会事半功倍。4、《问道》计划分三个部分来写,1.0版解决“是什么”,2.0解决“为什么”,3.0解决“怎么用”。目前为1.0版,欢迎大家评论、指正和转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