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宋太祖回到汴梁之後,因征太原不利,心情抑郁,且又一路上冒了些風寒,漸漸害起病來。但他念念不忘楊家将,思謀怎樣才能招降。苦思了三天,終于想出了一計。到了第四天,勉強臨朝。文武百官山呼完畢,宋太祖開言說道:“朕此次親征太原,方知楊家将果然厲害,北漢主但有楊家将相助,朕便不得削平河東。但楊繼業對朕有不殺之恩,朕不能負義,與他為敵;況且楊繼業乃千載難逢的棟梁之材,他若歸順于朕,必有大用。故朕不将他招降,死不瞑目。朕苦思數日,想得一計:先在汴梁天波門外金水河邊,蓋造府第一座:再預封楊繼業為無佞侯,楊令婆為一品诰命夫人。等府第蓋好,再派人到太原播散謠言,就說楊繼業已經暗地裡投降了寡人,寡人已對他封官拜爵,又在汴梁給他蓋好了府第。北漢主倘若信了,朕計已成;他若不信,必然派奸細前來偵探,奸細見了府第,不由他不信。如此,北漢主必然對楊繼業疑忌叢生。那時朕再統兵去征北漢,一舉必定成功。卿等以為如何?”
文武百官無不稱頌宋太祖神機妙算,英明蓋世。惟獨潘仁美心中不樂,因為如此一來,大仇就難以報了。繼而一想:“倘若楊繼業一旦來朝,我自有計策擺布他,不怕他上了天去。于是也随着衆文武稱頌宋太祖妙計。
宋大祖見滿朝文武都以為此計可行,當即傳下旨意:封楊繼業為無佞侯,佘賽花為一品诰命夫人;命工部調撥上等材料,挑選能工巧匠,擇定黃道吉日,在天波門外破土動工。同時親自寫了“無佞府”三個鬥大的楷字,命人制成金匾,單等府第蓋好,挂在大門樓前。
俗話說:“皇帝一動嘴,萬人跑斷腿。”宋太祖傳下旨意,哪個膽敢不聽?工部監造,晝夜不停,那房子就像活的一般,看着由平地上長了起來,不到兩個月工夫,無佞府便已蓋造完畢。但見門樓高聳,樓閣層層,畫棟雕梁,飛檐碧瓦。又帶花園一座,曲程通幽,濁水碧清,亭榭玲珑,假山鱗峋。再将黑底金字的“無佞府”大隔往門樓正中一挂,顯得秀而不華,雅而不俗。工部尚書寫了奏折一道,奏明無佞府已經蓋造完畢。百姓們能得“無佞府”這個名字十分别扭,因它蓋在天波門内,便給它起了個别名,叫做“天波府”。是以這天波府後來倒比無佞府更為有名。
按照當初的計策,如今宋太祖應該派人前往太原播散謠言去了。可是此時的宋大祖已經大病纏身,不能主持朝政,也就把此事擱起。
一日夜裡,宋太祖病危,忙命太監傳喚胞弟趙匡義,兒子趙德芳和宰相趙普進宮。宋太祖見三人到來,緩緩說道:“朕壽已滿,離死不遠。朕喚你等到來,隻為遺囑一事。請賢弟細聽,趙愛卿照記,今後可為憑證。從先秦兩漢到如今,曆代帝王無不父子相傳,已成慣例。然而朕觀曆朝亡國,大都因主少君弱之故。故朕打破慣例,不傳嫡子,而傳兄弟。朕有三位兄弟;大哥少年夭亡,四弟體弱多病;惟有三弟龍行虎步,氣度豁達,文武兼備,定能做太平天子,故朕決意将皇位傳與三弟。“宋太祖說到此處,喘作一團。趙匡義聽了,喜出望外,然而裝模作樣地哭着道:陛下正當壯年,不過偶感風寒,豈可說到傳位之事?況且侄兒有好幾位,即或傳位,也論不到愚弟。豈陛下定必靜養,不必多慮“宋大祖氣喘籲籲地說道:“朕意已決,賢弟不必謙讓。朕已年及半百,且又位達至尊,死而無恨。惟有三事,未遂聯意,望賢弟代朕完成;第一件,河東近在咫尺,不可不取;第二件,山後楊繼業父子,乃蓋世人傑,當召而大用:第三件,太行山呼延贊,也是當代英維,可召而為将。賢弟若能完此三事,則朕死而無憾也。”
喘了幾口氣,又指着趙德芳對趙匡義道:”朕之數子,惟德芳賢達,望賢弟好生看待。”此時宋太祖更加氣喘籲籲,勉強拉着趙德芳的手道:“一國之光,肩負萬鈞,甚為不易。今傳位與你叔父,代你操勞,你可好生輔佐叔父。今賜你金锏一把,倘若朝臣不正,打死不倫,“說罷,命太監取出金锏,親手授予德芳,再不言語。過了一刻,吐血數口,大叫一聲,一命嗚呼。

宋太宗趙匡義
次日,起匡義即皇帝位,改名為炅,這就是史書上所說的宋太宗。先朝舊臣,大多官職如舊。惟有潘仁美因是宋太宗的親家,除了原官樞密使不動,又加封他為太師。另外封諸子侄輩的爵祿;趙德芳被封為八王,特許參與朝政。宋太宗何以對趙德芳格外優待呢?一來這皇帝的寶座本來該由趙德芳來坐,宋太宗坐了,總有點問心有愧;二來這趙德芳人才出衆,智慧過人,尤其賢明正直,氣度豁達,從不計較官爵大小,是以宋太宗也對他十分放心。贈宋後為開寶皇後,遷之西宮,大赦天下。
且說宋太宗即位不久,便着手謀劃招降楊令公父子。随即命樞密院(相當于明、清時的兵部)挑選兩人,扮做買賣客商,前往太原散播謠言。
再說樞密院所派王千、李萬扮成販布客商,到了太原城裡,在客店住下。第二日,便擺攤賣布,得便時便把那楊令公已暗降了大宋,宋朝已封楊令公為無佞侯、楊令婆為一品诰命夫人,以及在汴梁已蓋好了無佞府等等,向百姓們散布。對于太原城的百姓來說,别個投降宋朝都不打緊,惟獨楊家投降宋朝是不得了的事。因為人們都明白,太原城之是以能夠固若金湯,完全是楊家的功勞。是以一聽說楊家已經暗降大宋,便驚驚慌慌,紛紛揚揚,一傳十、十傳百地傳播開來。傳說中自不免加油加醋,添枝添葉,不到十天工夫,便把個太原城鬧得衆說紛纭,滿城風雨。
這些話很快傳到了官員們的耳朵裡,但都不敢啟奏北漢主,因為若不确實,便有殺頭危險。惟獨國舅趙遂聽了這些謠言,心中大喜。原來趙遂既是個草包,又是個小人,隻因身為國舅,才能享高官厚祿。而楊家卻屢立戰功,深得民心。雖然對他的官爵構不成威脅,卻使他相形見绌,處處難堪。是以向北漢主屢進讒言,欲置楊家于死地。北漢主劉繼元雖是個庸主,卻還分得清利弊,知道自己不能沒有楊家将,因而趙遂的奸計難以得逞。恨得趙遂咬牙切齒,卻又無可奈何。好容易得到了楊家大大的把柄,焉能不喜?于是派親信去打聽消息的來源。親信們不費吹灰之力,便打聽得一清二楚,并把王千、李萬抓來,向趙遂禀報,邀功請賞。
趙遂一聽,忙命傳喚王千、李萬來問話。李萬裝得癡癡呆呆,隻由王千一人回話。趙遂喝道:“你二人是哪裡人氏?姓甚名誰?”王千答道:“我叫王千,他叫李萬,都是汴梁人氏,向來以販布為業。聽說販布到這裡能賣好價錢,是以我二人合夥前來。”趙遂又問:“楊繼業投降宋朝的話是你二人說的嗎?”王千道:“正是。”趙遂一拍桌案:“大膽!你二人既是商人,何以知道楊繼業投降宋朝之事?分明是宋朝的奸細。從實招供,饒你等不死;不然,砍了你二人的狗頭!”王千、李萬一齊磕頭如搗蒜。王千又道:“大老爺,小人們冤枉啊!求老爺聽小人說出緣故,如有半點不實,甘願領死。”
趙遂喝道:“講!”王千道:“太祖皇帝在汴梁城天波門外給楊令公蓋造府第一所,是我二人親眼所見,大門上所挂‘無佞府’一匾,還是太祖皇帝親筆所題。就連太祖皇帝對楊家封爵賜号的事,在汴梁城也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小人不敢說謊。”
趙遂聽罷,不由得心花怒放。又問道:“你二人可敢在我主面前作證?”二人巴不得如此,立即齊聲答道:“既是千真萬确,怎麼不敢?”趙遂又喝道:“倘若改口,休想活命!”王千道:“那怕到了閻王爺面前,也絕不改口。
趙遂道:“如今你們可随公差去把貨物取來,暫住我的衙門。将來如證明你們說的是實話,重重有賞。”于是有兩個公差陪他們取來了貨物、行李,舒舒服服住在了趙遂的衙門裡,有吃有喝,好不自在。趙遂還怕他們跑掉,派人暗暗監視。王千、李萬暗暗發笑,心想:“趕我們走還不走哩。”當天晚上,趙遂便寫了一道奏章,不但把王千的一番話添油加醋地大書一通,而且将他過去的讒言又重複一遍。
次日,趙遂帶着王千、李萬去上早朝。趙遂出班奏道:“臣有本奏,乞陛下龍目一覽。”太監接了上去,雙手捧給北漢主。北漢主看完,不禁大怒道:“大膽楊繼業!寡人待他不薄,怎敢忘恩負義,叛主投敵?”群臣一聽,明知趙遂奏章上講的就是近來太原城傳布的流言,但都深怕擔那知情不報的罪名,是以一齊故意問道:“陛下,趙國舅所奏何事,使陛下龍顔不悅?”北漢主帶着怒氣,把趙遂奏章上寫的講了一遍。群臣面面相觑,都不吱一聲。惟有大将丁貴不信,出班奏道:“楊繼業為本朝老臣,其為人陛下也熟知;況且太原幾次危急,都是楊家出兵,才得以轉危為安。可見舉國安危,與楊家大有關系,乞陛下慎重。”
趙遂忙又奏道:“臣有證人王千、李萬,現在午門之外等候。乞陛下傳來一問,方見為臣所奏不虛。”北漢主果然傳了兩人進來,詳加盤問。王千照着對趙遂說過的那一番話,從頭又說了一遍,說得有鼻子有眼,不由北漢主和群臣不信。可是丁貴仍然力谏。說還是再行察訪為好。那北漢主也巴不得這些話頭都是謠言,因為楊家的向背,關系到他的寶座,于是便派了兩個密探去汴梁察訪。
這兩個密探到了汴梁,毫不費力就打聽得一清二楚,而且與王千所說不差分毫。回來向北漢主一禀報,那北漢主也就死心塌地相信了。丁貴仍然不完全相信,奏道:“萬一這一切都是宋朝設下的圈套,陛下信了,不但有損于國家,而且贻笑于天下。乞陛下再寫诏書一道,派使臣去召楊繼業,就說入朝議事。他若應召而來,陛下可設一宴席,預先于帳下埋伏二十名刀斧手,但有破綻,将他綁縛,治他之罪,使他死而無怨;他若不來,則證明其叛主投敵屬實,可另外設法處治。“北漢主聽了丁貴這話,也覺有理,便準了所奏,寫诏派使臣去了。
不料事有湊巧,使臣到了山後代州時,恰好楊令公偶感風寒,不能理事,是以隻寫了一封謝罪奏章,打發使臣回來。這樣一來,不但北漢主堅信不疑,連丁貴也再無話可說了,那趙遂更是滿心歡喜。北漢主對群臣道:“楊繼業叛我投敵,再無可疑。如何是好?”趙遂奏道:“俗話說,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為今之計,别無良策,隻有急派使臣,多帶金銀财寶,去求遼國相助;陛下也同時出兵;乘楊繼業無備,南北夾攻,将楊家兵一網打盡。否則,若讓宋朝得了楊家兵,則如虎添翼,那時悔之晚矣。”北漢主一想,再無别法,也就準奏。于是一而派使臣去向遼國求救,一面準備出兵。
再說趙遂見北漢主已決心鏟除楊家父子,那王千、李萬已對他無用,便每人賞他二十兩銀子,放了出去。二人既得了銀子,又探得了确實情報,滿心歡喜。一溜煙跑回了汴梁,向樞密院交差,将如何散布謠言,趙遂如何審間,北漢主派人來汴梁偵探,以及如今要勾連大遼攻打楊家兵等前因後果,說了一遍。樞密院當即轉奏宋太宗。
宋太宗一聽,知道北漢主已經完全上鈎,于是對群臣道:“先帝之計,已成大半。如今朕要親統大軍,直撲何東,一則可平河東,一則招降楊家。卿等以為如何?“八賢王奏道:“既然漢主決定與楊繼業開兵見仗,陛下倒是晚出兵為宜。諒那漢兵和遼兵都不是楊家将的對手,兩家交戰,楊家他不會吃虧。陛下可多派密保,暗地裡察訪敵情。單等漢兵與楊家将交戰之時,乘他太原空虛,陛下來個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搗太原,何愁漢國不滅?那時再慢慢招降楊家,也不為遲。”
宋太宗道:皇侄所論甚是,寡人準奏。