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个读书与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进岳麓书院

  一到长沙,直奔湘江。

一个读书与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进岳麓书院

  湘江中的橘子洲。早已熟读一首诗:“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我来看望他的时候,见他永恒地遥望远方,“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我在橘树林里选取了这个角度。因为,鲜花正在盛开,橘子正在结出果实。

  此行我也很想了解,他青年时期身边的文化底色。于是转身去了岳麓书院。

一个读书与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进岳麓书院

  来长沙做人文旅游,湘江西岸岳麓山脚下的岳麓书院是必到之地。声名远播的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四大书院之一,始建于北宋公元976年。门额“岳麓书院”是宋真宗的字迹。大门两旁悬挂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源出经典,道出了岳麓书院英才辈出的历史事实。

一个读书与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进岳麓书院

  这座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一组组院落、一块块石碑、一枚枚砖瓦、一支支风荷,都浸润在湖湘人文精神的底色之中。书院现在设有湖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中国书院研究中心,湖湘文化研究基地。千年学府血脉绵延。

一个读书与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进岳麓书院

  南宋时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常晨起登岳麓山观日出,称岳麓山顶为“赫曦”。明代在山顶建赫曦台,后迁建于岳麓书院台前。

  “赫曦台”三字匾额是朱熹所撰。南宋理学家张栻,明代心学创始人王守仁,毛泽东等人都留下了与赫曦台有关的诗句,今刻于此屏风之上。

一个读书与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进岳麓书院

  此处拍照应“摆正位置”。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张栻、朱熹曾在此举行“会讲”,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

  在思想学术层面,中原的儒学是湖湘文化的来源,岳麓书院讲堂所悬的“道南正脉”匾额,显示着湖湘文化所代表的儒学正统。

一个读书与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进岳麓书院

  好熟悉的命题。其实早就出现在讲堂里了。

  湖湘文化精髓,现在比较公认且较典型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实事求是”;二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兼收并蓄”。

一个读书与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进岳麓书院

  讲堂两旁有南北二斋,分别为教学斋和半学斋,是以前师生的居舍,学生大量的时间就是在这里自修。青年毛泽东曾多次寓居于此,在这里曾先后主编《湘江评论》和《新湖南》。伴着习习凉风,我坐在这里发了一会儿呆。

一个读书与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进岳麓书院

  湖湘文化源于炎黄、神农文化,对优秀文化传统兼收并蓄。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汲泉亭,点明真谛。

一个读书与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进岳麓书院

  南宋时,岳麓书院成为湖湘学派的发源地。湖湘哲学思想,以宋代胡安国为开创者,历胡宏、张拭、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杨昌济,以至毛泽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个读书与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进岳麓书院

  湖湘文脉里,先哲们的学术思想、学术追求,都是以孔孟之道为目标;而观察湘人,会感觉到荆楚山民刚烈、倔劲的个性。这两种文化组合是相互渗透的;湖湘学术思想以理学的道德精神与经世致用的实事实功相结合,这种学术文化的特色一直延续到近代。

一个读书与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进岳麓书院

  重檐歇山顶的御书楼现存典籍较多,供湖南大学部分师生研究查阅。

  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传统尤为突出,自屈原、贾谊始,湖湘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就在于蕴藏着一种博采众家的探索开放精神与敢为天下先的独立创新精神。

一个读书与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进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的园林建筑,也融入了湖湘文化底蕴,既不同于官府园林的隆重华丽的表现,也不同于私家园林精致花俏的追求,而是反映出一种士文化的精神,具有典雅朴实的风格。

一个读书与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进岳麓书院

  历时千年、弦歌不绝。1903年书院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现在是湖南大学的一部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水乳相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本科、硕博在此佳境求学研究,今天的湖南大学学子们,真是有福了!。

一个读书与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进岳麓书院

  无数岳麓书院的学子以天下为己任,成为历史天空中的闪耀群星。已经放暑假了,还随处可见学生们三五成群,孜孜以求。我们只能在此“走读”半天。不打扰她们啦,赶紧撤!

一个读书与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进岳麓书院

  长沙向南入衡阳。石鼓书院,始建于唐代,公元810年,已有1200年的历史。原址在衡阳石鼓山,衡阳保卫战中毁于日寇炮火。前些年在石鼓区重修了石鼓书院。晋时庚仲初《观石鼓书》云:“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具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经,鼓鸣则有兵革之势。”石鼓山峻峭挺拔,风景奇异,历有湖南第一名胜之称。

一个读书与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进岳麓书院

  石鼓书院是一座历经唐宋元明清和民国六朝的千年学府,书院屡经扩建修葺,文脉不断。据记载,苏轼、周敦颐、朱熹、张栻、程洵、郑向、赵大洲、林学易、蔡汝南、李同野等人在此执教,在衡阳培育了王居仁、夏汝弼、邹统鲁、朱炳如、王夫之、曾国藩、彭玉麟、杨度、齐白石等。这一众“大咖”,都是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

一个读书与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进岳麓书院

  感觉怎么到处都有朱老师的身影?

  南宋朱熹写了《石鼓书院记》,对书院办学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育重点、教学方法作了具体阐述。尤其是他倡导的将义理之学、修身之道作为书院的办学宗旨,以达到“明道义正人心”的教育目的,为当时全国各书院所效法,对元明清历代办学有深刻的影响。

一个读书与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进岳麓书院

  书院外的池塘里拍下了这个小景。想起了《爱莲说》,想起了它的作者周敦颐。他的老家就在离这里不远的湖南永州道县。凝视着绽放的花朵,仿佛在聆听他当年在这里的讲课。

  历代名师大儒都相继来这里登台传道,使石鼓成为远至京师近至衡、永、郴、桂士子们向往和云集的学府,成为湖湘地区引人瞩目的儒学传播基地,并发展成为中国古代“讲学式”书院的楷模,对湖湘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个读书与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进岳麓书院

  衡山香炉峰下松柏掩映的南岳忠烈祠,专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就像走进一扇历史之门,唤起那一段慷慨悲歌的记忆。“七七”纪念塔中间有一大四小五颗炮弹直指蓝天,象征着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坚决抗战。一座座肃穆的墓碑,沉浸在湖湘历史文化的“血性”之中。

一个读书与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进岳麓书院

  仿南京中山陵形式建造的宏伟陵墓,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纪念地之一。我找到了一些熟悉的国军将领的墓碑。肃立良久,想像着惨烈的长沙、衡阳保卫战。碧血染中华,名山埋忠骨。真诚地向他们致敬,为了中国人的良心。

一个读书与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进岳麓书院

  流了一身大汗,登上了南岳衡山祝融峰。听说这里留下了唐尧虞舜等先祖巡狩祭祀的遗迹,传颂着祝融播火、韩愈开云的动人传说,刻下了李白、杜甫等诗人的千古吟咏,回荡过朱熹、王夫之、魏源等先圣先哲的足音。传说大禹也曾登临衡山南郊巾紫峰望九嶷祭舜,周穆王游历衡山留有西台古迹。衡山众多的名胜古迹记载了久远的历史文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