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宋太祖回到汴梁之后,因征太原不利,心情抑郁,且又一路上冒了些风寒,渐渐害起病来。但他念念不忘杨家将,思谋怎样才能招降。苦思了三天,终于想出了一计。到了第四天,勉强临朝。文武百官山呼完毕,宋太祖开言说道:“朕此次亲征太原,方知杨家将果然厉害,北汉主但有杨家将相助,朕便不得削平河东。但杨继业对朕有不杀之恩,朕不能负义,与他为敌;况且杨继业乃千载难逢的栋梁之材,他若归顺于朕,必有大用。故朕不将他招降,死不瞑目。朕苦思数日,想得一计:先在汴梁天波门外金水河边,盖造府第一座:再预封杨继业为无佞侯,杨令婆为一品诰命夫人。等府第盖好,再派人到太原播散谣言,就说杨继业已经暗地里投降了寡人,寡人已对他封官拜爵,又在汴梁给他盖好了府第。北汉主倘若信了,朕计已成;他若不信,必然派奸细前来侦探,奸细见了府第,不由他不信。如此,北汉主必然对杨继业疑忌丛生。那时朕再统兵去征北汉,一举必定成功。卿等以为如何?”
文武百官无不称颂宋太祖神机妙算,英明盖世。惟独潘仁美心中不乐,因为如此一来,大仇就难以报了。继而一想:“倘若杨继业一旦来朝,我自有计策摆布他,不怕他上了天去。于是也随着众文武称颂宋太祖妙计。
宋大祖见满朝文武都以为此计可行,当即传下旨意:封杨继业为无佞侯,佘赛花为一品诰命夫人;命工部调拨上等材料,挑选能工巧匠,择定黄道吉日,在天波门外破土动工。同时亲自写了“无佞府”三个斗大的楷字,命人制成金匾,单等府第盖好,挂在大门楼前。
俗话说:“皇帝一动嘴,万人跑断腿。”宋太祖传下旨意,哪个胆敢不听?工部监造,昼夜不停,那房子就像活的一般,看着由平地上长了起来,不到两个月工夫,无佞府便已盖造完毕。但见门楼高耸,楼阁层层,画栋雕梁,飞檐碧瓦。又带花园一座,曲程通幽,浊水碧清,亭榭玲珑,假山鳞峋。再将黑底金字的“无佞府”大隔往门楼正中一挂,显得秀而不华,雅而不俗。工部尚书写了奏折一道,奏明无佞府已经盖造完毕。百姓们能得“无佞府”这个名字十分别扭,因它盖在天波门内,便给它起了个别名,叫做“天波府”。所以这天波府后来倒比无佞府更为有名。
按照当初的计策,如今宋太祖应该派人前往太原播散谣言去了。可是此时的宋大祖已经大病缠身,不能主持朝政,也就把此事搁起。
一日夜里,宋太祖病危,忙命太监传唤胞弟赵匡义,儿子赵德芳和宰相赵普进宫。宋太祖见三人到来,缓缓说道:“朕寿已满,离死不远。朕唤你等到来,只为遗嘱一事。请贤弟细听,赵爱卿照记,今后可为凭证。从先秦两汉到如今,历代帝王无不父子相传,已成惯例。然而朕观历朝亡国,大都因主少君弱之故。故朕打破惯例,不传嫡子,而传兄弟。朕有三位兄弟;大哥少年夭亡,四弟体弱多病;惟有三弟龙行虎步,气度豁达,文武兼备,定能做太平天子,故朕决意将皇位传与三弟。“宋太祖说到此处,喘作一团。赵匡义听了,喜出望外,然而装模作样地哭着道:陛下正当壮年,不过偶感风寒,岂可说到传位之事?况且侄儿有好几位,即或传位,也论不到愚弟。岂陛下定必静养,不必多虑“宋大祖气喘吁吁地说道:“朕意已决,贤弟不必谦让。朕已年及半百,且又位达至尊,死而无恨。惟有三事,未遂联意,望贤弟代朕完成;第一件,河东近在咫尺,不可不取;第二件,山后杨继业父子,乃盖世人杰,当召而大用:第三件,太行山呼延赞,也是当代英维,可召而为将。贤弟若能完此三事,则朕死而无憾也。”
喘了几口气,又指着赵德芳对赵匡义道:”朕之数子,惟德芳贤达,望贤弟好生看待。”此时宋太祖更加气喘吁吁,勉强拉着赵德芳的手道:“一国之光,肩负万钧,甚为不易。今传位与你叔父,代你操劳,你可好生辅佐叔父。今赐你金锏一把,倘若朝臣不正,打死不伦,“说罢,命太监取出金锏,亲手授予德芳,再不言语。过了一刻,吐血数口,大叫一声,一命呜呼。

宋太宗赵匡义
次日,起匡义即皇帝位,改名为炅,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宋太宗。先朝旧臣,大多官职如旧。惟有潘仁美因是宋太宗的亲家,除了原官枢密使不动,又加封他为太师。另外封诸子侄辈的爵禄;赵德芳被封为八王,特许参与朝政。宋太宗何以对赵德芳格外优待呢?一来这皇帝的宝座本来该由赵德芳来坐,宋太宗坐了,总有点问心有愧;二来这赵德芳人才出众,智慧过人,尤其贤明正直,气度豁达,从不计较官爵大小,所以宋太宗也对他十分放心。赠宋后为开宝皇后,迁之西宫,大赦天下。
且说宋太宗即位不久,便着手谋划招降杨令公父子。随即命枢密院(相当于明、清时的兵部)挑选两人,扮做买卖客商,前往太原散播谣言。
再说枢密院所派王千、李万扮成贩布客商,到了太原城里,在客店住下。第二日,便摆摊卖布,得便时便把那杨令公已暗降了大宋,宋朝已封杨令公为无佞侯、杨令婆为一品诰命夫人,以及在汴梁已盖好了无佞府等等,向百姓们散布。对于太原城的百姓来说,别个投降宋朝都不打紧,惟独杨家投降宋朝是不得了的事。因为人们都明白,太原城之所以能够固若金汤,完全是杨家的功劳。所以一听说杨家已经暗降大宋,便惊惊慌慌,纷纷扬扬,一传十、十传百地传播开来。传说中自不免加油加醋,添枝添叶,不到十天工夫,便把个太原城闹得众说纷纭,满城风雨。
这些话很快传到了官员们的耳朵里,但都不敢启奏北汉主,因为若不确实,便有杀头危险。惟独国舅赵遂听了这些谣言,心中大喜。原来赵遂既是个草包,又是个小人,只因身为国舅,才能享高官厚禄。而杨家却屡立战功,深得民心。虽然对他的官爵构不成威胁,却使他相形见绌,处处难堪。因此向北汉主屡进谗言,欲置杨家于死地。北汉主刘继元虽是个庸主,却还分得清利弊,知道自己不能没有杨家将,因而赵遂的奸计难以得逞。恨得赵遂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好容易得到了杨家大大的把柄,焉能不喜?于是派亲信去打听消息的来源。亲信们不费吹灰之力,便打听得一清二楚,并把王千、李万抓来,向赵遂禀报,邀功请赏。
赵遂一听,忙命传唤王千、李万来问话。李万装得痴痴呆呆,只由王千一人回话。赵遂喝道:“你二人是哪里人氏?姓甚名谁?”王千答道:“我叫王千,他叫李万,都是汴梁人氏,向来以贩布为业。听说贩布到这里能卖好价钱,所以我二人合伙前来。”赵遂又问:“杨继业投降宋朝的话是你二人说的吗?”王千道:“正是。”赵遂一拍桌案:“大胆!你二人既是商人,何以知道杨继业投降宋朝之事?分明是宋朝的奸细。从实招供,饶你等不死;不然,砍了你二人的狗头!”王千、李万一齐磕头如捣蒜。王千又道:“大老爷,小人们冤枉啊!求老爷听小人说出缘故,如有半点不实,甘愿领死。”
赵遂喝道:“讲!”王千道:“太祖皇帝在汴梁城天波门外给杨令公盖造府第一所,是我二人亲眼所见,大门上所挂‘无佞府’一匾,还是太祖皇帝亲笔所题。就连太祖皇帝对杨家封爵赐号的事,在汴梁城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小人不敢说谎。”
赵遂听罢,不由得心花怒放。又问道:“你二人可敢在我主面前作证?”二人巴不得如此,立即齐声答道:“既是千真万确,怎么不敢?”赵遂又喝道:“倘若改口,休想活命!”王千道:“那怕到了阎王爷面前,也绝不改口。
赵遂道:“如今你们可随公差去把货物取来,暂住我的衙门。将来如证明你们说的是实话,重重有赏。”于是有两个公差陪他们取来了货物、行李,舒舒服服住在了赵遂的衙门里,有吃有喝,好不自在。赵遂还怕他们跑掉,派人暗暗监视。王千、李万暗暗发笑,心想:“赶我们走还不走哩。”当天晚上,赵遂便写了一道奏章,不但把王千的一番话添油加醋地大书一通,而且将他过去的谗言又重复一遍。
次日,赵遂带着王千、李万去上早朝。赵遂出班奏道:“臣有本奏,乞陛下龙目一览。”太监接了上去,双手捧给北汉主。北汉主看完,不禁大怒道:“大胆杨继业!寡人待他不薄,怎敢忘恩负义,叛主投敌?”群臣一听,明知赵遂奏章上讲的就是近来太原城传布的流言,但都深怕担那知情不报的罪名,所以一齐故意问道:“陛下,赵国舅所奏何事,使陛下龙颜不悦?”北汉主带着怒气,把赵遂奏章上写的讲了一遍。群臣面面相觑,都不吱一声。惟有大将丁贵不信,出班奏道:“杨继业为本朝老臣,其为人陛下也熟知;况且太原几次危急,都是杨家出兵,才得以转危为安。可见举国安危,与杨家大有关系,乞陛下慎重。”
赵遂忙又奏道:“臣有证人王千、李万,现在午门之外等候。乞陛下传来一问,方见为臣所奏不虚。”北汉主果然传了两人进来,详加盘问。王千照着对赵遂说过的那一番话,从头又说了一遍,说得有鼻子有眼,不由北汉主和群臣不信。可是丁贵仍然力谏。说还是再行察访为好。那北汉主也巴不得这些话头都是谣言,因为杨家的向背,关系到他的宝座,于是便派了两个密探去汴梁察访。
这两个密探到了汴梁,毫不费力就打听得一清二楚,而且与王千所说不差分毫。回来向北汉主一禀报,那北汉主也就死心塌地相信了。丁贵仍然不完全相信,奏道:“万一这一切都是宋朝设下的圈套,陛下信了,不但有损于国家,而且贻笑于天下。乞陛下再写诏书一道,派使臣去召杨继业,就说入朝议事。他若应召而来,陛下可设一宴席,预先于帐下埋伏二十名刀斧手,但有破绽,将他绑缚,治他之罪,使他死而无怨;他若不来,则证明其叛主投敌属实,可另外设法处治。“北汉主听了丁贵这话,也觉有理,便准了所奏,写诏派使臣去了。
不料事有凑巧,使臣到了山后代州时,恰好杨令公偶感风寒,不能理事,所以只写了一封谢罪奏章,打发使臣回来。这样一来,不但北汉主坚信不疑,连丁贵也再无话可说了,那赵遂更是满心欢喜。北汉主对群臣道:“杨继业叛我投敌,再无可疑。如何是好?”赵遂奏道:“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为今之计,别无良策,只有急派使臣,多带金银财宝,去求辽国相助;陛下也同时出兵;乘杨继业无备,南北夹攻,将杨家兵一网打尽。否则,若让宋朝得了杨家兵,则如虎添翼,那时悔之晚矣。”北汉主一想,再无别法,也就准奏。于是一而派使臣去向辽国求救,一面准备出兵。
再说赵遂见北汉主已决心铲除杨家父子,那王千、李万已对他无用,便每人赏他二十两银子,放了出去。二人既得了银子,又探得了确实情报,满心欢喜。一溜烟跑回了汴梁,向枢密院交差,将如何散布谣言,赵遂如何审间,北汉主派人来汴梁侦探,以及如今要勾连大辽攻打杨家兵等前因后果,说了一遍。枢密院当即转奏宋太宗。
宋太宗一听,知道北汉主已经完全上钩,于是对群臣道:“先帝之计,已成大半。如今朕要亲统大军,直扑何东,一则可平河东,一则招降杨家。卿等以为如何?“八贤王奏道:“既然汉主决定与杨继业开兵见仗,陛下倒是晚出兵为宜。谅那汉兵和辽兵都不是杨家将的对手,两家交战,杨家他不会吃亏。陛下可多派密保,暗地里察访敌情。单等汉兵与杨家将交战之时,乘他太原空虚,陛下来个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捣太原,何愁汉国不灭?那时再慢慢招降杨家,也不为迟。”
宋太宗道:皇侄所论甚是,寡人准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