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讀書與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進嶽麓書院

  一到長沙,直奔湘江。

一個讀書與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進嶽麓書院

  湘江中的橘子洲。早已熟讀一首詩:“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我來看望他的時候,見他永恒地遙望遠方,“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我在橘樹林裡選取了這個角度。因為,鮮花正在盛開,橘子正在結出果實。

  此行我也很想了解,他青年時期身邊的文化底色。于是轉身去了嶽麓書院。

一個讀書與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進嶽麓書院

  來長沙做人文旅遊,湘江西岸嶽麓山腳下的嶽麓書院是必到之地。聲名遠播的嶽麓書院,是中國古代著名四大書院之一,始建于北宋公元976年。門額“嶽麓書院”是宋真宗的字迹。大門兩旁懸挂對聯“惟楚有材,于斯為盛”,源出經典,道出了嶽麓書院英才輩出的曆史事實。

一個讀書與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進嶽麓書院

  這座傳統的書院建築至今被完整儲存,一組組院落、一塊塊石碑、一枚枚磚瓦、一支支風荷,都浸潤在湖湘人文精神的底色之中。書院現在設有湖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國哲學研究所、曆史研究所、中國書院研究中心,湖湘文化研究基地。千年學府血脈綿延。

一個讀書與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進嶽麓書院

  南宋時朱熹來嶽麓書院講學,常晨起登嶽麓山觀日出,稱嶽麓山頂為“赫曦”。明代在山頂建赫曦台,後遷建于嶽麓書院台前。

  “赫曦台”三字匾額是朱熹所撰。南宋理學家張栻,明代心學創始人王守仁,毛澤東等人都留下了與赫曦台有關的詩句,今刻于此屏風之上。

一個讀書與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進嶽麓書院

  此處拍照應“擺正位置”。講堂,位于書院的中心,是書院的教學重地和舉行重大活動的場所,也是書院的核心部分。張栻、朱熹曾在此舉行“會講”,開中國書院會講之先河。

  在思想學術層面,中原的儒學是湖湘文化的來源,嶽麓書院講堂所懸的“道南正脈”匾額,顯示着湖湘文化所代表的儒學正統。

一個讀書與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進嶽麓書院

  好熟悉的命題。其實早就出現在講堂裡了。

  湖湘文化精髓,現在比較公認且較典型的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經世緻用、實事求是”;二是“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百折不撓、兼收并蓄”。

一個讀書與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進嶽麓書院

  講堂兩旁有南北二齋,分别為教學齋和半學齋,是以前師生的居舍,學生大量的時間就是在這裡自修。青年毛澤東曾多次寓居于此,在這裡曾先後主編《湘江評論》和《新湖南》。伴着習習涼風,我坐在這裡發了一會兒呆。

一個讀書與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進嶽麓書院

  湖湘文化源于炎黃、神農文化,對優秀文化傳統兼收并蓄。先秦、兩漢的楚文化對兩宋以後建構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響。汲泉亭,點明真谛。

一個讀書與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進嶽麓書院

  南宋時,嶽麓書院成為湖湘學派的發源地。湖湘哲學思想,以宋代胡安國為開創者,曆胡宏、張拭、王夫之、魏源、曾國藩、左宗棠、譚嗣同、楊昌濟,以至毛澤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一個讀書與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進嶽麓書院

  湖湘文脈裡,先哲們的學術思想、學術追求,都是以孔孟之道為目标;而觀察湘人,會感覺到荊楚山民剛烈、倔勁的個性。這兩種文化組合是互相滲透的;湖湘學術思想以理學的道德精神與經世緻用的實事實功相結合,這種學術文化的特色一直延續到近代。

一個讀書與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進嶽麓書院

  重檐歇山頂的禦書樓現存典籍較多,供湖南大學部分師生研究查閱。

  湖湘文化中的愛國主義傳統尤為突出,自屈原、賈誼始,湖湘文化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之是以能夠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就在于蘊藏着一種博采衆家的探索開放精神與敢為天下先的獨立創新精神。

一個讀書與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進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的園林建築,也融入了湖湘文化底蘊,既不同于官府園林的隆重華麗的表現,也不同于私家園林精緻花俏的追求,而是反映出一種士文化的精神,具有典雅樸實的風格。

一個讀書與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進嶽麓書院

  曆時千年、弦歌不絕。1903年書院改制為湖南高等學堂,1926年定名湖南大學。現在是湖南大學的一部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水乳相融,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大學、碩博在此佳境求學研究,今天的湖南大學學子們,真是有福了!。

一個讀書與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進嶽麓書院

  無數嶽麓書院的學子以天下為己任,成為曆史天空中的閃耀群星。已經放暑假了,還随處可見學生們三五成群,孜孜以求。我們隻能在此“走讀”半天。不打擾她們啦,趕緊撤!

一個讀書與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進嶽麓書院

  長沙向南入衡陽。石鼓書院,始建于唐代,公元810年,已有1200年的曆史。原址在衡陽石鼓山,衡陽保衛戰中毀于日寇炮火。前些年在石鼓區重修了石鼓書院。晉時庚仲初《觀石鼓書》雲:“鳴石含潛響,雷駭震九天。”北魏郦道元《水經注》載:“具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經,鼓鳴則有兵革之勢。”石鼓山峻峭挺拔,風景奇異,曆有湖南第一名勝之稱。

一個讀書與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進嶽麓書院

  石鼓書院是一座曆經唐宋元明清和民國六朝的千年學府,書院屢經擴建修葺,文脈不斷。據記載,蘇轼、周敦頤、朱熹、張栻、程洵、鄭向、趙大洲、林學易、蔡汝南、李同野等人在此執教,在衡陽培育了王居仁、夏汝弼、鄒統魯、朱炳如、王夫之、曾國藩、彭玉麟、楊度、齊白石等。這一衆“大咖”,都是對中國曆史文化産生過重大影響的人。

一個讀書與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進嶽麓書院

  感覺怎麼到處都有朱老師的身影?

  南宋朱熹寫了《石鼓書院記》,對書院辦學的指導思想、教學内容、教育重點、教學方法作了具體闡述。尤其是他倡導的将義理之學、修身之道作為書院的辦學宗旨,以達到“明道義正人心”的教育目的,為當時全國各書院所效法,對元明清曆代辦學有深刻的影響。

一個讀書與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進嶽麓書院

  書院外的池塘裡拍下了這個小景。想起了《愛蓮說》,想起了它的作者周敦頤。他的老家就在離這裡不遠的湖南永州道縣。凝視着綻放的花朵,仿佛在聆聽他當年在這裡的講課。

  曆代名師大儒都相繼來這裡登台傳道,使石鼓成為遠至京師近至衡、永、郴、桂士子們向往和雲集的學府,成為湖湘地區引人矚目的儒學傳播基地,并發展成為中國古代“講學式”書院的楷模,對湖湘文化的演變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一個讀書與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進嶽麓書院

  衡山香爐峰下松柏掩映的南嶽忠烈祠,專為紀念抗日陣亡将士。就像走進一扇曆史之門,喚起那一段慷慨悲歌的記憶。“七七”紀念塔中間有一大四小五顆炮彈直指藍天,象征着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堅決抗戰。一座座肅穆的墓碑,沉浸在湖湘曆史文化的“血性”之中。

一個讀書與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進嶽麓書院

  仿南京中山陵形式建造的宏偉陵墓,是抗日戰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戰争的重要紀念地之一。我找到了一些熟悉的國軍将領的墓碑。肅立良久,想像着慘烈的長沙、衡陽保衛戰。碧血染中華,名山埋忠骨。真誠地向他們緻敬,為了中國人的良心。

一個讀書與旅行相交融的地方——走進嶽麓書院

  流了一身大汗,登上了南嶽衡山祝融峰。聽說這裡留下了唐堯虞舜等先祖巡狩祭祀的遺迹,傳頌着祝融播火、韓愈開雲的動人傳說,刻下了李白、杜甫等詩人的千古吟詠,回蕩過朱熹、王夫之、魏源等先聖先哲的足音。傳說大禹也曾登臨衡山南郊巾紫峰望九嶷祭舜,周穆王遊曆衡山留有西台古迹。衡山衆多的名勝古迹記載了久遠的曆史文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